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应天皇帝
大宣国京都。
杨国公府内。
“秋年,今日的练武就到这吧,你收拾一下,随我进宫见圣。”
院子中的杨秋年停下来动作,答应了一声后,就跟随着仆人前去沐浴更衣。
半个时辰后。
心事重重的杨老爷子领着杨秋年坐上了车辇,朝着皇宫而去。
路上。
老爷子突然拉开车辇的帘子,让杨秋年朝外看去,随后说道。
“秋年,你看这京都百姓的烟火气,一碗粥,一盏茶,就是他们的生活。”
“我杨家从战火的硝烟中走出来,到现在的家大业大。”
“每天朝廷上的勾心斗角,我早已深感烦躁,若是我杨家如这寻常百姓也好。”
“生活不需要轰轰烈烈,简简单单才是生活啊,我不求你有多大的成就。”
“只希望你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在这风雨欲来的乱世中,保全自己啊”
可突然,杨老爷子话音一转。
“今年都十六了吧,也该成家了,这趟进宫,就找皇上说个媒吧。”
“算了吧爷爷,我不急,再等一段时间吧,我还想精进自己的儒道,现在结婚太耽误时间了。”
上一世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的在杨秋年脑袋里,自己才是一个十六的少年。
放在前世来说,就是一个小屁孩。
连感情都不懂得年纪,直接让他成家,简直让人头大。
......
大约两刻钟后。
车辇抵达了皇宫西阳门。
皇宫总共有五个门,午门是皇宫的正门,位于南北轴线上,在午门的前面还有一道面门。后面为太和门。
左右两侧就是西阳门和东阳门了。
五个门各有用处。
午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就只有在皇帝大婚之时,皇后乘坐的玉辇可以从午门入宫。
西阳门就是让皇宗国戚通行,从此门进,也从此门出。
东阳门就是官员上朝时通行使用。
到了西阳门后,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都要下车辇,接受禁军的检查,待查明身份后,方可步行入宫。
杨秋年抬头看着深红色的城墙,单单城墙的高度就有数十丈。
城墙上的各个城楼和垛口都有禁军把守。
这些禁军军队中的精锐,并且都是有修为在身的武者。
普通的巡逻士兵是武道三品,进入四品后,就可升成队长。
禁卫军副统领是五品境界,正统领是六品。
看着眼前肃杀的士兵们。
杨秋年在这一刻感受到了皇宫的森严戒备。
“秋年,跟着我,进宫后切记不要随意走动,许多地方都有暗哨,若是发现不对劲,当场格杀的情况不在少数。”
杨老爷子开口对着杨秋年说道,他对皇宫非常熟悉,但秋年来的次数很少,就把他拉在身旁,朝着宫内走去。
大约两刻钟后,走到了皇帝用来接待临时觐见臣子的宫殿“太和殿”
二人缓步走入宫殿内。
入目便是九根巨大的汉白玉柱,用黄金雕刻的金龙,围绕在柱子上。
穹顶上刻画了九条栩栩如生的神龙。
宫殿偏左的位置,摆放了一座由翡翠雕刻而成的柳树,柳枝甚至都会随风飘起。
猫眼宝石,夜明珠仿佛不要钱一般,镶嵌在墙壁之上。
看到这里,杨秋年暗自啧舌,感叹皇帝的奢靡。
“臣子杨镇,参见陛下。”
“草民杨秋年,参见陛下。”
由于杨秋年一没考取功名做官,二没在战场上杀敌建功。所以自称草民。
“免礼。”
台阶上皇帝的声音响起。
杨秋年向上打量着。
台阶上的人影,看起来五六十岁,乌黑的头发也掩盖不住白发的蔓延生长,英武的面庞,带着些许温和。
但气势非常有压迫感。
这就是帝威。
仅仅只是在龙椅上坐着,散发出的气势都让人喘不过气。
应天皇帝,一位马上的皇帝。
少年之时从军,当时的所在的军营,统领就是杨秋年的爷爷杨镇。
在那时起,杨镇就与皇帝结识,相互成为至交好友。
一路相互扶持,在战场上杀敌建功,数次相救对方性命,真是比亲兄弟还亲。
后来应天皇帝回到皇家,与自己的哥哥弟弟争夺皇位。
无奈自己势单力薄,争夺皇位希望渺茫。
而在军队中的杨镇早已有了自己的力量,在得知这位好友的处境后,一身单骑,连夜奔赴京都,付出身价性命支持好友。
杨镇跟随应天皇帝一路血雨腥风。
直至二十年前的“阳午门之变”,眼前的这位皇帝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几位亲兄弟。
至此,应天皇帝坐上了皇位,自己的爷爷成为了开国第一功臣,被皇帝封为国公。
“国公啊,你可有福了,秋年这两首诗词啊,可着实让我震惊了许久啊。”
“陛下言重了,秋年也是碰巧写出的诗词,实在是不敢当啊。”
“行了,你跟我还互相吹捧什么,先坐,坐下再聊。”
两位老人如多年未见的好友一般,打开了话匣子,聊着家常。
偌大的王朝中,也就只有杨老爷子能陪皇帝聊家常了。
突然,话锋一转。
“秋年呀,你如今已经儒道一品了吧,给青楼女子写的两首诗,叫朕羡慕的紧。”
“你不如为朕,或者是为这江山写一首诗,如何啊?”
“秋年实在是愚笨,您这样的明君,让我区区一个小孩来写,怕是描绘不出您的伟大呀。”
杨秋年顿时脑袋一冒冷汗,快速思考着,前世好像没几个诗人写过赞美皇帝的诗词啊。
基本不都是在讽刺皇帝吗?这哪敢说出来,生怕自己一个脑袋不够杀的。
“陛下,不如这样,诗词留着以后再写,今日就送您一句话吧”
“雄才大略安天下,睿算神机定太平!”
应天皇帝在听到杨秋年所说的话后,露出了笑容。
觉得说的十分有理。
自己在当皇子的时候,就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上位这几十年来,对内是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对外开疆拓土,北征东讨,连年大捷,使得各国来朝。
“好好好,说得好,这句话也甚是符合朕。”
“来人啊,把秋年说这句话,做成牌子,挂在我的寝殿上。”
“诶,秋年,也快到成家的年纪了吧,你看上哪家女子,和朕说,朕亲自替你去说媒定亲。”
杨秋年听到应天皇帝的话,心中更是无语,怎么爷爷催完,皇帝也要催。
不知道倡导婚姻自由吗?
串台了串台了。
这是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