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王恭厂
同一日,就在\"山西会馆\"针对于京中近些时日的局势而暗流涌动之时,大明天子朱由校却在一众骑士的陪伴下,轻车简从的自乾清宫而出,直奔京师内城的西南角。
约莫小半个时辰过后,朱由校一行人在一座饱经沧桑,瞧上去很是寒暄的府衙门口缓缓止步。
虽然府衙正门所悬挂的门匾已然有些发黄褪色,但鎏金的\"王恭厂\"三个大字仍是不难辨认。
此地便是隶属于工部军器局的\"王恭厂\",专门负责为大明军中营造火器火炮,算是名副其实的\"军事重地\"。
按理来说,似这等紧要之地,至少在安置在人烟稀少的城外,以免威胁到中枢的安全。
但因为火药之事过于重大,乃是国之重器,兼之百余年来都未曾有过半点不靖,故此便任由其待在京师内城,距离紫禁城也不过小半个时辰的脚程。
一棵枝叶繁盛的老槐树下,朱由校盯着眼前的府衙久久不语,脑中不由自主的回想起史书上那匪夷所思的记载,表情很是凝重。
天启大爆炸。
平平无奇的五个字,却对大明末年跌宕起伏的朝局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
依着史书上的记载,天启六年的五月初六的清晨,波澜无惊的京师爆发一声巨响,爆炸核心便是位于京师内侧,储藏了大量火炮的王恭厂。
关于这场大爆炸的起因,众人无从得知,但其造成的后果却是令人瞠目结舌。
不提那些听上去很是荒诞,匪夷所思的记载,光是紫禁城中便倒塌了部分宫殿,更有些许侍卫当场横死。
爆炸发生之时,天启帝正在内侍的陪同下于乾清宫用早膳,并在第一时间躲至交泰殿的一张案牍下,得以幸免。
但陪同天启帝一同避难的宦官及侍卫却因为躲闪不及,有几人当场被倒塌的宫柱砸成了肉泥。
除此之外,彼时天启帝尚且在世的子嗣,也因为\"惊吓过度\"而早夭,使天启帝彻底绝后。
从\"无故落水\"再到毫无征兆的\"天启大爆炸\",其中蕴藏的阴谋和暗流涌动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陛下,毕大人到了。\"正在朱由校望着眼前府衙沉默不语的时候,司礼监秉笔李若愚的轻呼声便在其耳畔旁响起。
闻声,朱由校这才反应过来,放眼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绯袍的文官正领着一众工匠从中鱼贯而出,脸上的表情很是急切。
并且眼神不错的朱由校还意识到为首的为官脸颊隐隐有些污渍,身上的官袍也有些许脏点,瞧上去颇为引人注意。
\"呵,\"见状,朱由校便是不由自主的摇了摇头,心道这历史上的\"火器专家\"还真是有些另类。
放着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不做,终日与工部的这些工匠们混迹在一起,难怪朝中的文官们对其颇有意见。
\"臣,毕懋康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还望吾皇恕罪。\"
神色有些黝黑的文官在两名内侍的引领下,扑腾一声跪倒在朱由校身前,其略显沙哑的声音也是在老槐树下响起。
而余下的工匠们也是有模有样的跪倒在街道之上,朝着负手而立的朱由校磕头见礼,神情很是激动。
他们这些人因为\"匠户\"的缘故,大多在此地工作了数十年不止,但还是第一次得见\"圣颜\",心情自是起伏不止。
毕竟似王恭厂这等\"藏污纳垢\"之地,莫说高高在上的天子,就连寻常官员都不愿靠近。
\"起来,起来。\"
轻轻呼喝之后,朱由校便是亲自躬身,将跪倒在眼前的\"火器专家\"拉起,脸上的表情很是柔和。
此人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火器专家\"毕懋康,去年才刚刚被起复为\"右佥都御史\",于督查院任职。
但因为其为人刚正不阿,向来看不惯朝中的乌烟瘴气,索性便终日待在王恭厂中,与诸多工匠同吃同住,钻研其最为酷爱的\"火器\"。
而昔日在朝中挥斥方遒的\"阉党\"也乐于见到被东林党牢牢把持的\"督查院\"出现似毕懋康这等的异类,故此对其终日待在王恭厂的行为漠视不理,将弹劾毕懋康的奏本悉数拦了下来。
\"多谢陛下。\"
毕懋康虽然在万历二十六年便得以进士及第,此后历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山东巡盐御史,陕西巡按等官职,也曾在京中参加\"大朝会\",但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与天子奏对。
如若不是刚刚前来通禀的两名内侍出示了堪合,他早就命人将其乱棒打出,毕竟谁会相信作为大明之主的天子会驾临王恭厂,并且指名点姓的要亲自见他。
简单的寒暄过后,君臣二人便在身后侍卫及工匠的簇拥下,亦步亦趋的迈进了这座略显破旧的府衙。
才刚刚迈步其中,浓郁的火药味便是扑面而来,使得随行而来的几名内侍都被呛的咳嗽不止,就连司礼监秉笔李若愚都皱起了眉头,努力维持着镇定。
与这些丑态百出的内侍相比,大明天子朱由校倒是显得\"淡然\"许多,虽然也稍稍有些不适,但还算镇定,并且主动朝着身旁一脸担忧之色的毕懋康询问道:\"爱卿久在王恭厂,可曾发现些许弊端?\"
听闻天子如此言说,本是有些惴惴不安的毕懋康便安心了不少,眼神也是逐渐坚毅认真。
毕竟严格来说,眼下他应该在督查院当值,而不是在此地\"挥汗如雨\"。
\"启禀陛下,\"见天子果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反而一脸的期待之色,毕懋康稍作犹豫之后,便是主动回禀道:\"这王恭厂兴建于永乐十八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府衙中的器械自是老朽不堪,效率低下,同时还储藏了大量火药,隐患颇多。\"
王恭厂设在京师内城,凡是对其中情形稍有些了解之人,便能意识到他存在着多大的隐患。
但如今的朝廷不比国朝初年,府衙搬迁哪里是一朝一夕之事,且王恭厂作为生产火药的\"军事重地\",与京中不少勋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此种种之下,这座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火药桶\"方才始终待在京师内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