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一出政治闹剧的缘故,紫禁城中恢复了秩序和风平浪静。一连多日,不见王振跟随皇帝来坤宁宫中请安,更不曾听得宫内的任何闲言碎语。太皇太后的处罚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众人只顾低着头做好自已的差事,再无人敢起非分之想,无人行僭越之事。直到太后的寿辰这日,我才第一次见到王振,算起来距离他挨板子已经过去了一月有余。他走路时仍是一瘸一拐,看起来伤口还未完全好利索,倒是已经恢复了往日趾高气昂的姿态,全然不见那日的狼狈惊惧。

太后的生日是个极好的日子,二月二。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太阳的温暖普照大地,一阵阵和暖的春风吹进殿中,雪水融化,顺着屋檐流淌下来,发出断断续续的水滴声,仿佛是春天在用自已的方式为太后祝寿。众人都恭维地说,太后是个有福气的人,出生时正值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之际,如此良辰吉日注定了这辈子的洪福齐天。太后今年39岁,为图吉利,宫中历来是按照40岁整寿操办,是一个高规格的生日宴会。

晨起礼佛后,太后端坐在红木双翅梳妆台前,对着铜镜,打量着镜中倒映出的影子,似是有些哀伤,忧愁地问:“玉竹,你瞅着哀家是不是老了许多?哀家只觉得白发越来越多,脸上和脖颈上也增添了许多细纹。眼看着一年年过去,皇帝一日日长大,哀家真是老了。”太后也是女人,同天下女子一般,会担心年华老去,容貌不再。玉竹姑姑将一只纯金镶嵌蓝绿宝石的孔雀步摇插在太后的发间,仔细端详了许久,笑着说:“老奴觉得太后风采依旧,反而比年轻时更具风韵。太后近来为不仅宫中内务和皇帝起居参考,还在学习治国理政之道,最是伤神,因此才显得人有些疲倦了。等皇帝长大了,太后只管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定能容光焕发。”

仔细想来,太后年近四十的年龄,已经称得上是保养得宜。太后本就生得美丽动人,样貌出众,更是一向爱惜容貌,注重滋补保养,保持着姣好的身材和容颜。如今,年近四十,脸蛋依旧是光滑水润,宛如剥了壳的鸡蛋。她的皮肤细嫩白皙,焕发光泽,显然是久居宫中的人,未经受外界的风吹日晒。在我这个乡野妮子看来,太后的容貌虽然不可与十六岁的花季少女相比,但与宫外三十岁的妇人更胜一筹。与闺阁女子相比,太后多了几分成熟妇人的风姿和韵味,带着皇室优渥生活带来的高贵气质,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富贵艳丽。

太后今日着一身宝石蓝百鸟朝凤袄裙,外罩深褐色寿字纹样夹袄,衬托的她皮肤白皙,脖颈修长,如同一只优雅高贵的天鹅。乌黑的头发上覆着一层薄薄的桂花油,更显亮丽柔顺,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头发上簪着一圈盛放的牡丹花,花丛之中一只孔雀若隐若现,显得人灵动而高贵。一对鎏金镶玉石的耳饰,玉质细腻,金色富丽堂皇。只见她青黑色的眉毛似两轮弯月,一双眼睛如同黑曜石一般明亮,一点朱唇更添风韵。如此一番装扮,既不张扬夺目,又符合太后的年岁和形象,将太后高贵典雅的气质和俊美风姿彰显的淋漓尽致,将太后年轻时倾国倾城的容貌与当下的成熟风韵包含其中。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眉梢眼角尽是万种风情。

梳妆完毕,众人恭维称赞太后的绝色容颜,把太后哄得开心,笑成了一朵富贵花。内官来报,静慈法师向太后贺寿,正在殿外候着。太后微微一笑,得意地说:“她还算懂规矩,传进来吧。”片刻功夫,静慈法师进殿请安。她始终是一身道姑的打扮,不着粉黛,恭敬地行礼问安。她身后跟着一位贴身宫女,如今已追随她出家修行,也是一副简朴的道姑打扮,手中恭敬地捧着一个木匣子。二人修行时日已久,散发出一种淡泊恬静的平和,颇有几分超然避世的仙风道骨。太后今日心情不错,不复以往二人不和的状态,一反常态,热情地拉拢静慈法师坐下,一同品茶叙话。寒暄了几句,侍女将那个木匣子奉上。那木匣子是黄花梨木所制,造型简单古朴,并无什么特殊之处。匣子周围雕刻了一圈莲花万字纹路作为装饰,顶部雕刻着一朵盛开的莲花。那侍女介绍说,木匣子上的花纹是静慈法师亲手雕刻。静慈法师羞愧地笑了笑,惭愧地表示自已技艺不精,只能略略雕刻些简单花纹,了表心意。

