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丞相嫉妒徐客竟然……
“不必非要以身涉险。”寡人不想再失去任何一个能臣了,失去的能臣已经够多了,他只希望这群陪他度过艰苦岁月的能臣都好好的,哪怕是他讨厌的白丞相。
“陛下,只有亲自去前面看过,臣才知道自己遗漏了什么,更好做到万无一失,听人讲,听人说都可能会受到蒙蔽,只有臣亲自探查过,才知道究竟是如何一回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臣总要见过实情,了解它,才好对症下药。”左丞相大人义正严辞,他本身就是个做事相当严谨的人。
刘瑾又气又笑,“你总有一堆道理,寡人不和你争论这些。就算有事需要你这个丞相去做,也要记得多带些人,注意自身安危。好吗?左丞相大人。”
“陛下的话,臣莫敢不从。”左丞相还敢耍贫。
一看白泽这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刘谨就知道他没听进去,他就快气倒了,一个个都不让他省心,还要他操心。算了,大不了他多费点心,让人多跟着白泽便是了。
看到他就烦心,寡人难得好心,偏偏这长得弱不禁风的家伙一点也不领情,白费寡人好心,快滚去治灾。
“好了,丞相大人快出发吧。”刘谨一秒变脸,赶紧催人离去。
白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国君,一点也不奇怪,他毕恭毕敬行完礼,就退了出去,剩下国君一个人在殿中又脸色复杂起来。
殿外已换上官袍,看着人模人样,连那两根裸露的大脚趾都藏进崭新的鞋子里的徐客看到左丞相大人,躬身道:“丞相,我们还快些走吧。”
白泽有些不是滋味,新的官袍,他也想要,新衣服总比旧衣服来得讨喜,瞧瞧这人从头到脚都焕然一新的样子,看着比他还像个 回事。白泽越想越不是滋味,等治理完灾,他也要一副新的行头。
他好歹也是一国之相,怎么可以这么寒碜,一件官袍穿几年。
但面上左丞相大人还是装模作样的点头,“我们走吧。”然后眼神无意之中 又把徐客上下打量了一遍,他看上去比我这个丞相更有派头。
这就是新衣服的威力吗?
心中愤愤不平了一下,白泽还是很快放下了,这只是件小事,不值得他牵肠挂肚,先解决完大事,其它容后再说。
两位能臣的背影渐行渐远,很快消失在夜色中,外面一切都是黑,黑色的树,黑色的走廊,黑色的枝叶,构成了一幅水墨画。深浅交织,浓与淡,阴与暗。
刘谨还在等着一个人。
前朝,周靖。
这是他给周靖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此人还是冥顽不灵,他也只能忍痛杀之。哪怕 背负恶名,他也不能再让这个人活下去了,他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不能让一个有风险 的人继续活着了。
外面总有声音让他善待周靖,前朝余孽还在幻想复位,暗中还是有一股力量悄悄支持着周靖。贤名在外,寡人可太清楚这个威胁了。不能为他所用者,决不能留。
周靖被两个侍卫扣住,来到长治殿,殿中灯火摇曳,亮如白昼,殿中的国君皇袍加身,银色与金色的丝线绘成天地山川,万兽臣服,翱翔的真龙凛冽的视线盯着他,亘古的视线穿穿茫茫云海,打量他这一渺小的人,审视有之,好奇有之。
恍惚间,周靖仿佛看到真龙在世,可定睛看去,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披着皇袍,盗取他周氏江山的无耻之徒。此人凶颜怒目,气势不正,怎么可能会有天龙的架势?
他怕是关得太久,眼神出问题了。
周靖直挺挺的站着,既不行礼也不说话,眼睛散漫的打量四方,就是不去看那所谓的国君。
这不情不愿的架势已经很明显了。两个侍卫面露不忿,想给周靖这个贼子一个教训却被国君用眼神悄悄阻止了。
“周靖,寡人听过你,天下最善治水的人莫过于你,洪水都须让你三分。这个才能如果被荒废不可惜吗?”刘谨先声夺人。
周靖冷笑,“百朝国君,何必假惺惺呢?”
怎么会是假惺惺呢?他刘谨求才之心可感动天地,日月山河可替他作证,诸位神明可鉴他真心。
他瞄了一眼周靖细弱的脖子,人头落地,何不容易!但此乃最下策,他也隐隐佩服此人,愿意就是愿意,不愿意就是不愿意,性情率性如此,为人如此坦荡。若归顺于他,定是位相当正直且不爱说假话的肱股之臣,那时,他们君臣联手,天下何愁不兴,百朝何愁不旺。寡人就欣赏这种直肠子的人,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
越看,刘懂就越欣赏此人,好啊。
惜才之心愈盛,他愈不忍杀掉周靖。
“寡人是诚心诚意请你帮忙,百姓们是无辜的,前朝留下的恩恩怨怨就让它过去吧,前朝早已灭亡,何必守着一个死去的王朝呢?”
“刘谨,你说的可真容易,你夺去周氏的江山,住着我周氏人世代居住的皇宫,你这个本身份卑下的逆贼·····”周靖破口大骂。
这话,刘谨可不爱听,先不说多少年都没有人对他直呼其名,便是什么叫他夺走周氏的江山。
“是你们周氏的气数已尽,害周氏灭亡的不是寡人,是你们周氏人自己,不顾百姓生死,只顾自己安逸享乐,每日消耗的民脂民膏不知数几,天下告旱,你们这些周氏人依旧穷奢极欲,百姓流离失所,你们在干啥,群雄起义,你们不反省自己,还一口一个贱民怎敢作乱。族周者,周也,非寡人也。 便是贤名如你周靖,也觉得周氏无错无过,你与那些人也没甚分别。”
刘谨怒喝,不识好歹。
周靖一向清高自傲,自认自己与那些贪图享乐的贵族不一样,刘谨的话可谓踩着他的脸说话,但他无法反驳,令周氏灭亡的是周氏自己,周氏不乏力图革新的忠臣,有无数次力挽狂澜的机会,却一次次错过,使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一次次遭受重创,直到大火点燃了皇宫,周氏彻底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