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少年离去时太阳刚巧已落下了山。

来时就在山上小径看到满是穿着寻常百姓服饰的人流朝山下络绎行去,只怕三大护国宗是打算要赶着夜路前行。

生怕回晚片刻就找不见师祖的身影,孙寻芳不由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期间,少年在路上不止一次的笑了笑,想必他那师尊也是明悉此事才没对他多加“挽留”吧?

不然以师尊他老人家的脾性,不让他把推车上的散修全数搬往山腰又怎会放他离去?

这般想着,对于侥幸逃过一劫的少年脚步更显轻快,不知不觉已走到了一处先前经过的茂盛树林。

由于天色渐暗加上树木枝叶繁茂,少年行走其中确如蒙眼摸象般举步艰难。

明明来时并未如此觉得,这里就好似一片普通的桃林一样。可一到夜晚,仿佛就像遇到鬼打墙来到了一处从未去过的陌生地方。

孙寻芳停下脚步,白俊的面庞微微蹙了蹙眉,因为他发现自已好像迷路了。

少年无奈苦笑,也有他孙寻芳倒霉的时候?

越是这个紧要关头越是要沉着冷静,少年便席地而坐开始梳理脉络。

正当他刚刚理好一丝头绪,也不知是树上的桃子还是何物,由于天色太暗看不真切却是不偏不倚砸落在了他的头上。

“是桃子?”

摸了摸自已有些痛楚的脑袋瓜,少年没作多想打算转身折返。

“嗯?”

这时却心生感应的又一次停下,随即下意识将手高举过头顶,却已然多出一颗熟香扑鼻的水嫩鲜桃在手中,令人只觉惊奇。

“有意思。”

直到这一刻,少年才敢断定,桃树上落下的桃子绝不会是什么巧合,肯定是有人故意为之或是山上猴子在戏耍自已。

为了验证猜测,孙寻芳无视了那颗鲜桃的警告继续回身折返。

果如先前他所料一样,某棵树上又掉下一颗鲜桃不偏不倚正落在了他头顶上方。不是有心警惕,只怕这漆黑不见天日的视野又被那不知名藏在暗处的家伙给砸个正着吧。

可这也恰恰证实了少年的猜测,鲜桃下落是有人刻意为之,为的就是不让他回身折返。可这又是何意?难道是某位前辈高人的恶趣味不成?

经过那三颗鲜桃的试探,孙寻芳已断定对方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

不说这乌漆嘛黑分辨不出方向的漆黑环境,对方竟能驱使一颗鲜桃准确命中自已,就这无声无息潜藏在暗地里的手段,也着实令人佩服不已,可是……

可是少年却笑了笑,心中倒想起了一位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来。便不再抗拒桃树上的威胁转过身子遂继续前行,果真就再未有鲜桃下落了。

只是每当孙寻芳即将走错或无意识再次折返时,那位神秘人才会继续扔下一颗鲜桃仿佛提醒少年你走错了一样,一路在暗中相随。

少年聪慧过人,不过再又被扔了两颗鲜桃后就成功走出了这片如鬼打墙一样的漆黑桃林。

“吁……”

待长吁出了口气,孙寻芳便面朝桃林方向充满敬意的深鞠了一躬。不料走时,幽静好似无人的桃林却又丢来了两颗鲜桃。

少年细细数过,加上先前丢掷的那几颗,一共七颗,仿佛隐喻着什么不禁又笑了笑。

伸出衣袖将手中鲜桃擦拭一番投喂进嘴里,这滋味竟比平时吃过的桃子还要更加香甜!

随后他挥了挥手又继续赶路,这之后也就再也没遇到任何事情。

不得不说,今夜的花果山显得格外忙碌。

夜幕降临,可通往山下的道路依旧灯火通明,蜿蜒曲折如一条火龙横卧整个山侧。

细看才发现是一群下山的百姓,人人手中点着火把将整个山间小径照的宛如白昼一样明晃。

来到悟道亭的少年,很快就将师父魏岱宗所说的话原封不动又全数说给了老道听。

“哈哈!”

老道人听后了然的一捋银须,而后酣畅笑道:“不愧是老道首徒,好一个多给为师惹点祸吧?”

