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云,帝都东市。

市署和平准署的大门率先开启,披着浅青色官服的录事与典事们纷纷捧着卷册入内。

随后,东市上空,一声沉闷的巨响,接着是下一声,如此反复,直至第三百声响起,恪守市门的守卫拉开了东市的锁链。

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车马轮转,步履掠地;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昌王府一行人简装素容,明海、宁宁、方遇,再加上三名护卫,总六个人慢悠悠地穿走在拥挤的人流之中。

自古以来,一国之都城,无一例外都具有极强的虹吸效应,这个世界也不例外。

大虞国都自开国以来,外商云集,临街设店,千万盏灯火如蜂拥般挤进两市,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商业贸易进入高速发展的周期,直到今日也不曾衰退。

“看出什么来了没?”明海问。

“没有。”方遇摇头。

“若是在东市开业,你觉得什么合适?”明海又问。

方遇看了看周围,绵柔尖锐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他大声答道:“当是布绢,酒户,帛肆!”

明海抬眼望向四周,只是轻轻一扫,满眼都是衣肆、帛肆、绢行,他们走在了一条纺业布局的街上。

人影叠叠,衣饰彩绚,铺前多是女子寻价,眼帘处形形色色。

穿过这条街,腥味起了,上一条街道还绵柔尖锐的吆喝声,下一刻就变得浑厚有力,肉行鱼铺的面貌逐渐展现在昌王府一行人的眼中。

明海细细数来,三鱼一肉,有些惊讶地问:“鱼店开的怎么这么多?”

“近年来,鱼铺大兴,墟庆扬三州年年渔业丰收。”方遇微微沉吟,“东海有渔民说是天鸟降世,落于东海深处的苍天巨木,盘旋起舞,盛明海阔。”

“天鸟?”明海压低着眉,第一时间想到了凤凰,“你可有了解,说来听听。”

“略有所闻。”方遇微微沉吟,“天鸟是传说中的百鸟皇帝,本踞中天,是为曜星。星宫传闻,其向东而飞,不知是何缘故,世间隐有风声起,道是帝都引水流向东海,百货自水运而下将再造盛都。”

“盛都?”明海笑,“天鸟东飞,也许是水利之兴?”

话音刚落,明海心头猛地一震,提起水利的瞬间他想起了自己的三皇兄。

朝中都知道,三皇子明湟精通水利航运,潮起西南,潮落正东,亲自临江而行,疏通东西航运,深得陛下喜爱。

在经历【北伐志】之后,明海深知水陆运力之重,当年武侯北伐之战略,重中之重便是粮草运输。蜀道险峻,在先帝四处折腾的时候,武侯坐镇成都,做到了让在外征战的军队足食足兵。

足食足兵,仅仅四个字,但凡是懂点兵事的人都知道有多难。

因而,在收获祭祀系统中“武侯人治”的祝福之后,明海对于水陆运力有了极其深厚的见解,如果从帝都打通与东三州的航运,极有可能造就一个经济功能极其强大的盛都。

放在明海原本生活的现代,这一盛都叫作“沪上”。

“水利之兴?”方遇摇头,“所谓盛都只是坊间传闻,不必当真。各地藩镇驿规不同,一州之地甚至设有三四藩镇,交通极不便利。

“持凭证,不可通行?”明海疑惑。

“按国律是可以,但沿途货物都需要经过官驿审查,十分复杂。其中,官驿还要区分为京驿与藩驿。京都百货若要运往东三州的腹地,其中要至少要经过上百所陆驿水驿,几十余次检查,耗费时间不说,更有甚者驿所还要抽成,也就是贪。”

方遇不屑一笑,“如此来看,水利如何兴往?”

明海点点头,认可道:“你说得对啊,看来若要在京都里兜售外地商货,还需要与沿途藩镇打交道,免不了人情与钱财。”

方遇淡淡地说:“殿下是皇子,淮妃娘娘宫里宫外都颇有势力,想来不会有多少顾虑。”

明海看着方遇平淡的眼睛,知道对方又是在调侃他的身份,于是他重重地拍了拍方遇的肩膀,刻意压低着声音说:“我每年花一百两银,不是供你来叫我皇子的,是叫你来替王府开一道财源!还有!这是在大街上,别喊我身份!”

“源头哪是随便就能找到的?”方遇瞪眼说。

“大人!大人!”宁宁软绵绵的声音从身旁响起。

明海低下头,宁宁白皙的小手扯了扯他的外服,兴奋地指向一处地方。

“怎么了?”明海问。

“您看那儿。”宁宁回身笑。

明海放眼一望,街道的尽头栅栏高立,栅栏缝隙间隐约能看见一间青灰相间的店铺,行走的路人多是学子,手捧书卷。

明海认出了店铺,那是书肆,也叫书林、书铺等。

墨色书香,他们早已穿过了肉铺林立的街道,兜转着竟然来到了一片读书人的地盘。

宁宁两眼放光,“大人,还有一个月就要到诗会,府上还没来得及采买字画,正好路过此地,不如殿……大人也一起进去看看吧?”

“诗会?”明海微微沉吟。

诗会……诗会……这个世界也有诗词,就像也在说中文似的。

但这里不是华夏世界,不会有李白杜甫李清照,也不会有长城江陵黄鹤楼,这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不可能会有旧世界的千古绝唱。

这一刻,无数念头如雨后春笋般迭起。

他想起了如剑客般洒脱的飘然醉意,

想起了清清冷冷的刻骨凉意,

想起楼台高筑望海长歌的浩瀚,

我心入禅的释怀,

万籁生山的辽阔,

一星在水的孤独,

黄天当立的震撼,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肃然杀意。

宁宁踮起脚尖,在明海出神的脸上拍了拍,像是在涂抹颜料。一行六人伪装得像是京外的旅人。

不知不觉,明海被宁宁揽着走进了一间书肆,颂文声越来越清晰,渐渐将东市天空下的喧闹压住,文人气息卷面袭来。

云天高筑,暗黄的光透过格子窗,轻轻洒在了带有淡淡墨香的书页上。

书肆内,木质的书架排列整齐,各式各样的书籍摆放其中,从政史文集到诗词歌赋,琳琅满目。

明海一行人慢悠悠地走着,周围都是沉溺于文海的学子。

有人醉心在书中,有人相伴而谈,还有人愁眉沉思。

偶尔,一阵微风吹过,带起书页的翻动声,沙沙的,惹人微微注目,仿佛是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在书肆的角落里,文人模样的中年男子专心致志地排放书籍。

他的眉宇间透露着一股书卷气,身着一袭青衫,腰间垂下一枚红带玉佩,显得温文尔雅,恰好此刻有一名书生拿着书来到他的旁边。

言谈间,书生付予他铜钱,心满意足地抱书离开。

“大人,我去问问有没有推荐的诗集。”宁宁说了一声。

“好。”明海看向方遇,再看一眼身后的护卫,“你们两个陪宁宁一起去吧。”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