第34章 兜兜转转又回了原路
群臣争论的不可开交之际。
有人当众喊话中丞相,“中丞相,您说话啊?”
中丞相:别吵,我在思考。
别的朝臣:身为一国之相,你就在那发愣吗?对得起国君,对得起黎民百姓吗?
这丞相之位不如换个人来坐,他们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好了!
中丞相:想的美!
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要不要卖官求粮。
众人的意见不一。
众卿家的矛盾点主要在这,那就都退一步。
文武百官比较认可的解决办法是:晓之以情,动之以利,劝粮商捐粮。
如果捐的数量相等的多,对遏制灾情确实有所贡献,可以酌情给予个一官半职。
贡献突出者可以给予做官的机会,但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正式做官。
也可以选择免除五年的赋税,免除的赋税从次年算起,当年不算。
最后限制名额,一个郡只能有三个名额。
刘谨亲眼目睹一个政策的胚胎,成长为呱呱落地的婴儿。
这个办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它已经经过所有人想的到的摩擦刁难,是在激烈的冲突之中得出的产物,它已经相当成熟了,可以落地了。
接下来就是等这个政策落地后,不断的纠正它,让它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这就是他忍受这一群酒囊饭袋的意义!
既然没有人有异议,那寡人就下诏了!
这一天的朝比往日下的晚。
刘谨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嘴角的弧度翘的也比以往要高一点。
宫侍看出了国君的好心情,趁此机会,拐弯抹角的问,国君明早要去哪家官员府上蹭饭。
住在堰都城的人都知道,国君近日来多了一个怪癖,喜欢去臣子家蹭饭。
怪事哉。
难道宫里的山珍海味,国君吃腻了。
偏偏要去尝尝臣子家饭菜的滋味。
你说,怪不怪。
虽然,国君一向不按常理来,所有人都习惯了,但还是会下意识地琢磨国君的行为。
国君到底想要干什么?
国君身边的宫侍,最近收的礼物都收不过来了。
各种大人物打的招呼,宫侍是见了个惯,从此前的受宠若惊,到后面的平淡如水。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收了东西,当然得办事。
当然也可以光说不办,但就怕被别人抢了饭碗,竞争还是有些激烈的,那些送礼的大人也不是傻的。
毕竟花了一番心思,什么都打听不到,他们当然是有些不乐意的。
也就是见国君心情好,宫侍才敢拐弯抹角的问。
这样的问法是突兀的,是粗略的。
打探消息打探的这么明显,刘谨第一时间就听出来了。
他有些不满,但什么都没说,只是意味深长的扫了宫侍一眼,那是看向死人的眼神。
自然有人心领神会,顺应刘谨的心意,让这位大胆的宫侍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剩下的不用刘谨多费心思。
这也让刘谨多留了一个心眼,他要小心这些在他身边不起眼,他从来没有放进眼里的宫侍了。
他们有耳朵、有眼睛,会记住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所有东西,他们有手、有脚、有一张嘴,会把不该记住的东西透露出去。
这些平时不起眼的宫侍,在此刻引起了刘谨心中深深的忌惮。
明明是他的宫城,他偏偏却要在这里伪装自己,不能让任何人看清他的心思。
刘谨心中很是恼火,这一股油然而生的暗火,把他下朝后的好心情烧的一干二净。
甚是败兴。
寡人这个国君当的一点都不自由。
早知道就不当了,如今骑虎难下。
刘谨决定去求助自己的母亲,李氏太后,谈谈心,解解自己心中的郁闷。
宫人都被赶的远远的,确保没有第三个人能得知这次谈话的内容,刘谨才对自己母亲李太后畅所欲言,一吐心中的苦水。
李太后听乐了。
“这说明什么呀,我的儿子实在是太过优秀了,每一个人都要揣摩你的心思,因为你的举动都关乎他们的命运,他们害怕你、畏惧你、敬畏你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她摸着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鬓发,笑得额头都痛了。
“陛下,你只是一时陷入死胡同里了,人总会有这么些奇奇怪怪的时候,你实在不必庸人自扰。”
“可他们会监视寡人的一举一动。”刘谨实在是不能不在意。
“可皇宫总是需要这样的人,陛下不可能把这些人都赶出去,如果把他们都赶走了,皇宫里的落叶谁来扫,树木每天都会落叶子,母亲我倒是愿意打扫整个皇宫,但我这把老骨头怕是扫不完啊。
下雨后产生的淤泥谁来处理,难不成你还想让那些文武大臣来打扫吗?
所以陛下还是得忍受这个小小的折磨。”
“就应该让他们扫。”
刘谨刚说完,李太后就乐不可支,“有你这样的国君,臣子们该头疼了。”
刘谨自然也知道这是玩笑话,现实情况下不能这么干。
这么一打岔,刘谨的郁气倒是慢慢消散。
他面露为难,“母亲,您和父亲关系还好吧?”
父母关系不睦,为人子,他也很难办。
李太后渐渐收敛自己的笑容,拧起了眉头。
知道母亲此刻心情不快,“母亲,儿还是会支持您的决定的。当初父亲不同意我读书,是您硬着头皮坚持让我读书,四处为我寻找名师,母亲对儿的苦心栽培,儿一直记在心中。
没有母亲,也没有寡人的今天。
儿一直是向着母亲的。”
李太后哽咽,“吾儿是个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