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工部员外郎,六品官,知道有关系,没想到这么硬!
经过一番考虑,朱元璋最终给了季礴长一个员外郎的身份。
工部的屯田司最高的郎中是五品官,但就这五品官,却掌握着整个大明的屯田事宜。
让季礴长突然空降,总揽全国的屯田事务,这自然是不合适的。
甚至让季礴长一个毫无背景的人进入工部,这本身就很不合适,会遭人议论。
于是考虑再三,朱元璋便给了他一个员外郎的身份。
员外郎只是个六品官,本身就是各部门编制之外安排的人充任。
某个特定时间段可能需要,就在相应的部门任职,事情办完了,要么因功升官,要么没功劳被调到别的地方打酱油。
这种打游击的官衔,就没那么扎眼。
当日,朝中就有太监到了季礴长府上,带来了赐官的诏书和官服。
除此之外,季礴长还发现自己多了个身份。
“初授奉议大夫!文官散阶正五品!这倒是个不错的赏赐!”
洪武九年,大明按照元朝的制度,定了文武散阶的高低。
这玩意没有实权,但却标志着身份的高低。
就像季礴长现在,别看只是个六品官,但到了屯田司,和屯田司的五品郎中坐一起,他是可以和郎中平起平坐,以平等地位说话的。
简单来说,这就是个不用负责,纯粹彰显身份的东西。
如果像李善长那样,虽然致仕,却得了正一品特进,那朝中正一品大员见了他也要客客气气的。
朱元璋的诚意,季礴长此刻真切地感受到了。
“各位公公,请回去代我转达谢意!我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皇恩,把自己的差事干好了!”
几个太监笑眯眯的,倒也没多说什么便匆匆离去。
翌日天亮,季礴长特意早走了一阵,先绕到南面从洪武门进去,走了没多远,就到了工部官署。
进去又问了差役,不久就从一个拱门进去,看到正北一间房子门头上挂着“屯田司”的匾额。
里面人不少,看到季礴长后,都一脸愕然,还当是谁走错了地方。
好在屯田司郎中下了早朝进来,这才缓解了尴尬。
“季礴长?”
“正是在下!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屯田司郎中大人?”
那人露出了一个滑稽的神色:“什么大名鼎鼎,咱屯田司能有人大名鼎鼎?”
这么一说,众人都笑了,个个自嘲起来,吐槽这屯田司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好了好了,各忙各的去,别吓坏了新人。”
郎中斥退众人后,和季礴长挨着坐下。
“季大人不知何人举荐?可否和本官说说?”
“应该是我义父。”
“那敢问您的义父是……”
“我义父姓朱,具体叫什么不清楚,因为他身份不好向外人说。”
郎中倒是没怀疑,神色陡然一肃:“看来,令尊应该是皇帝身边的人。如此,今后还望季大人多多提携。您在这屯田司但凡有任何需求,尽管和我说!对了,本官张彻,虚长你十几岁,若季大人不嫌弃,私底下咱们可以兄弟相称。”
没想到,才到工部,就遇到了这种拉关系的。
但季礴长也知道,咱这一亩三分地上,自古到今都是人情主导的,如果驳了人家的面子,以后准会吃亏。
于是……
“原来是张郎中!久仰久仰,失敬失敬。如此,那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以后您若不嫌弃,私底下您可以叫我老弟,我管您叫一声老哥!”
张彻顿时灿烂地笑了:“老哥我第一眼看到你,就知道老弟你是个爽快人!走走走,咱们到后面喝两杯。”
这屯田司虽然小,但张彻也有自己的一间小屋,里面堆叠着屯田司的无数文书资料,张彻从一个隐蔽的柜子里取了一壶酒,关上门后,二人就偷喝起来。
“老弟,上面说,你这个员外郎专门负责京畿周边粮食的。老哥我还听说,你有本事能让今年的庄稼增产?不知这些是真是假?”
“老哥,你说的也差不多。我确实是来搞增产的。”
张彻顿时一脸吃惊:“现在都过了六月,老弟,恕老哥嘴直,今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已经定了。如果后面雨少雨多,或者起了蝗虫,还有减产甚至绝收的可能!你想增产,老哥实在想不出任何可能!听老哥一句劝,你要不托你义父的关系,还是尽早和上头说一声,看能不能推了此事。”
这话说的倒也中肯,但季礴长作为穿越者,还是有些古人不知道的手段的。
“老哥,这差事其实不是上头安排下来的,而是老弟我自己要来的。只要不是遇到天灾,老弟有把握能够增产!”
张彻仔细看了他一阵,见他不像是在开玩笑,忍不住挠挠头。
“老弟,你若真有这本事,怕是很快就能加官进爵!到时候,老哥我真的要仰仗你了!不过老哥我也还是想提醒你一下,一旦感觉事不可为,你可一定要尽早活动活动,免得在陛下那里食言,受到责罚。”
季礴长点点头:“老哥放心,老弟我心中有数!这酒也喝的差不多了,老弟这就出城转转,争取秋后多打粮食,给咱屯田司争口气。”
张彻哈哈大笑,也不知道是笑季礴长异想天开,还是被季礴长的豪言壮志打动。
应天府周围遍地良田,今年长势还不错。
季礴长转了一圈,却发现田里几乎看不见几个农民。
偶尔遇到几个农夫,也不过是在挑野菜,或者三五成群坐着扯淡。
而他自己在田里走了一阵,发现田里杂草挺多。
有的地方离水渠比较远,但也没人浇水,稻子明显因为缺水而发黄。
“这种植手段也太粗犷了,但凡侍弄的勤快些,精细些,就这一片,粮食产量怎么也能提高一两成!”
也不废话,季礴长当即回去通知了每一块地的主人,叫他们或者亲自上阵,或者雇人下田,锄草浇水,全部搞了一次,事后还派出屯田司的小吏下来抽查验收。
这一顿折腾,耗时足有半个月。
大功告成后,季礴长就酝酿起了自己的增产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