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懋康的陪伴下,朱由校漫步于这座见证了大明兴衰的府邸,心情从起初的兴奋到凝重,再到如临大敌。

百闻不如一见。

直至亲眼观瞧,朱由校方才意识到自已身处的府衙当中蕴藏着多么可怕的隐患。

此地不但身处闹市,来往的行商百姓无数,更有不少军中士卒出入其中,可谓是\"百无禁忌\"。

\"朕回宫之后,便会授意工部,即刻于城外重新选址,再建王恭厂。\"简单的参观过后,朱由校便是毫无犹豫的朝着身旁文官保证道。

自火器问世,并于前宋时期广泛应用于军中之后,火器便逐渐取代了此前的冷兵器,在军中拥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国朝初年,在成祖朱棣北征蒙古的战事中,作为开创世界火器部队先河的\"神机营\"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使土木堡之战过后,如日中天的神机营遭受重创,但\"王恭厂\"仍是繁荣不衰,由此地而出的火器被源源不断应用于边军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廷财政吃紧,火器的质量也变得参差不齐,炸膛的情况常有发生,故此边军士卒对于王恭厂所生产的火器也不再热衷。

但不管怎么说,隶属于工部军器局的王恭厂仍在军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远非内廷中的\"兵仗局\"能够比拟的。

\"朕曾有过耳闻,声称王恭厂所生产的火器质量参差不齐,以至于炸膛的情况时有发生。\"

\"却不知是何等原因。\"

及至徐光启一行人簇拥着大明天子朱由校即将离开王恭厂的时候,身材消瘦的朱由校忽然止步驻足,盯着身后深邃的署衙,颇为不解的询问道,语气很是真挚。

见天子如此言说,一直默默跟在毕懋康身后的工匠们先是面面相觑,随后便是肉眼可见的\"激动\"起来,呼吸很是急促。

\"爱卿大可畅所欲言,朕不会怪罪。\"一瞧这些工匠的反应,朱由校哪能不清楚其中或许另有隐情,故此不由得心中一动,赶忙追问道。

\"敢叫陛下知晓,依着微臣的了解,截止辽镇局势崩坏之前,王恭厂生产的效率虽然低下,但产出的火器质量却有足额的保证。\"

\"这一点,昔日的宁远伯便是最好的佐证。\"仔细斟酌之后,毕懋康便是小心翼翼的回禀道。

宁远伯,李成梁。

时至如今,尽管李成梁已是撒手人寰十年之久,但朝中关于他的是非对错仍是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其镇守辽东多年,劳苦功高;但也有人认为李成梁便是导致辽镇局势崩坏,建州女真崛起的头号罪人。

但不管怎么说,昔日辽东总兵李成梁镇守辽东之时,令女真诸部为之臣服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而李成梁最大的依仗,便是由其亲自整饬的\"辽东铁骑\"。

辽东铁骑的兵峰之盛,令得以骑射见长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均是为之退避三舍,不敢与其交锋。

而这些\"辽东铁骑\"之所以如此悍勇,除了自身的勇武之外,却也与其手中的武器离不开关系。

世人皆知,辽东铁骑所持的武器名为\"三眼神铳\",是一种将火器及寻常长枪相结合的兵刃。

每逢两军交战,辽东铁骑便会率先发射三次,混乱敌方阵型,随即再调转枪头,转而冲杀。

那些年,曾经令女真人及蒙古人闻风丧胆的\"三眼神铳\"便大多出自王恭厂,甚至就出自这些工匠之手。

\"接着说下去。\"对于毕懋康的说辞,朱由校不置可否,他隐隐约约觉得好似触碰到了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隐情。

\"但是萨尔浒之战过后,辽镇精锐死伤殆尽,朝廷一方面重新募兵,另一方面便是扩大了对于火器的需求。\"

\"这些火器被生产之后,先交由兵部进行点验,随即才会被发往边镇。\"见朱由校仍没有太大反应,毕懋康这才壮着胆子,将其中隐情缓缓道出。

从王恭厂再到边镇士卒的手中,这些被生产而出的火器至少要经过兵部及边镇将校两道程序之后,才会被应用于军中。

更要紧的是,随着辽镇日益吃紧,自全国各地征调至辽镇的军饷物资除了走山海关通过辽西走廊这一咽喉要塞之后,还会采取\"海运\"的途径,由官兵自登莱登船,运抵至辽东前线。

这其中的猫腻,自是不用多说。

除此之外,每逢朝廷大规模往辽东发放物资,京中的勋贵们也会借着职务之便,将其麾下亲兵所使用的陈旧火器与最先研制出来的火器相更替。

如此一来,在火器的数目上虽是没有发生变化,但交付于边军士卒手中的火器质量却是大打折扣。

又是勋贵。

闻声,朱由校的眉头便是为之一皱,眼神也是变得冰冷起来,虽然早就知晓京中大多勋贵已然没有了其昔日先祖的勇武,只是一群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酒囊饭袋,但朱由校也没有料到这些人竟然如此没有底线。

光是借着职务之便贪墨些军饷也就罢了,竟然还将手伸到了军械之上,做起了\"以旧换新\"的生意。

当真是奇思妙想,令人啼笑皆非。

\"爱卿放心,朕会将此事查的水落石出。\"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不断翻滚的内心,朱由校便是扭头,一脸认真的保证道。

此时此刻,朱由校方才意识到京师这滩浑水究竟隐藏了不少\"魑魅魍魉\"以及石破天惊的秘辛。

\"只望陛下谨而慎之。\"虽说对今日天子的突然召见有些意外,但毕懋康心中却也没有太大的底气,此时更是隐隐有些后悔。

毕竟似这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秘辛\"会涉及到无数人的利益,纵使天子身为大明之主只怕也是有心无力。

但事已至此,也不容毕懋康后悔,只盼望近些时日颇有些\"明君\"之像的天子真的能够力挽狂澜,拨开笼罩在京师上方的这层乌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