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朝服穿起来繁冗复杂,穿着和服侍的人都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操作才能够把人塞进去。但是,太后内心焦急,不好让太皇太后和文武大臣等许久,不住地催促。在不间断的催促下,每个人都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脚踩着风火轮一般地忙碌,最终只用了半个时辰将复杂的朝服整理穿戴好。太后坐上轿辇,众人一路小跑,一路风风火火地直奔前朝的奉天殿而去。

便殿之内,太皇太后坐居正中,正与皇帝和阁老们商议政务,身旁设置一把椅子,显然是留给太后的。皇帝面西而立,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分列两侧,拱手而立。我偷偷瞄着,太皇太后的心情尚佳,从容平静,不疾不徐,几位阁老也是泰然自如,四平八稳。反观,太后和皇帝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和内情,但却有些不好的预感,显露出一丝局促和紧张。我心中暗自佩服太皇太后的沉稳和睿智,或许是因为年纪和阅历的原因,相比之下,太后和皇帝遇事时暴露出的性格和些许慌乱,终究是缺乏了几分王朝主宰者的决断和胸襟。

见人已经齐聚一堂,太皇太后起身,走上前来,拉着皇帝的手,径直走到五位朝臣面前。她饱含深情地凝视着五位大明朝的忠臣,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动容地说:“当年,我们一起共同推举了他为大明朝的皇帝,承继祖宗基业。如今皇帝年幼,国家事务繁杂,而我已经垂垂老矣,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你们都是老臣了,阅历丰富,经验卓群,是国家的股肱之臣,朝廷的中流砥柱。哀家希望你们五人能够同心协力,一齐辅佐皇帝,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开创万世太平,永葆大明千秋基业。”诸位老臣听闻此言,皆是感慨万千,动人肺腑,齐刷刷地跪下,匍匐在太皇太后和皇帝脚下,叩头行礼,庄严而郑重地宣誓自已必誓死效忠皇帝,一生忠于大明。太皇太后唤皇帝上前,一一将五位老臣搀起,语重心长地对皇帝说:“皇帝是个有志气的人,一心想要为大明朝开疆拓土,建立丰功伟绩。这五位老臣,既是皇帝的辅佐之臣,又是皇帝的老师。皇帝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政治智慧和经验,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方法,才算是不辜负列祖列宗交付的万里江山。”皇帝点头答允,与五位朝臣一一行了天子的拜师之礼。太皇太后和太后见此景,面带欣慰的笑容,赞许地望着皇帝与五位朝臣,仿佛看到了大明光明美好的未来图卷。

太皇太后走到杨溥面前,仔细地端详着这位故人。杨溥留着一把花白的胡须,脸上生出许多斑来,双颊凹陷,皮肤褶皱干枯,身型佝偻,已是一副迟暮之年的年老之躯。太皇太后望着年迈的杨修,依然是规矩笔直地站在朝堂之上,目光坚定,风采不减当年,一时感慨良多。太皇太后的眼眶有些湿润,声音也夹杂上了几分哽咽,感叹道:仁宗皇帝在世的时候,时常同哀家提及你。每每提及,无不感念卿的忠诚品格和为人正直。仁宗皇帝常说,若无杨公的辅佐帮助,他绝无今日。当年,杨公受汉王诬陷入狱,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受了多少罪,却依然是初心不改,一心一意追随仁宗皇帝。每每提及,仁宗皇帝常发出叹息,感叹杨公的艰辛不易,庆幸大明得杨公真是一大幸事。多年过去,哀家不曾想过,今日与杨公重逢,我们二人都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人,风烛残年,还在为这国家和百姓劳心费力。今日,请杨公辅佐年幼的皇帝,延续仁宗和宣宗的基业。”说到此处,太后黯然神伤,既是感叹杨溥的忠诚,又暗自为岁月流逝而伤感。二人掩面而泣,众人也回忆了峥嵘往事,低头不语,皆感叹仁宗、宣宗二位帝王英年早逝,殿内一时陷入了悲伤的气氛之中。

太皇太后很快整理好了情绪,端坐在宝座之上。她神情严肃,声音深沉,唤人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提上来,彰显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王振被两个高大威猛的侍卫拎上来,扔在偏殿正中冰冷的瓷砖上。他已经是狼狈不堪,面色苍白,双眼无神,衣冠不整,往日的神气已经荡然无存,一副落水狗般狼狈不堪的样子。他瑟瑟发抖地跪在正中,想必是受了几日的折磨,吃了些苦头,人看着憔悴了许多,瘦了一大圈,羸弱的好似一只蝼蚁。左右侍卫死死地钳住王振,令他动弹不得。

太皇太后怒目圆睁,厉声呵斥道:“你侍候皇帝不守规矩,荒唐行乐,欺君误国,乃是我大明千秋基业上的一只蛀虫。莫说赐死,便是将你千刀万剐也毫不为过。”一声令下,左右女官应声而起,满面怒容,手中各持一把明晃晃的锐利钢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只等待太后一声令下,立刻人头落地。王振已经吓坏了,浑身发抖,却被压制住动弹不得,只得大声求饶哀嚎。不多时,殿内空气中飘散出一阵刺鼻的尿骚味。寻着源头过去,只见王振的胯下一片湿润,正是那味道的本源。他额头上密布着一层冷汗,眼神涣散,满脸惊惧,狼狈不堪,吓得连裤子都尿湿了。看到这副景象,我心中暗喜,恨不得立刻拍手叫好将他这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记录下来,告诉丁香,为她报仇。

