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丘老五突然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姚信笑了笑:“人心难测啊,如果我把你的家人救好后你出尔反尔,既不愿意把两成收益上交,又不愿意把配合我们做事,我能奈你何?”

“有个人质,我们的利益才有一份保障啊!”

“怎么样,想好没有,想好了咱们就签订契约,然后还展开救治。”

“还要签订契约?”

“当然要,我们可是很正规的。”

姚信笑了笑,找来纸笔,当场就把刚才所说的这些条件写了下来,一式两份,按手印署上大名。

作为一个商人丘老五有很强的警觉性,他知道一旦签署这个东西,自已就要受制于对方。

然而想到一家人的性命在自已手里捏着,挣扎一番之后只能签下自已的大名和按下手印。

姚信把其中一份收好,谭华那边就开始了。

听着屋内的动静,丘老五把心提到嗓子眼,家人都接受治疗之后,丘老五也走了进屋内接受治疗。

一个时辰之后,姚信他们离开,按原路回到驿馆。

像了姚信他们这种从地方到京城的人,如同过江之鲫,扔在人群中都砸不出一个响来。

因此他们回到驿馆的时候根本没有人在意。

“忙碌一天,除了谭大夫之外,其他人都下去休息吧,明天一早继续。”

姚信的想法很简单,利用皇帝召见之前这段时间尽量把情报系统和生意渠道搭建起来,所以得抓紧时间才行。

众人行礼,散开,各自回到自已的房间。

“老谭,怎么样,今天的诊治有把握吗?”

老谭就是谭华,没人的时候姚信习惯性的叫他老谭。

“八九不离十吧!”

“那就好,接下来就靠你了”姚信朝对方比划了一个大拇指。

“其实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我只是把别人的方法汇总,对症医治而已”老谭这个人谦虚的很。

“这叫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嗯,不错,这个说法很贴切……我得把今天的医治过程记录下来,顺便再准备一些药材。”

“去吧,去吧……”

把谭华送回房间后姚信并无睡意,没办法他的心中装着事根本无法睡着,在房间来回走两圈之后索性去到驿馆的院子,找了一个石凳子坐下来。

有史记载,明朝末年这次瘟疫是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的,首先爆发于山西地区了。

1637年间传到了榆林府和延安府一带了。

1640年蔓延到河北大名府和真定府一带。

1641年的时候传到了大明的心脏地带——北京城。

姚信进京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瘟疫在北京城蔓延的时候。

面对汹涌的瘟疫大明官府并没有束手无策,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力所能及的做的很多事情。

福建一个候补知县用刺血法加熬制中药的办法给患者百姓治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吴江一个吴姓名医研制出一个专门针对的瘟疫的“达原饮”配方,提出瘟疫论,制出布罩(后世的口罩),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姚信说谭华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行事,可谓是一点也没有说错。

因为在来之前,他在学好刺血法的情况下又跑了吴江一趟,多多少少有些底气和经验。

也因为有谭华这个手下的存在,姚信这才敢放心大胆的进入有瘟疫存在的京城。

说他运气好吧,正好遇到这档子事。

说运气不好吧,刚好可以利用这档子事做一些有利于自已的事情。

姚信唯一有些愧疚的是他本来能够救治更多的人,无奈为了避免中原地区更加的劫难,他只能采取什么目前这个办法。

正唏嘘之间,大约有五六个人来到院中。

姚信看了一眼后主动退走。

因为他认出其一人是某总兵的侄儿,同样在京城等到皇帝召见的,其他人则是在驿馆结交的好友。

正是因为仗着叔父是在外领军将领,支撑朝廷的柱石,这小子为人嚣张跋扈,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驿馆的人都怕他。

前天晚上,一个驿卒因为冲撞了他,这货居然将其活活打死,然后往城外的乱葬岗一丢,说是得瘟疫死的。

驿卒来自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无权无势,没有任何背景,这事只能不了了之。

天下脚下都如此霸道,足见此人有多跋扈。

姚信入住驿馆半个时辰后就花了二两银子了解到这些信息,因此有意无意的躲着此人。

据驿馆的驿卒说这货每天晚上都会到院中的凉亭喝酒解闷,怎么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姚信一阵懊悔,加快步伐离开院子。

“那个谁,留下来喝几杯,等下还有几个酒娘。”

眼见姚信要走,其中一个喊道。

姚信并没有停下,而是跌跌撞撞的跑离院子,狼狈和胆小的样子引得身后一阵肆无忌惮的大笑。

“能忍常人所不能,才能成就大事……”

眼见没有人追上来,姚信这才在拐角处停下,并且迅速恢复正常。

“刘非,看来我们迟早会在战场上碰面,但愿那个时候你还能保持住这份嚣张。”

姚信喃喃说道,他并非怕这几个家伙。

而是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刻节外生枝,坏了布局生意渠道和情报据点这两件大事。

这个小插曲对姚信并没有什么影响,回到房间后继续忙着手头上的事情

三天后,好消息传来,丘老五和他的家人病被治好了。

自此,丘老五成为姚信在大明京师建立的第一家情报和生意据点。

接下来几天,宫里依旧没有任何动静,王公公也没有派人来。

姚信乐得清闲,抓紧时间办他的事情。

照葫芦画瓢,姚信收服两个京师通。

两人虽然是社会底层,但是对北京城很多事情都门清,衙门朝哪个方向开,打理关系也非常的擅长。

靠着这两个人,姚信在一个月时间内收服一百多人。

这些人遍布京城各地,各行各业都有,街道上一个卖早点,锦衣卫旗,五城兵马司的小校,大臣家里车夫,布庄老板,粮庄老板……

为了方便管理,把这些人好好利用起来,姚信专门成立了一个组织,取名金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