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和平发展
很多人都以为赵盘带兵打下成都之后就会建国称王,然后就是开始分封功臣。
事实上,大家想多了。
赵盘没什么当官的经验,但他知道团队越大越不容易管理。经过反复的推演对比,他最终决定将这个团队当成一家大型企业来管理。
所以他没有急着称王,而是在成都成立了一个名为“政务院”的特殊机构。
这个政务院没有三公九卿,也没有王侯将相,有的只是多个不同的的部门。
每一个部负责一个特定领域的工作。这些部门包括内政部、财政部、组织部,监察部等一级部门。另外还有农业、工业、司法、商务、交通、文化、外交、宣传、安全、情报等众多二级部门。
很多外人根本看不懂这其中的门道,但对于在营盘山待过的人来说,却是一目了然。他们明白,这其实是过去营盘山上那一套体系的升级版。
赵盘对于这样一个打补丁的缝合怪其实也不太满意,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以后一步一步改进吧。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步到位的。
搞定了政务院的事情之后,赵盘又和这次出兵的将领们在一起开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会议。
霍弋举荐马融担任巴郡太守,举荐杨稷担任巴西郡太守。
李原举荐向条(向宠之地)担任江阳郡太守,举荐杜轸担任犍为郡太守。
吕翔举荐张微(名将张翼之子)担任广汉郡太守,举荐柳伸担任汉嘉郡太守。
张瑛举荐廖式(名将廖化之子)担任阴平郡太守,举荐董元担任梓潼郡太守。
巴东郡太守由罗袭担任。
汉中郡太守由南疆暂时担任。由于汉中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赵盘又派张山带领了五万兵马常年在那里镇守。
经过这样一番商讨,蜀中各郡基本上都确定了负责人了。还是和过去在南中一样,各个郡守负责各郡的具体事务。政务院再给每个地方派出一个直属机构,负责监督指导各个地方的工业、农业、商业等行业的正常运转。
军队的指挥权最终收归政务院,军队的军饷由政务院统一配发。各郡守平时各领一支军队,遇战事时由赵盘统一指挥。
如果说赵盘现在建立的这个政权像什么?其实最像一个联邦政府。
赵盘控制了兵权和财权,倒也不怕那些郡守们有什么异心。
除了政府机构的搭建,蜀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均田分地。
蜀中虽然遭受了数次战乱,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却越来越集中在了少数的几个大世家手中,这些世家逐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然而,每次当战乱来临之时,这些世家并没有一个人考虑保家卫国,他们总想着投敌叛变保护自已的田产。
面对这种情况,赵盘决定采取行动,将屠刀伸向这种可恶的蛀虫。
在赵盘的决策下,蜀中几个大地主的土地,无一例外地被收归到政务院手里。随后政务将这些土地分给那些无地可种的农民。
为了防止土地兼并的事情再次发生,政务院出了一道政令: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归政务院所有,任何耕种人不得随意买卖。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农民们无地可种的问题,还削弱了世家的势力,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同时,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了,也就更拥护赵盘的决策了。
且不说赵盘在蜀中轰轰烈烈的搞事业。
另外一边,晋国和吴国终于结盟了。
由于晋吴两国的结盟,吴国也终于敢和赵盘撕破脸了。
孙皓号称发兵二十万,配合苍梧太守陶璜,走海路进兵,直扑交趾郡。交趾郡的叛军从未料到敌人会从大海上来。吴军如神兵天降且势不可挡。叛军仓促应战且寡不敌众,很快就全军覆没了。
至此,吴国将反叛的交州三郡收回。
平定南方之后,吴国这次还专门派了一个使者到成都,对赵盘进行了一番人身攻击,称赵盘的那种敲诈行径是非常卑劣的,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给营盘山输送银两了。
“少爷,让我去把那个人的舌头给割下来!”
