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站在小玄子的面前,振振有词,

“皇上你还年轻,朝政大事恐怕还不太清楚。苏克萨哈奉先帝遗命与臣等共同辅佐朝政。皇上亲政他应该开心才对,他却上了这道奏章,上报皇上显然是包藏祸心,请皇上准臣下之意对其加以重刑。”

陈楚峰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

他心中暗自想着,这个鳌拜也实在是太过无耻,竟然能够如此坦然地说出这样冠冕堂皇的话。

然而,陈楚峰心里清楚,这些好听的言辞背后,隐藏着的都是些什么。

鳌拜的话,看似是为了小皇帝的利益着想,但实际上,他却是在一步步地将小皇帝推向自己手中的刀。

他利用小皇帝的年幼无知,以及对权势的渴望,诱导他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如果小玄子真的照做了,那么不仅他自己的名声会受到玷污,就连先帝的英名也将被埋没。

这昏君的罪名可就会被记载在史书中。

还好学了这么多年的帝王之道,小皇帝在位的这段时间里,虽然年轻,但他对帝王之道的理解已经十分到位。

他明白,尽管苏克萨的行为失当,但他作为辅政大臣,同样是自己父亲先帝非常看重的人。

“苏克萨他虽然不对,但他是辅政大臣,跟你一样都是先帝很看重的,倘若朕亲政之处就杀了先帝的眷顾大臣,先帝在天之灵只怕不洗。”

那鳌拜此时却装出一副慈祥长辈的模样,缓缓走到年轻小皇帝的面前。

他语气平和,但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好像面前的人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可以任人欺凌的幼童。

“皇上,你所说的只是小孩子的话。苏克萨是奉先帝之威命,来好好侍奉皇上的,理应用心的本事,他要是对得起先帝的厚爱,应当齐心协力,赴汤蹈火,那才是做奴才的道理。可他却公然赦报皇上,是他对不起先帝,而不是皇上。”

小玄子警惕地盯着鳌拜,他的眼睛微微眯起,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现在,他在朝堂之上没有可以信赖的人,身边的人都在殿外,他必须独自应对这个强大的敌人。

他明白,如果此时杀死鳌拜,却找不到合理的罪名,会让天下百姓误解他是一个杀害无辜的人。

这样的指责会让他的皇位变得不稳定,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动荡。

他继续思考,如果朝廷将敖少保所提到的苏克萨哈的罪行公之于众,让世人知道苏克萨哈的罪恶行径,那么百姓们会认为先帝任命这样的人为辅政大臣,是与敖少保并列,岂不是说明先帝缺乏远见吗?

这样的认知对朝廷的威信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打击。而且苏克萨哈,也并没有那么罪大恶极。

“但此刻杀了他并没有正经的罪名。天下百姓会说朕杀错的人,就会说,朕无能,朝廷若将敖少保所说的苏克萨哈之罪布于天下,人人心中都会想,原来苏克萨哈如此罪大恶极,这样的坏蛋先帝会用作为辅政大臣,和你敖少保同列,这这岂不是说先帝没远见了吗?”

面对小玄子的一连串质问,陈楚峰微微点头,心中暗自庆幸。

他深知这位年轻的小皇帝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维护皇室名声方面,他还是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决断力的。

然而,对于鳌拜这样的权臣,陈楚峰深知他并不会轻易被小玄子的质问所唬住。

在陈楚峰看来,小玄子虽然年轻,但他明白,自己国家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内有鳌拜这样的权臣,外有敌对势力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玄子能够挺身而出,试图以一己之力维护皇室的名声,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小皇帝还是有点用处的,也知道维护点名声,不过这鳌拜可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被唬住的人。’

果然不出陈楚峰所料。

鳌拜在面对小皇帝时,信心满满地大声说道:“皇上,您只了解了一部分情况,却未能洞察全局。对于天下百姓的想法,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让他们胡思乱想好了,因为即使他们有心想议论,也不敢轻易说出口。更何况,看看他们有几个脑袋,敢对皇上您有何不满。”

鳌拜的这番话,透露出他的狂妄与自信。

在他眼中,百姓们的想法无关紧要,即使他们有所疑虑,也不敢公然表达。

而他更是借此机会向小皇帝展示自己的权威,企图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小玄子一直被教导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因为这正是帝王之道。

他深知,一个好的皇帝应当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福祉,为人民谋福祉。

因此,他一直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成为一位受百姓爱戴的明君。

然而,鳌拜这位权臣的话语中充满了杀气。小玄子不禁感到惊恐,因为他明白,在鳌拜眼中,那些百姓的性命根本微不足道。

这位权臣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根本不顾及人民的死活。

“古书上说的好,防民之口适于防川,一味杀头,不让老百姓说出心里话,这究竟好吗?如此去做只怕会被后人骂成暴君。”

然而,小玄子的这番话在鳌拜眼中不过是妇人之仁的表现。

年仅幼小的他,在朝堂上几乎就是一位说一不二的权威人物。

鳌拜身为武将,一直以来都对文人墨客的酸腐之气感到不屑一顾。

他觉得那些文绉绉的说话方式,简直就是对时间的浪费,与他崇尚的实际行动截然相反。

小玄子虽然年纪轻轻,但却有着一颗仁爱之心,试图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的问题。

然而,在鳌拜这样的武将看来,这种方式显然过于软弱,甚至有些无能。

鳌拜在朝堂之上,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势力,几乎可以让所有人屈服于他的意志。

鳌拜听闻小玄子所言,不禁大声训斥道:“读书人之言,岂可轻信?若读书人所言为真,我大清江山如何得来?故臣劝皇上,莫再沉迷于书海,否则只会令头脑愈发昏聩。太宗皇帝与先帝昔日东征西讨,从关外打到关内,立下赫赫战功,却不过一介武夫。苏克萨哈之流,乃是大大的奸臣,臣亦迫于无奈。”

鳌拜言辞凿凿,竭力向小玄子施压。

他借自己的战功,试图迫使小玄子就范,甚至威胁道:“我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先帝才如此器重。皇上,你须明辨忠奸,赏罚分明。苏克萨哈乃是大大的奸臣,臣亦逼不得已。”

小玄子闻言,内心忐忑不安。

他明白,鳌拜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但自己仍想坚持和平解决国家问题。

然而,鳌拜的压力令小玄子深感忧虑,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一局面。

在深思熟虑之后,小玄子决定暂时隐忍,继续寻求化解国家危机之道。

此时的小玄子,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

是顺从鳌拜的意愿,走武力征服的道路,还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寻求和平共处之道?

在这个关键时刻,小玄子展现出了他年轻一代的担当与智慧。

他坚信,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必将源于和平与仁爱。

小玄子对他的大臣们之间的纷争感到困惑。

他询问道:“鳌少保非要杀出个结果,究竟自己有什么原因吗?朕听说镶黄旗和正白旗正在用换地之争。”

小玄子知道,小玄子并不是一个容易被糊弄的人,他明白鳌拜定然是有自己的私心,否则的话,他绝对不会想要诛杀另一个重臣。

小玄子的一句话,就像是一颗重磅炸弹,让鳌拜瞬间失去了理智。

“让你怀疑臣有私心吗?臣为的是咱们的天下,我们的先帝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怎么可以毁在他子孙的手中。臣真有点不明白。”

小玄子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鳌拜的心。此刻的鳌拜还真有点忠臣的样子,虽然不过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