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后,除了刚刚那位爆出绿光的儒生,引出了异象。

余下众人最好的,不过是字迹亮起光芒而已。

霎时间。

阵法内的才气突然开始暴动。

一道金色的旋涡缓缓在司马印头上凝聚出来。

“这是?“

大儒们纷纷起身,注视着这份恐怖的异象。

旋转的才气旋涡不知为何,突然分出一道光芒。

朝着外面冲去,但由于阵法的限制,只能在里面如同脱缰的骏马不断乱撞。

阵法内的其余人算是遭殃,只能不断躲避这束光芒,根本没有办法继续写作。

孔生飞至阵法旁,察觉阵法的能量在这道光芒的冲击下不断衰减。

在他的感知中,大概再过十几分钟,阵法就会被冲破。

几位大儒见到情况不对,纷纷来到阵法面前。

准备加固一番。

“不对,这道才气似乎在找寻什么东西。”

孔生观看了一会后若有所思说道。

“那依孔儒,应该如何是好。”

几位大儒虽说活了一百多岁,但这种情况却是第一次见。

孔生听到几人说话,没有回答,原地思考一会后。

“不如我们放开阵法。”

“不可啊,阵法一开,里面的才气会全部涌出。”

“对啊,要是才气散出,如何评判诗词好坏。”

就在几位大儒商量之际。

“啪嗒!”

司马印手中的二品毛笔寸寸碎裂。

之前在翰林院时用的都是凡品毛笔,这次用的二品毛笔,还是由安阳国统一发放的。

原本绽放着剧烈光芒的金色旋涡,由于司马印的停笔,不断削弱。

暴动的才气也在缓缓平息。

阵法里的司马印在此时身体不断颤抖,他心中十分不甘。

马上就要写出千古文章,却因为使用的毛笔品阶过低,而被迫中断。

体内充盈的才气更是快速退散。

没有完成的诗词文章,就算再好,依旧不被天道承认。

司马印周围的几个翰林院才子,见此情形,对外大声喊道。

“快解除阵法!”

他们要赶紧去给司马印重新弄到一根毛笔,完成这绝世佳作。

但阵法外的几位大儒却是无动于衷,还在商讨着对策。

......

几分钟过去,这些大儒依旧站在阵外,一副隔岸观火的样子。

看台上的杨秋年坐不住了,他知道再不解决,不仅文章写不出来。

司马印都会因为这些汇聚起来的庞大才气反噬成重伤。

杨秋年拔出承德剑。

“大荒弑仙斩!”

一出手就是自已的最强手段,要迅速打破这道阵法。

但是体内灵气被抽空,原本变幻的容貌法术不再维持,露出了真实的容貌。

原本就有些衰弱的阵法,在杨秋年这一剑下去,轰然破碎。

“司马印,接着。”

一柄毛笔从看台上掷出,正是杨秋年自已的六品毛笔。

“不好。”

孔生一看阵法是被杨秋年打破的,眼里充满怒气,正愁找不到理由对杨秋年下手。

这次不仅找到机会,杨秋年体内的灵气还处于真空状态。

“胆敢扰乱诗会秩序!”

话音落下,凌空演化出一道大手,朝着杨秋年抓去。

“秋风破。”

杨秋年斩出一剑,直接击溃了这道大手。

“你!”

孔生有些意外,没想到杨秋年斩出那么强的一剑后,竟然还有余力。

准备凝聚才气继续攻击杨秋年时,身旁的几人拦下了他。

“孔儒,有什么事情诗会结束后再处理,先把才气逸散的问题解决。

孔生听到后,看了看周围异样的目光,缓缓恢复理智。

他知道,要是不分情况再针对杨秋年,恐怕难以收场。

于是深深看了一眼杨秋年后,就准备和众位大儒,再起阵法。

“此人为何要刁难自已。”

杨秋年有些疑惑,他根本都不认识这个大儒,为何要对自已出手,就因为打破阵法吗?

“一会去找他说几句解释一下吧。”

此事本来就是杨秋年出手打破阵法不对,不过事态紧急,只能出此下策。

......

司马印接到六品毛笔后,感受着里面充盈的才气,心中安定下来,脸上再次充满自信。

重新开始书写未完成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

原本由于阵法破碎四散而飞的才气,在这一刻停止,重新回到金色旋涡内。

那道才气径直朝着杨秋年冲去。

“这是?”

没有想象中的暴躁,这道才气进入体内后,异常安分,补充之前才气流失的同时,还在为境界的突破积蓄力量。

杨秋年清楚的感知到,自已的儒道境界已经到达了三品圆满,随时可以迈入儒道四品。

正当疑惑时,看到了司马印充满感激的目光。

他明白了,不是自已的出手,或许这篇千古文章难以著成,所以分出了一道才气给予自已。

......

骤然间,温度开始猛然降低。

“嘶!”

“嘶~”

周围许多观众打了个冷颤,幸好能来神山的都是入品的武者,不至于被冻伤。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一块硕大的冰山浮现在神城之上。

“儒道异象!这是千古文章。”

“我儒道大兴啊,哈哈。”

一位大儒放声大笑着。

司马印继续书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天边突然飘起雪花,伴随的还有呼啸的大风,狂风如同刀子一般,令许多人感到皮肤疼痛。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各种金银珠宝浮现,极其逼真,仿佛就在眼前。

此时的司马印被雄浑的才气托举至空中。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上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