菩提老祖笑看少年,随后不禁又笑骂了声,“这臭小子,老道没嫌弃他,他倒还嫌弃上你们了?”遂双眸渐渐平缓突然目视向了远方。

一幅幅过往场景好似走马灯一样在老道眼前一一浮现,随后他收回眼睑感慨的看着少年,“寻芳啊,你可知你师尊年少时可没给老道我少惹祸呀,啊?”

这般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老道嘴角轻扬着笑意又回头向身后三位老祖看了一眼。

“呵呵……呵呵。”

那一个个人老成精的怪物却被菩提老祖看的皆不自在,这一切也都被少年一笑尽收眼底。

“咳咳”赤峰老祖在旁尴尬的清咳了一嗓子。

“菩提老弟,往事就不要再重提了嘛,你看你还有什么要交代你这位弟子的,咱们抓点紧,也是时候该出发了。”

老道人便回过头再次向孙寻芳看去,只是他就这么静静的注视少年,脸上流露着谦和的笑容仿佛眼睛会说话一样闪着一抹明亮。

少年的双眼也跟随着老道的瞳光星火点点,随后菩提老祖的眼眸渐显坚毅,整个一甩袖袍颇有一番豪气干云的说了声“走起!”

只看的少年心神摇曳,埋头向老道深鞠了一躬,当他再抬头时哪还有四位老者的身影?

……

散落在山腰周边的茅舍,随着魏岱宗带领着楚河与胖子福祥的到来,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只是男子将一干散修安置在山腰茅舍后,便接到了弟子传讯动身去往了一处汇聚众多修士的地方。

留下楚河和那四名方寸山弟子来照料茅舍内的散修,临走前还特意交给了少年一块传音玉牌,告知少年若遇危机可视情况捏碎玉牌,届时他便会及时赶到,便匆匆驾云离去。

所去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花果山原玄心宗所在的那片驻地。

此刻的玄心宗驻地,已不单单汇聚着玄心宗一干弟子,还有永昌宗的众人以及一众妖修、散修。

却不想这么一大群人非但没走,还聚集一起留在了山上?

其实,他们倒也没什么别的心思。毕竟连三大护国宗都给菩提老祖天大面子,甚至明面上还维护一二,他们这些散兵游勇就算聚在一起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之所以还迟迟逗留这里,是因为相邀了方寸山的那位岱宗上人,身为老道人的首徒加上方寸山第一任执掌的消息,就这么不经意的传开。

他们好歹都是水帘洞天有头有脸的山上人士,听到这个消息又怎能连份贺礼都不送就这样走了?

故而打算在此地简单置办一个庆贺晚宴,庆祝方寸山立宗花果山上的建宗之喜。

“呼呼!”

只听半空响荡着一声呼啸而过的风唳声,一名男子踏云而下降落在玄心宗的驻地前方,顿时引来了一众修士的注意。

“呀,这不是岱宗上人?恭喜恭喜,恭喜方寸山一日竟迎来了双喜之事。”

“见过岱宗上人。”

随着中年道人踏入人群,一个个想混个脸熟的无名散修纷纷来到魏岱宗身前,一声“岱宗上人”“岱宗上人”叫的好不热情。

男子只好抱拳一一回礼,“好好好……客气客气……见过见过……应该应该……”

魏岱宗一面点头应酬一面还要忍受那一声声接踵而至的岱宗上人显得极为不适。

就好像一时间多出了一群七大姑八大姨来,恨不得各个跟你都沾点关系。

无奈只好摆了摆手,轻喝了一嗓子。

“各位!”

中年道人走到主宾席位,举杯朝众人说起祝词。

“今日正逢我方寸山立宗花果山上,我——魏岱宗,受老祖所托接手方寸山执掌一职,以后还请大家多多来往互相照应。”

男子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底下响起了一片高涨的掌声,纷纷举杯同饮。

“应该,应该!!”

“我玄心宗许留嵩先干为敬!”

