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鞑子来了
“父亲...”周挺的孩子名为周勇,如今已经是个半大小子。
他的夫人是他解救的一个女婢,没有名字,也没有起名字。
旁人都叫她王周氏。
营地中少有人跟着周挺出海。
想要出海的人早就分批离开了,只剩下愿意安稳过日子的人。
王周氏的弟弟聚集了十几个好弟兄,拜别了他们的父母,跟着周挺上了船。
周挺为他们分发武器。
“姐夫,我们现在是要去做什么?”
周挺说:“去登州莱州一代,看看有无难民,有的话,接两船去我们的新营地。”
弟弟王牧很是高兴,“那姐夫,咱们的新营地在哪里?”
周挺说:“在极南之地。”
“此番前去,并不是为了劫掠一方,而是跟随大明的大人,耕种养兵,伺机反攻。”
王牧说:“我听闻,大明如今还有百万兵马在长江南面,满清的鞑子只是仗着大明和李自成两虎相争才捡了便宜。
等到大明在南面稍微修整,这天下不就光复了?
说什么反攻,好像是多么严重一般。”
周挺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去南方做生意,官员只知道捞钱吃喝,百姓麻木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军户十去八九,只剩下军官贪下不知道该给谁的兵饷。
百万兵马能有十万能战斗的人都很困难。
更别说一团已经臃肿腐烂的官员把持朝政,几乎没有了年轻人的位置。
如今局势,和当时金灭辽何其相似。
如今的大明朝廷,恐怕会发生十二道金牌召回岳武穆的故事。
大明朝廷不堪重任,唯有赵大人,才能救民于水火。”
这下就连王周氏都很好奇,他很少见到丈夫如此推崇一个人。
“这赵大人,又是何人呢?”
周挺感慨一声,说道:“赵大人乃是大明翰林院编修,年纪轻轻,就知道如何邀买人心,知道如何威恩并重。
最为主要的是,身为清官,他竟然知道如何耕种纺织,直到如何铸铁造兵。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亲自上手耕种铸铁。
可谓是天降大才。
有赵大人,我才知道这大明还有得救。”
王周氏也十分惊讶,“比当初的张居正张大人还要厉害吗?”
周挺反问:“你见过或者听说过张大人能让田中稻米增长三成吗?”
周挺说:“赵大人说,若是等到后续堆肥翻耕技术跟上,再找到所谓磷矿。
可由磷铁反应,产出化肥,化肥之能,可以让稻米的产量翻倍。
往日一亩地最多也就是五六百斤的稻米,用了化肥之后,可产出一千斤乃至一千五百斤稻米。”
当然,这还需要良种杂交,这种碰概率的事情,赵天赋也说不准。
但产量高个五六成是妥妥有的。
王周氏和周边王牧的小伙伴们都惊叹,“可是天上管着种地的后稷大神下了凡间!”
周挺亦是感慨。
与赵天赋相处越多,越没有其他的心思。
只觉得未来可期。
一个团体,若是有了共同的目标,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
内部的分歧也就会减少了。
...
登州沿岸。
登莱总兵之前是曾化龙。
这位是福建人,但是来到了山东之后不仅没有一点水土不服。
反而将登州莱州两处的军镇治理的井井有条。
崇祯年间,潍坊地区反叛,潍坊这是反叛的老地方了,几乎每个年代都有潍坊造反的消息...
青州临朐高密...这都是造反的大户。
当然,当时还叫青州,潍坊也只是潍县。
曾化龙带着不到一万兵马,据城而守,击溃了十万乱军,平定了叛乱。
此后就一直镇压着胶东半岛。
不过他是崇祯十五年上任的,到了崇祯十七年,京城破灭。
他就挂官回家了。
现在胶东半岛还没有一个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因为明朝复杂的政治知道,现在登州莱州卫,还有其他的宁海卫靖海卫威海卫等等卫所。
都不知道该听谁的。
索性谁也不听,鞑子以来我就投。
官兵见人就投,就造成了山东大地上的一个奇观景象。
往往七八个鞑子,就追的几千个民众满地跑。
民众不敢反抗,鞑子倒是追猎的起了兴趣。
如同赶羊一般,将这些民众往一处赶。
胶东平原。
一支由十几名骑兵组成的小队在辽阔的平原上闲逛。
他们身着传统的清朝军装,头戴黑色盔帽,身穿镶有金边的蓝色长袍。
腰间佩带着长剑和火绳枪,骑着健壮的马匹。
从花纹配色和面容上看,这是一支汉八旗中的镶蓝旗。
汉八旗最早可以追溯到辽东努尔哈赤时期就跟着女真人的辽东汉人。
在吴桥兵变之后,孔有德带着大批的汉人军民投奔了皇太极。
基本就奠定了汉八旗的基础。
这一场大变,将明朝的尖端技术和火器人才一波带走。
崇祯这边还连杀大将。
攻守形势就已经在逆转了。
辽东汉人的口音和中原汉人有所区别,但基本都是汉话。
“那边有动静!我看到那边好像有人!”
“嘻嘻嘻,去吓一吓他们!”
“芜湖!!”
咚咚咚。
十几个人跑起来,沉重的马蹄声在平原上隔着几里地都能听到。
前方穿行的难民队伍末尾有人看到了他们。
顿时惊叫一声,“鞑子来了!!”
“鞑子来了!!”
传闻中,鞑子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他们三千人就能轻松击溃大明的十万军队。
就连大明的皇帝都被他们找出来吊死。
那些官老爷们,都跪地祈活。
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除了逃命还能做什么呢?
于是末尾的人一哄而散,连带着整个队伍都混乱起来。
这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老老少少孑孓慢行,一下子快了起来。
顿时就有一群年迈老人被舍了下来。
一男子背着自己的年迈老母,拉着自己的半大孩子,实在是走不动路。
一个鞑子大笑着跑过来,“一个!”
歘!
男子老母的脑袋就飞了起来,温润的鲜血沿着男子的背留下来。
“阿妈!!”
男子面色扭曲,骑兵却十分有趣的跑远了几步,拿出弓箭来,一箭射入了孩童的脑壳。
孩子痛苦的哭泣,捂着脑袋上的箭矢。
“啊啊啊....”
“阿牛!!!”
男子放下老母,抱起孩童,跟着孩童一起痛哭起来。
不一会,孩子就疼死了过去。
身子也不在动弹。
那鞑子远处看了一会,看男子在原地不动,嘟囔一声无趣。
拿起弓箭,一箭射穿了男子的喉咙。
十几个鞑子在人群中肆虐。
一个鞑子一手拎起来一个女子,将她提在马上,让马儿一脚踢翻了她边上的男子。
来回踩了两遍,看着男子捂着心窝窝痛呼,抽搐两下不再动弹。
鞑子才满意起来,用刀将女子的衣服全都剥光,就放在身前,如同托着一头白羊一般,来回在人群中穿梭。
还有鞑子,用绳子套在人脖子上,让他跟着马儿走。
等没力气了,就被马儿拖着走。
拖到鲜血淋漓,没了声息,这才放下绳子。
一番取乐,鞑子却也深熟地形,三三两两驱赶着人群的方向。
这人群看似混乱,实则都是向着海边而去。
当第一个人看到海岸的时候,奋不顾身的投进去的时候。
后边的人就跟着涌了过来。
但他们大部分人都不会游泳。
于是上千人就这么看着鞑子缓慢逼近,将他们不断的推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