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卖官求粮
两位丞相的反应则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一个矮小,一个的是瘦竹竿。
不过右相最近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整个人有些精神萎靡,在朝堂上发言的次数明显变少。
原因是国君上次带着数百御林军到他府上蹭饭的经历,对他来说实在过于触目惊心,右相比老鼠还小的胆子自然被吓的不轻。
他已经在私底下安排一家老小逃命去了。
他最近多次在朝上递辞呈,表明自己告老还乡的决心,但都被刘谨的三言两句,而轻描淡写的反驳了回去。
他最近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香。
落在其他人眼中,自然是右相这个重臣逐渐失去了国君的宠信。
近日来,右丞相府也没有往日热闹了。很多人都在观望中。
谁能想到这只是一场搞笑的误会呢。
其实刘谨不仅在右相府上蹭饭,其他官员府上他也去了,但谁让右相的反应最大呢。
其他人虽然大惊失色,但都没有像右相表现的这么离谱。
谁能想到虽然右相平日里拽的二五八万,但是私底下熟悉他的人,比如刘谨,都知道他其实是怎样的胆小怕事。
知道他本性的都是一个比一个的赫赫有名,看在过往情分上,也不会当众拆右相的脸,说他过往的丑事。
刘谨本打算私底下找右相进行一次君臣谈心,解开彼此间的误会。
但看到右相如此胆战心惊的模样,他决定还是多给右相一些时间,平复一下惊恐的情绪,等右相没有那么惊恐时,再进行谈心。免得右相自顾自的多疑,把自己折磨心力憔悴。
左丞相还在外面赈灾,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所以真正靠得住的只有中丞相。
中丞相一向清高,想必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他,自然也不会允许这件事的发生。
群臣翘首以盼,但中丞相也迟迟未动。
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两个都靠不上。
像中丞相、李铮之流,他们有更多的考虑。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朝臣,听到这个就下意识的觉得不行,他们考虑的要更多一些。
普通的朝臣是着眼于眼前,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之外的就另当别论。
但他们不一样,他们着眼于更长久的未来,他们更看重的是江山社稷,是真真正正的为此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肱骨之臣。
甚至如果有太多的人反对,就算国君拿他们开刀以堵住悠悠众口,他们也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只要利国利民的政策能够顺利实行,他们甘愿成为垫底的头颅。
有些事情国君不宜出面,但他们可以,为此成为所有人攻击的靶子也可以。
他们早已做好成为国君磨刀石的准备,他们早已舍生忘死。
毕竟相较于卖官的弊端,更为紧迫的是水深火热的灾民,更需要解决的是数以万计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流民,其他的都可以往后排。
孰轻孰重,一眼明了。
卖官的弊端可以以后再解决,当务之急是解流民之难。
像中丞相、李铮这样的人,他们的沉默往往代表着默认。
朝臣的心都凉了,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些平时分量极重的人为何都沉默不语。
既然能说得上话的人都不开口,那就只能他们自己来讲了。
这群平时从不舞刀弄枪的文臣,撕破那张儒雅的外皮,各种骂人的话语层出不穷。
当然他们的骂不是那种市里坊间的骂,而是专属于他们文人的文雅骂法,要引经据典兼之文采斐然的骂。
书读多了,骂人都要多一股文人墨气。
书读少了,还真听不出来他们在骂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夸人呢。
越吵越激动,有人甚至已经脱下鞋子丢来丢去,已经从动口演变成动手,场面一度有些失控。
只要鞋子不丢到刘谨那边,刘谨对这样的场景是喜闻乐见的,就是要这样,每一个都参与进来。
往日里一个比一个站的笔直,他还以为他们是石头雕成的呢,也不知道是在走神, 还是魂飞天外。
相比于死气沉沉的朝臣,他更需要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朝臣。
买鱼都要买活蹦乱跳的鲜鱼,谁买死气沉沉、一动不动的病鱼。
他正这么想呢,忽然不知从哪丢来的一只鞋子,擦过他的脸。
刘谨当场变色,“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你们把朝堂当成什么了,眼里可还有寡人,眼里可还有朝廷,平日里学的礼仪都丢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君王一怒,群臣动容。
东倒西歪的群臣,顿时恢复成往日的板正。
刘谨:还是觉得你们死气沉沉的样子更加顺眼。
他看着地上不知是谁的鞋子,心道,我不需要活鱼,我还是更需要病鱼。
刘谨还是很气,又骂了他们好一会。骂的一个个都直不起腰板,才肯停歇。
以为你们有长进了,结果还是一个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果然还是寡人对你们期望过高,白白浪费寡人的一腔情意。
寡人就是平日里对你们太好了,才让你们今天如此放肆。
被骂的臣子不用抬头,都知道国君是如何的震怒,虽然他们已经被骂得抬不起头了。
丢脸了,实在是丢脸了,竟在国君面前出如此洋相,这样日后如何向国君展现他们的可靠能干。
给国君留下的印象,难道都是一群猴子打戏吗?
不少人忽然感觉自己的官途未来一片黑暗,直觉未来升官无望。
国君应该不记得他们谁谁谁,干了什么吧。
不少人清醒过来,已经开始觉得无地自容。
如果说之前是百鸟争鸣,现在则是一场的安静。
然而却有人在这个关头站了出来。
他要干什么?众人在心底里纳罕。
怒气上头的刘谨,看着这个人的目光也相当不善,又有人想弄什么幺蛾子。
“臣以为与其卖官求粮,做这样损害朝廷颜面的事,不如……”
好家伙,说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还不是强抢,简直就是明抢。
但反对卖官的,觉得卖官会破坏科举公平的人来说,此计可行。
此计虽然不要脸,但总比卖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