太皇太后突如其来的旨意吓了大家一跳,一时都没反应过来。在王振一声声的哀嚎和求饶中,众人才逐渐被拉回现实中。皇帝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忧心忡忡地望着狼狈的王振,心急如焚,哀求说:“求太皇太后开恩。朕的衣食住行依赖于王先生的照顾,望太皇太后饶他一命,朕日后必定向五位大臣好好学习治国理政之道,绝不敢怠慢。”。五位大臣一见皇帝跪地为王振求饶,连忙跟着下跪,齐声求情。我暗说不妙,虽然恨不得将这奸人杀之而后快,但见到皇帝和五大臣一起跪地求情,便立刻明白今日王振此劫难不过是有惊无险。王振区区一个内官,竟然能让皇帝和大臣跪地求情,可见在宫廷和前朝的地位非同小可,当真是不能小看了他。见众人一起跪下求情,太皇太后不好反驳,挥了挥手,左右女官会意,立刻将钢刀收回刀鞘之中。王振这才安静下来,哆哆嗦嗦,如同一只惊弓之鸟,颤抖着感谢太皇太后的宽恕和恩典。众人见状,纷纷谢恩,称赞太皇太后心胸宽广。

太皇太后为下令,那左右两名侍卫仍是死死地压着王振,拧着他的两条胳膊。太皇太后满面怒容,她最恨宦官弄权误国,如今王振身为宦官之首,尽行荒唐之事,简直是太皇太后的心头大患。太皇太后神情严肃,不苟言笑,警告王振说:“自古不乏宦官误国的例子,你们这种人最是见利忘义。如今皇帝年幼,不晓得其中的利害关系,而你为了个人的一已私利,将皇帝蒙蔽其中,罪该万死。你别以为哀家什么都不知道,昨日那个上书的官员就是受你指使。眼下,既然皇帝和五大臣替你求情,哀家便饶你一条性命,留着你这卑贱之躯,尽心尽力侍奉皇帝。近后,你若是再敢插手朝纲,蒙逼皇帝,一定重重出发,绝不轻饶。今日太后、皇帝和五位大臣皆在,一齐做个见证,改日就算是哀家西去了,哀家也时刻在天上看着你,他们也绝不饶恕你。”王振已是吓得魂不守舍,哆哆嗦嗦地点头,恳切地说自已绝不敢再犯,自此之后老实本分。他的这番赌咒发誓,太皇太后明显是不相信的,碍于朝臣们和皇帝的面子,只是下令当众打了一顿板子。王振已如丧家之犬一般,被捆在板凳上,狠狠痛打一番。只见那板子高高举起,重重落下,几下便已经是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看得人心惊肉跳。王振哀嚎了几声,被人塞住了嘴巴,直到二十板子悉数打完,已经是面色惨白,奄奄一息,连嚎叫的力气都没有了,如同一团烂泥伏在地上,死气沉沉。动弹不得。皇帝虽然焦急心痛,但不好再出面阻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行刑的一板子一板子打下去,最后扭过头去,紧咬嘴唇,不忍心再多看一眼。

在太皇太后雷厉风行的政治手段和卓然超群的智慧下,昨日一场关于皇权斗争的荒唐闹剧终是落下帷幕。此事尘埃落定,太后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松了一口气。回宫的路上,她略显疲态,微微地倚靠在轿辇上,闭目养神。直到乾清门外,她喊停了轿。乾清门是前朝与后宫的分界线,太后站在空旷宽大的广场上,纵目远眺,遥遥地望着金碧辉煌的奉天殿。奉天殿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每日不知道商量多少国家大事,发出多少朝政命令,桩桩件件皆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百姓民生的大事。太后远远地望着前朝,面露忧色,担忧地说:“来日太皇太后若是不在了,这江山社稷可如何是好。”玉竹姑姑走上前,笑着说:“若有来日,还有五位大臣和太后辅佐皇帝。”太后眉头紧皱,轻叹了一口气,无力地说:“今日见太皇太后的雷霆手段,方知自已仍是诸多不足,无法与她相比。今日若要让哀家处理此事,必然没有这般手腕。哀家正是为此而忧虑,若是真到了那一天,哀家能否也有太皇太后这般气魄和决断。”

我望着太后的身影,模糊朦胧之间,隐约觉得她身上似乎多了一些沉重的负担。自从我入坤宁宫以来,太后一向是少问政事,只专注于后宫和皇帝身上。同太皇太后相比,太后的确多了几分闺阁女儿的细腻和内敛,少了几分一国之母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然而,今日之事在太后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自此开始生根发芽,推动着这个本不善于从政的女人一步步被迫学习她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开始承担她并不熟悉和胜任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