吴国使者骂得太难听了,气的张山想要杀人。
“哈哈,无妨,你何必为这种事情大动干戈。孙皓能专门派个人过来骂我,可见这件事情把他实在气的不轻。”
赵盘才懒得为这种事情跟一个使臣较劲。
这个时候三国之间不打仗了(赵盘虽然没有建国,但这里姑且当一个国家算),整个华夏地区都迎来了一波发展。
吴国收复了交州三郡之后,继续向海外探索,先后设置了夷州(现在的台湾省)和朱崖州(现在的海南省)。
而且,吴国的海外贸易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制造的大船频繁的开往日本、越南、朝鲜和柬埔寨等地,最远的甚至能够到达罗马帝国。吴国因为海外贸易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了频繁的联系。吴地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都远销罗马、波斯,吴地的百姓,也因为这场海外贸易获利匪浅。
有记载称这个时候的吴国:官无逋滞之谷,民无饥乏之虑,衣食常充,仓库恒实。
可见这个时候的吴国多有钱。
另外,在晋国那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陛下!大喜!陛下!大喜!来报,说是皇甫宴的儿子皇甫升研制出火药啦!”
“好!赏!要重重的赏!”
自从晋吴和谈之后,司马炎的身边总是好事连连,这一下又找回了做皇帝的感觉。
原来,皇甫宴因为营盘山之战被司马炎给罢官了。但是这家伙回家没几年,就郁郁寡欢而死了。
皇甫宴的儿子皇甫升对父亲的死一直耿耿于怀。他到死都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神奇的武器。皇甫升发誓,一定要造出这样的武器,以慰父亲在天之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游历走访,他从一个炼丹的方士那里找到了突破口。
皇甫升经过反复的试验,研制出来了一个威力还算不错的火药桶。虽然配方不对,但这也称得上是绝顶的天才了。
晋国的满朝文武全部都被邀请去观看火药桶的爆炸试验。
皇甫升被任命为将作大匠,专管军器研发,封震天侯,食邑万户,赐给绢五千匹。
有了火药桶的加持,晋军的战斗力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在北部战场,炸的那些游牧民族哭爹喊娘的。
在西北,镇西将军司马骏带着文鸯讨伐鲜卑秃发部,秃发树机完全不是文鸯对手,于是向晋国质子请降。
在北边,卫瓘一举击溃了鲜卑拓跋部之后,拓跋力微因为忧虑过度直接死了,他的儿子拓跋悉鹿继位,鲜卑诸部叛离,北面鲜卑拓跋部主导的部落联盟也宣告了结束。
吴晋两国都收获颇丰,那赵盘在干什么呢?
赵盘没有再挑起战争,而是出岐山在陇西开辟出了一片榷场。
赵盘需要什么?蜀中需要什么?他们需要战马啊!
而那些游牧民族需要什么?
他们需要粮食、布匹、茶叶、盐巴、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但最主要的是粮食。
现在的蜀中不缺粮食,而游牧民族从来都不缺马匹。赵盘提出来拿粮食换马匹的战略思想。
于是,马就成了西北广袤土地上的移动硬通货。卖掉一匹马换到的粮食,就够一个三口之家吃一年的。
有了榷场,西北减少很多战事。
游牧民族为什么屡屡进犯中原?那还不是因为草原上遭遇雪灾或者旱灾了,实在吃不饱饭了,才会生出到中原来劫掠一番的想法。
游牧民族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也知道抢别人东西是有可能被别人打死的。你让他们天天上战场,他们也不愿意。
所谓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鲜卑秃发部在西北叛乱最早就是因为旱灾引起的。
但凡有吃饱穿暖的日子,普通人谁愿意喊打喊杀啊?
“走一走,瞧一瞧,正宗的蜀锦啊,一匹只要四百钱啊!”
“来来来,看一看,瞧一瞧啊!粮食换马匹啦!”
“营盘山出产的上等美酒啊!每壶只要一百钱啊!”
