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大坝竣工
“改良稻种呢,小心点。”
她和何倍以及几个仆人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个月才套上的袋子,谁都不能碰。
最近连几个孩子她都禁止他们出入,生怕冲撞了实验中的水稻。
“这便是我们最近在忙的改良品种。”何倍笑道。
他每天都是最晚回到县衙的,陶亮知道一些情况,但他没有说是杂交水稻,他有自己的盘算。
陶亮才明白过来,小心翼翼地上下打量那一株株水稻。
“好好。”
“改良过的……比占城稻如何?”
陶然婷神秘一笑说,“产量的话,或高或低。”
第一次做,没有数据参考,她也说不准。
但肯定比普通水稻产量高,她怕陶亮失望,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
“没事,有占城稻打底,这个就当练手了。”陶亮说。
他对陶然婷非常有信心。
水稻抽穗后,后期管理就轻松多了,朝廷来的几个人很少会来,整日在县衙里假意写汇报。
陶亮与她到田里看占城稻,见稻子长得旺盛,很高兴。
“你说的鸭子养稻,是不错。”
“哎,你为何不养鱼,听说凌大人养稻花鱼,感觉更方便,不用天天赶鸭子。”
陶然婷当然知道稻花鱼的好处,但鸭子也有鸭子的优势。
“养鱼只能让底下的环境好一点,上面的虫子它们吃不了,尤其是后期,温度越来越高,虫子也多,鸭子的用处更大。”
陶亮倒没想过这些问题,听她说得头头是道,很是赞赏。
“你说好,那必定是好。”
陶然婷轻轻抚着那些稻穗,密密麻麻的,心里很欢喜。
“比谢均家的还要密,占城稻果然名不虚传。”
她家种过很多品种的水稻,但没种过占城稻,它口感不好,一般农民不种。
她轻叹了一句,陶亮又听到谢均的名字,有些不爽。
“你看过他家的水稻?”
“嗯。”
“你与他现在怎么样,若觉得不好,早些离开为好。”
他是真不想自己的妹妹身陷泥淖。
“哥,你还是不喜欢他?”
陶亮翻了个白眼,冷哼一声,“此人骄纵无比,整日就知道摆弄着文人的臭酸,还能干啥。”
“他若真负你,你千万别忍着,我们陶家不差你这一双筷子。”
其实谢均心眼并不坏,只是瞧不起人。
他身在那样的阶层,习惯高高在上也不奇怪。
可陶亮向来清高,别人瞧不起他,他更瞧不起别人。
看到哥哥这么犟,陶然婷有些无奈。
“其实,他人不坏,他的傲气现在也慢慢改善了。”
“凌大人说的稻花鱼,是我托他汇报给陛下的,他为了弄明白我干的活,一直在努力学习。”
“他还翻看了很多书籍,还说动他父亲给每条村捐赠一台打谷机,只待占城稻种成。”
陶亮听完,有些不敢相信,一个小纨绔改过自新了?
“他是因为你改变的?”
陶然婷浅浅一笑,“也许吧,但不管他是因为谁改变,能变好就行,你说是吧?”
陶亮鼻尖呼出一口气,他能为百姓做事,倒是让他刮目相看。
“哼,怕不是一时脑热,且看他坚持多久。”
他还是不想夸他,这么好的妹妹一百个谢均也抵不上。
皇宫。
今天有一件大喜事。
“启禀陛下,四大支流已经全部竣工,确定水位的石人也已建好,只等陛下亲临检验。”
凌宇喜上眉梢,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
司马耀惊喜至极,“好好。”
他兴奋地站起来,走到凌宇身边,轻轻托着他的手肘,“可算建成了,这几年凌大人辛苦。”
“朕要赏你千金!”
凌宇忙跪下谢恩,“谢陛下。”
王谢两位大人也为他高兴,毕竟他们是捐款人,他得赏他们脸上也有光。
“当然,还有王大人和谢大人。”
“朕赏你们两个家族可世代与皇家联姻,族内永久婚姻自由。”
他们两家啥都不缺,只能赏些特权了。
“谢陛下。”
王裕和谢焕同步行礼。
王裕想起立后之事,便说,“陛下,立后之事不可再拖,得快些决断才是。”
司马耀唇角勾起一抹微笑,点头应了声“嗯”。
“王大人不必担心,朕已有人选,登基之日一同立后。”
大臣们曾力劝立即登基,但司马耀决定三年国丧之后再登基。
众大臣议论纷纷,皇上什么时候有过女子陪伴?
吏部尚书崔城眼光一转,似乎想到了什么。
“陛下说的莫不是王大人之女王慧?”
王裕身躯一震,什么?
“崔大人无凭无据,不可乱说。”
王裕很谨慎,生怕别人说他想借女上位,以此夺权。
崔城暗暗一笑,最近与陛下出入的除了王慧还有谁。
“我可是亲眼所见,陛下经常带她去骑马游猎、下棋赏花,何谓无凭无据?”
王裕却松了口气,“陛下与小女从小便一起读书玩耍,现如今为表孝心,经常宽慰陛下,仅此而已。”
王慧经常被召进宫中,他每次都会询问,王慧只说是陛下伤心,先帝又对她极好,只想尽点心意而已。
他便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还不是摊牌的时候,司马耀只好客气说,“是啊,灵儿乃吾妹,众卿不要胡乱猜测。”
他不想王裕尴尬,自己的亲生女儿的事都不知道,让其他人先知道了,他脸上也挂不住。
崔城却反问,“那陛下心中所选之人是谁,何不说出来,臣等也好为陛下分忧。”
他背后是桓氏、庾氏,京都四大家族其中两家。
桓氏、庾氏经常与王谢两家作对,奈何王谢两家过于强硬,他们才没占到什么便宜。
若能给王家扣上反叛的罪名,朝廷失去支撑,桓氏、庾氏两家就有机会上位了。
司马耀并不想理他,“到时便知了,不着急。”
崔城还想说,司马耀却话峰一转,回到凌宇身上。
“凌大人除了大坝竣工,还有喜事吧?”
见他几次欲言又止,却笑意不断,司马耀猜测水稻可能有好消息。
“陛下圣明。”
“上次谢大人提议的稻花鱼,哦,应该是陶姑娘提的。”
“水稻与养鱼结合,收效甚好。”
“如今稻高鱼肥,就等收获了。”
司马耀很是惊喜,“这么快,那鱼有多大?”
“大概有一斤左右,前前后后什么活都没干,它们就长成这样了,真是可喜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