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三千斤
凌宇说了,等陶然婷有收获时,他便派人给她做实验用。
可这一季她一点消息都没有,疑惑之际写了封信给陶亮。
收到陶亮的信,他更疑惑,“没种?”
“一直在培育种子……奇怪……”
凌宇越看越迷糊,她为什么要一直培育种子。
陶然婷并没有与陶亮说得很详细,他只知道需要很多样本,便这么写了。
皇宫。
又是一个收获季,司马耀对杂交稻依然很感兴趣。
“凌大人,你们那个杂交水稻研究得如何了?听说越杂交越高产,想必这一季又有所突破了吧?”
凌宇表情有些尴尬,依照以前的经验确实越改良越高产,可杂交稻他想破脑袋也不知道怎么解释。
而何倍神色更紧张,生怕凌宇会说出杂交稻的实情。
“陛下,此次只是第二轮改良,还有待观察,现在不好下定论。”
司马耀收敛了笑容,“哦?看来是朕急躁了,那……占稻城如何了?”
终于问到一件喜事,凌宇喜笑颜开,“很好,占城稻这季产量与上一季差不多,臣计划夏耕便让周边百姓种上。”
“占城稻不需要改良吗?”司马耀又问。
“不需要,它产量稳定,耕种难度低,耗水量少,臣已经勘验过,百姓按照往常的经常去种即可。”
占城稻用自留种即可,就算是改良,也只是改变温度、温度等,不像杂交稻涉及基因问题。
“好,三百斤……足以让百姓脱困,便按你说的做。”
“是。”
“如今是干旱时节,正是种占城稻的好时机,黄穋稻你们先放一放,优先推广占城稻。”
黄穋稻耗水量大,在汛期或洪灾年分播种更占优势。
凌宇会心一笑,“这正是老臣所想,陛下圣明。”
本以为说完了农部的事,谁知司马耀又问杂交稻。
“何大人,你之前说杂交稻最多可以种到三千斤,此事可有准信?”
私下他召见过何倍和凌宇,问起杂交稻的前景,他是这么跟司马耀说的。
“三千斤!”
众大臣瞬间炸开了锅。
“何大人信口开河了吧,吹牛也得有个度啊。”
“就是,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种的是大豆呢。”
“大豆也没有三千斤啊,太夸张了……”
大豆是目前全国产量最高的作物,撑死也就五百斤,还是农部精心培育才有这个数字。
各位大人你一句我一句,谁都不信。
“也可能是凌大人着急要公款,不说点吓人的话怎么要得到钱……”
崔城狡黠一笑,说着阴阳怪气的话。
做研究需要经费,朝廷每年都会拔款给到农部,但杂交稻诱惑力实在太大,司马耀额外拔了一大笔钱。
这笔钱与修大坝不同,它是国库出的,关系到每个部门的收支平衡。
听到这话,凌宇脸瞬间黑了,刚要反驳,何倍开口了。
“各位大人的想法有些坐井观天,占城稻出来之前,你们能相信水稻会种出三百斤的量?”
“杂交稻我们是有切实的依据才敢说,并非唬人。”
崔城依旧不信,“三百斤和三千斤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由二百斤到三百斤花些时间或许就能实现,可三千斤,别说水稻,所有的庄稼也没有三千斤的。”
“是啊是啊。”
众大臣附和着。
司马耀听了也有些迷糊。
何倍咬牙不作声,心底在怨恨陶然婷,她肯定还有什么秘密没说,否则这一季种出来的杂交稻为何长成那样。
凌宇站了出来,淡定地说,“陛下,老臣坚信杂交稻未来能成为产量最高的粮食,只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不能急于出结果。”
按照何倍记录的理论,强强杂交就能得到更强的水稻,而且第一次培育就成功了,这个方法肯定可行。
但这一季为什么突然产量变差,他还需要时间研究。
“你也别说这些虚的,你就说说这一季杂交水稻的产量如何?”
凌宇脸色一沉,恨恨地瞪着崔城,可他也不知道怎么说。
见他哑口无言,崔城更得意,“哼,难不成真是为了要公费?”
“你!”凌宇咬着牙愤恨地说不出一个字。
“好了,朕相信凌大人,现在不行不代表未来不行,黄穋稻就是,之前你们也是一个劲地劝说不要给公费,结果凌大人就种出高产的稻子来。”
“既然朝廷拔了款,就会无条件地支持农部做研究。”
凌宇内心感激之极,“谢陛下体恤,臣定当尽力。”
他两鬓的白发与眼光同步闪耀。
谢均在一旁很想说话,可又想起陶然婷的话,她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说是谁发明的没有用,看谁先种出有效的产量。
所以何倍在那大言不惭地时候,他只暗暗鄙视。
下了朝,凌宇叫住何倍。
“咱们的杂交稻是不是哪一步出错了,为何第二季如此奇怪?”
何倍慌乱地攥了攥拳头,陛下问他都不怕,可凌宇对农业最了解,生怕他问出什么深刻的问题。
“没有,我第一季就是这么做的,稻穗您也看了,不会错。”
他当初从陶家带回来几株收割完的杂交稻,数量确实没错,按照推算,三百斤不是问题。
凌宇彻底懵了,到底是哪里有问题……
他又想起陶亮的信,陶然婷只跟何倍学了一阵,自己就会培育稻种了?
但想当初,全国只有她知道占城稻这个品种,或许她有办法?
“我想到上京山看看,陶姑娘与你一同研究,说不定她有什么新的想法可以借鉴。”
一听这话,何部惊慌失措,支吾说:“她,她不过是对占城稻了解颇多,杂交稻未必懂。”
“再者,您老年纪这么大,长途奔波太过劳累,学生担心您的身体。”
凌宇摆摆手,“陶姑娘对农事颇为了解,发明了那么多工具,就凭这一点,她的见识就不差,杂交稻过于新鲜,她或许有办法。”
何倍突然抓住他的胳膊,着急地说,“要不,要不学生替您去,上次我与陶姑娘相处甚好,这次她定能助我。”
凌宇本想坚持,可难得见他这么积极,愣了愣。
“也罢,杂交稻本就是你们两个研究出来的,你和她说可能更合适。”
何倍暗暗舒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