打开匣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串精美华贵的七宝手串。七宝手串是用佛教七宝制成7个串珠,佐以其他的配饰,是佛教的崇高圣物。眼前这串七宝手串,分别用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和玛瑙制成,每个串珠都散发出不同的光泽,美不胜收。太后欣喜万分,拿起七宝手串,爱不释手。静慈法师谦卑地说:“贫道是修行之人,过惯了清修日子,身无长物。贫道心想太后一心向佛,七宝手串乃佛家圣物,便四处搜寻了这七样物件,选取最好的部分,制成了这七宝手串。贫道特意在佛像前供奉了七七四十九天,请宫中的僧人开光,为太后祈福,祝祷太后身体康健,福寿绵长。承蒙太后不嫌弃,能得到太后的欢喜,是七宝手串和贫道的福气。”二人小叙了片刻,一派难得一见的和谐温馨景象,若是不知内情的人,定然以为是一对久别重逢的姐妹,不会联想到这二位便是在宣德年间后宫风云的主角。紧接着,皇帝、三公主和四公主纷纷前来祝寿,王公贵族、命妇亲眷的寿礼如流水一般送入坤宁宫中,各色的奇珍异宝,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最终,光是清点寿礼,登记入库,就花去了宫人们一整日的时间。等众人如潮水一般退去,坤宁宫再度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忙碌了一上午,太后已经有些疲倦了,懒懒地倚靠在软枕上,饶有兴致地看着面前襄王进献的一株南海珊瑚。这是今年她最喜欢的一份寿礼,那珊瑚炽烈如火,质地滋润,在阳光的照射下周身散发着一层金色的光泽,分外好看。玉竹姑姑悄悄地走进殿中,手中捧着一个紫檀木匣,低声地说:“太后,这是墨竹托人送进宫中来的。”说罢,她打开盒子,里面是三块羊脂玉料,通体色泽白皙,晶莹透亮,温润细腻,一眼便可以看出是上好的玉料。玉竹姑姑接着说:“墨竹说,自打她得了这几块玉,一直想着进献给太后。但是,思来想去,仍是不知道太后和皇帝需要什么。她想着皇帝长大了,定然有了自已的主意,索性将原石进献,可请宫中的匠人们精雕细琢。”太后沉默不语,伸手拿起一块羊脂玉石,在手中把玩着,看了半晌,冷淡地说了句:“的确是好玉。哀家知道,她的日子过得不算顺意,能得到这几块好东西,已经实属不易。难为她一片心意,自已的生活一团乱麻,却还有心思惦记着皇帝。哀家留下一块,你给皇帝和三公主各送去一块,好让宫中都知道墨竹的忠心。”

二人的对话让我感到一丝的奇怪和疑惑,总感觉有些异样和奇怪。我联想到上梅园中,静慈法师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墨竹”这个名字,太后如临大敌,惶恐不安。仔细想来,我总觉得其中有些蹊跷。墨竹的举动令人奇怪,太后和玉竹姑姑的对话令人疑惑,而太后的反应更是非常意外。趁着太后午休的时候,我偷偷溜出正殿,拉着偷闲躲懒的红苕,悄悄地问:“姐姐,你知道墨竹吗?”她点了点头,紧接着摇了摇头,无奈地说:“我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她是太后身边的老人,但是已经离宫多年,如今宫中很少有人认识她了。我只知道,她离宫后,嫁给了太后的娘家人,每年都会送礼物进宫。宫中人人都说,她是个忠诚的人,将一生都献给了太后,无论在宫中还是宫外,始终都念着太后。”

我望着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彩,陷入思考之中,忽然想起了什么。宫中人说,当年太后生下皇帝后,迅速将自已宫中稍有姿色的宫女清理出宫。细细算来,墨竹与刚出生的皇帝并无交集,更全无看顾养育的情分,却为何在进献礼物这件事情上格外在意皇帝的想法,甚至超出了与太后之间的深厚情谊。我不禁代入到玉竹姑姑身上,心里盘算着日后若是孝敬挂念,第一个必然是太后,绝不可能字里行间满是对别宫主子的牵挂。而太后和玉竹姑姑,她们二人似乎对这种异常的牵挂习以为常,只是淡淡地略过。

我小心翼翼地询问姑姑是否需要将两块玉石送给皇帝和公主,想要借机打探一些消息。她敏锐地捕获到了我的小心思,阴沉着一张脸,冷冰冰地警告我,叫我不许再生事端。我偷偷打听了几次,仍是搜刮不到任何信息。尽管如此,我依旧敏锐地捕获到了其中的蹊跷之处,隐约感觉背后隐藏的真相可能是这皇宫之中最大的斗争与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