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儒道
杨国公府内。
对比热闹至极的东坊,府内却显得有些冷清。
此时的院子里,只有一些家仆正在打扫。
平日无事的时候,国公府看起来也是非常冷清。
可就在此时,一道声音响起,打破了这份宁静。
“我有急事要报,求见国公大人。”
“什么事?先进入府内坐下再说。”
国公府的大管家,在看到来人是城卫司之人后,招呼进府。
“世子......世子殿下,写出了两首千古诗词!”
后者连喘几口气后,大声对着管家说道。
“什么!是杨秋年世子吗,他不是去青楼了吗?你说他写出了两首千古诗?”
大管家满脸震惊的向此人问道。
在确定了消息的准确后,连忙带着此人去到了后院。
“老爷,天大的喜事啊!”
“小少爷去参加青楼举办的诗词会,写出了两首千古诗词啊,刚刚京都上空的异象,就是小少爷干的。”
大管家领着城卫司的人,一路小跑,对着国公所在的院子大声说道。
在院内练武的杨国公,在听到此言,差点闪着腰。
虽说杨老爷子是从尸山血海中走过来的,见过各种各样的大场面。
但听到是自己孙子引发的儒道异象,还是震惊万分。
“你说什么?秋年那小子写出了诗词?”
杨国公问道。
“千真万确啊,国公大人!”
“杨世子在花清楼举办的诗词歌会上,写下了两首关于月的诗词,引起了儒道异象。”
“我把世子写的诗词都抄了下来,您看。”
城卫司之人气喘吁吁的说道
杨国公听闻此言,赶忙接过了宣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哈哈,这倒也是我那个孙子能写出来的诗了,看来每天混迹青楼,倒是混出点样子。”
杨国公在看完第一首诗之后,宽大的身躯都有些微微颤抖。
翻开第二张宣纸,继续看了下去。
越看身形越加颤抖,在看完之后,竟然落下了眼泪。
想当年,即便直面死亡都从未哭过,想不到今日却留下了眼泪。
“秋年......秋年他,是在埋怨我和他父亲常年在外征战吗?”
“我实在是对不起秋年啊,从小我就带着他父亲在外,偶尔回次家,陪伴也是甚少。”
“好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秋年没有埋怨我们啊。”
杨国公看完了诗词,他懂得了杨秋年的意思。
自古忠孝两难全,既然杨家选择了保卫帝国,那么对于家庭的陪伴,自然是少之又少。
“老爷,您这是?”
大管家在看到老爷子落下了两行清泪,赶忙问道。
“没事,我这是高兴成这样的,哈哈!”
他已经年近三百了,八品武者正常情况下可活至四百岁,但年轻时,连年在外征战,接连受伤,导致寿命减少。
尽管还可以活一段时间,但对于他来说,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事。
年轻的时候为国家付出了一切,到老的时候,最亏欠的就是家人了。
何况杨秋年今日所引发的儒道异象,证明杨家即将会出现一个儒道大才,改善现在所面临的情况。
杨府权势滔天,是从应天皇帝在做皇子之时,就一路跟随至今。
正由于家大业大,许多文官和别的大势力,都在盯着杨家。
皇帝自然也容不下王朝中,有杨家这么大权力的存在。
能出现一位儒生,情况就不一样了。
“哈哈哈哈哈”
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国公府。
“平之。”
“准备宴席,去把我那几个还没死的好友叫过来。”
“埋在地下的佳酿都取出来,顺便去通知一下我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让他们今晚回府里吃饭。”
“我杨家,出了一位麒麟子啊,哈哈哈,今晚我要和秋年多喝几杯。”
“是,老爷,奴才这就去安排。”
大管家在听到老爷的吩咐后,下去通知各方了。
可就在就在此时,一道太监独有的尖锐嗓音响起。
“皇帝有旨,杨国公速速接旨~~”
院内的众人顿时摸不着头脑,怎么皇帝突然下旨了。
“杨镇接旨。”
杨国公将公公迎入府内,完成礼仪后说道。
“杨家世子杨秋年,作出两首千古诗词,为大宣文坛增添色彩的同时更增强了国运。”
“特赏黄金千两,封地任选一万亩,罗缎丝绸万匹,玉器万尊,一块皇家玉令,可自由出入皇宫。”
“杨国公,还不快快接旨。”
太监在念完之后,满面笑容的对杨老爷子说道。
“皇家念您可念的甚紧,您这都多久没进宫下棋了。”
“行,替我跟皇上转达,过几天我就带着秋白进宫,陪皇上喝上几杯,哈哈哈。”
杨老爷子高兴道。
没想到皇帝知道的这么快,就连赏赐都下来了。
~~~~~~~~~~~~~~~~
夜晚,整座国公府灯火通明。
只要是路过杨府之人,都可得几块银元赏赐。
杨国公说了,这叫冲才气。
府内,大摆着几桌宴席,十分热闹。
“老袁,老子当年咋跟你说的,我们姓杨的,那都是文化人,和你们这种粗鄙武夫不一样,哈哈哈哈哈!”
“你快滚犊子,也就是你生了个好孙子,要不然你这文化水准,还没我高呢,当年大字不识一个的,还和我叫嚣起来了。”
“你俩呀,每次见面都要先吵吵两句,说正事,秋年呀,你看看我,能不能给我写首诗,不用那种千古的,流芳百世的也行啊。”
“你快起一边吧,我孙子之所以能写出这两首诗词,就是因为老夫教导有方啊,哈哈。”
杨秋年看着宴席上几位笑骂着的老爷子们,露出了无奈的苦笑。
这几位都是当年杨老爷子征战四方的战友,地位辈分极高。
再看看另外一桌上杨秋年的父亲杨博海和两位叔叔也在争论。
三叔叔火力最猛
“秋年可是我从小带大的啊,大哥,你就算是秋年的亲爹又如何,秋年可是我培养出来的。”
“而且秋年当初出生的时候,你俩榆木脑袋还是想着让秋年走武道,幸亏我力排众议,把秋年送到了书院。”
说这话的正是户部侍郎,杨秋年的三叔杨博谦。
……
随着夜色的不断蔓延,国公的议论也慢慢结束了。
书房内。
“秋年呀,你这次可真是让爷爷刮目相看啊,我杨家以你为荣。”
杨秋年看着眼前似乎有点喝高的老爷子,连连答应道。
“我杨家,从你祖爷爷开始就只会练武,家里没几个人能舞弄笔墨,你三叔的户部侍郎,完全是靠着家里给推上去的。”
“每五百年,天地主角的地位就要轮换,可即便再怎么换,儒道的地位依旧高高在上。”
“你的父辈,对儒道那是一窍不通,我不求你要带领杨家怎样,只是希望你有自己的力量,不被大势裹挟……”
杨秋年虽是穿越到杨家的,但是一个月以来的这份感情,对他的好,早以把自己当成杨府的一份子了。
”放心吧爷爷,秋年肯定不会辜负您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