一声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榷场之上。这里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汇聚于此,挑选着自已心仪的物品。
要么以物易物,要么使用营盘山的五铢钱,都很方便。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布匹、粮食、美酒、茶叶,马匹、香料、宝石……品种应有尽有,并且价格公道。
草原上的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烈酒。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营盘山出产的这种酒,清冽纯净,让人回味悠长。
而榷场之所以能够如此繁荣且秩序井然,是因为有营盘山的精兵在此镇守。他们不仅维持了榷场的秩序,还保护了商人和顾客们的安全,让大家可以放心地交易。
当然,很多物品不是普通人能交易的。
一匹马可以换到两百石粮食,就算普通牧民能把马牵来,但是他把粮食也驮不回去啊。还有,出了榷场,运粮队的目标那么大,安全的保障也是个问题。
所以,拿马匹换粮食的大部分都是部落首领。他们带着族人,牵着马,从这里换回可以养活他们全族的粮食。
另外,还有一批人也经常出现在榷场,他们是西域的商人。这些人拿着香料宝石在这里售卖,然后再从这里买走丝绸、瓷器、茶叶、药品等物品,回到西域之后转手一卖就是暴利。
不知不觉之间,过去断掉的丝绸之路又有了恢复的迹象。
当然,通过这些贸易,赵盘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了,可以办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
赵盘任命王濬为水利部的部长,在蜀中大力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整个蜀中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赵盘又命浦华在蜀中各地都开办作坊,招收各地的那些闲散劳动力去作坊里打工。
看着人人都有事做,就连李盼儿都不想闲着了,她觉得自已也能做一些事情。
“夫君,你说我能做些什么吗?整天闷在家里,人都要闷坏了!”
“哈哈,你的确应该找点事做。不然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才放在家里都浪费了!”
“唉,你又取笑我!”
李盼儿撒了一个娇,然后脸红的又不说话了。
说起来李盼儿也算是一个才貌双全、风华绝代的奇女子。可是自从嫁给赵盘后,她的内心开始变得有些自卑了。
因为她越是接近赵盘,她就越能体会出来和赵盘的差距。这种感受让她生出一种自卑感,让她在赵盘面前显得有些拘谨,不敢轻易表达自已的意见和想法。
“那你去管一下教育吧,我给你拨一笔钱,你把南中书院搬到成都来,再在各地修建一些希望学堂。我们的地盘现在越来越大了,会需要大量的人才。”
赵盘手里的人本来就不够用,如今老婆愿意帮忙,他当然全力支持。
“啊?这么重要啊…你能交给我一个不重要的事情去干吗?我怕我给你干砸了…”
李盼儿有一点儿不自信。
“你怕什么,我相信你能干好的。再说了,这种重要事情交给别人,咱也不放心啊!”
“真的吗?”
“那肯定是真的了!你要是把这件事情办好了,那绝对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赵盘一边画饼一边鼓励。
“行!那我一切都听夫君的!”
古时候读书其实是一个很费钱的事情,所以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读书。
在李盼儿的努力下,蜀中地区多了很多希望学堂,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原本位于营盘山的南中书院也已经搬迁到了成都,就建在距离武侯祠不远的地方。有诸葛丞相的陪伴,南中书院发展的非常好。
不过,不管南中书院搬到了哪里,它的精神都不会变。
书院的门前永远都写着那一行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除了搬迁南中书院,营盘山上的医馆也搬到了成都了。
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极为落后,专业医生的数量极少。许多人生病后甚至不知道应该去找大夫看病,只能凭借自身的身体去硬扛。扛过去了还好说,扛不过去的命就没了。
营盘山的医馆的作用不光是给病人看病,还负责带学徒。赵盘对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视。还把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都教给了周楷,为的就是能让他多带出一些徒弟来。
营盘山医馆在搬到成都之后,赵盘就把它改名叫做南中医学院。
成都城里所有的大夫都成了南中医学院的第一波学生。
经过了专业的培训,成都的医疗条件一下子比原来好多了。
就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一步一步的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