“许长老,严某我厚颜随一个。”

一众修士以玄心宗、永昌宗两位老者为首提杯畅饮,众人把酒言欢。

仿佛将几日来堆积的所有不快全数发泄在杯中,直到夜深人静,酒阑兴尽时才方全部散去。

花果山之巅,魏岱宗提着酒杯独自登高,走到了一处崖峭所在。看着山中闪烁着的星星火光,直到现在仍还有人陆续在下山。

可能在那群火光中,也有那群惹人念想的臭小子们吧……

酒上心头,突然而来的醉意令男子诗兴大发,一边饮酒一边远眺。

望着延绵千万里的群山,口沫横飞道:“家住水帘洞天地,开宗花果山人间。桃李大江奔九州,我岱宗顶立于山巅。”

“哈哈哈哈!”

随之群山响起了男子一阵惬意的畅笑。

已下至山脚的孙寻芳突然转身回眸,此时距离花果山已非常远,必然听不到山巅之上中年男子放纵的畅笑声,可他却仍像心有感应一样,冥冥中好似听到了什么。

身边一众少年好奇地问他,“孙寻芳你看什么呢?难不成还有东西落在山上?”少年只是摇了摇头,随即收回了视线。

此次远游,方寸山跟随三大护国宗一同下山历练的弟子一共派去了十人,半数却都是来自那名中年道人座下。

当中就有说话直又口无遮拦的少年唐结斐,彬彬有礼遇人为善的少年孙寻方,而那个爱扮鬼脸看似乖巧实则性格张扬的鬼灵女孩溪曼瑶俨然也身在其列。

除了三人还有一男一女,分别名叫孙乾、刘彩儿,两人都是文静话少的类型,五位少年结伴同行,即将开启一段属于他们精彩难忘的山下历程。

花果山上星火流转,直到次日清晨仍车马不绝,彰显着此次规模宏大的举国迁徙。

在强风凛冽的空中,四位老者或脚踏祥云或踩踏仙剑、锡杖等傍身法宝逆风而驶,一路上风驰电掣好不快哉。

看着越来越渺小的花果群山,不禁感叹世事无常,有朝一日他们这四个糟老头子竟能携手共游九州天地。

“哎……”

其间佛光寺普法大师不止一两次担心的回过头,临近花果山数十里的一座小小山丘,那里鬼气缭绕阴气弥漫,甚至隐隐还带有一丝淡薄的妖气。

当老僧打量它的时候却又消失不见,仿佛给人一种错觉,不免令人担忧。

一旁赤峰老祖则开玩笑道:“真是岁数越大越喜欢瞎操心,就几只小虫还怕数千人的队伍应付不来?你还是多担心担心我们吧,多念念什么保佑平安的经文,祈祷那几座山头别养出什么厉害的怪物,反倒把我们自已小命搭了进去。”

老者逗趣的话声顿时令这股无形忧愁随风四散,老僧人一声“道友所言甚是。”将所有人的心绪又再次带回到那潇洒似神仙的惬意自在。

四人一路欣赏着东胜神州的山川美景可谓快哉快哉。

山下的迁徙队伍,以三大护国宗为首来自各宗约莫百十号的精英修士走在队伍的最前沿,紧接着是三大王朝的王公贵族及护驾修士,其次便是运送三宗物资占据大半的普通弟子。

这浩荡的千人队伍,还遥遥的跟随了一整个王朝的迁徙百姓,每百步都会有一名三圣殿的弟子确保这些人的安全。

大部分百姓,虽身在某个王朝,可祖上也许是大金、大唐或大宋任一一国的人都不在少数,因为千年以前,东胜神州就有了大唐王朝,大金、大宋则是在水帘洞天里诞生的两大新王朝。

如果推演到数千年前,其实很大一部分人都曾属于原九州的大唐国后裔,随着此次迁徙,这批人其实都想认祖归宗跟随其迁徙到曾经的故土上。

可奈何现在的大唐王朝已不是曾经的大唐国,自然没有那么丰厚的国力来收容全部的百姓。

所以此次百姓间的迁徙更多是采取了双方自愿的形式,如有大唐国或是大宋国的百姓愿意一同迁徙,大金国自是来者不拒。

同理,若有大金国百姓想要跟随大唐国或大宋国迁徙亦可,这些都是在出发之前由三大王朝皇帝齐聚一堂提前商议好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