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厂卫〔下〕
"骆大人客气了,都是为陛下做事。"
面对着眼前同样作为天子爪牙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近些时日才被擢升为司礼监秉笔的刘若愚不敢有半点"惺惺作态",少许的沉默过后便是微微一笑,主动释放了些许善意。
尽管"走马上任"已有多日,但刘若愚内心仍是有些恍惚,始终不敢相信他竟然接替了王体乾,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司礼监秉笔。
为此,他也曾小心翼翼的问过天子,为何要将其擢升为司礼监秉笔。
毕竟自家人知自家事,虽然天子对外声称,自己与其有旧,但天子作为先帝的长子,神宗皇帝的长孙,伺候过他的内侍何止数百?
他冥思苦想,勉强能想到的理由,便是他与宫中那些因为家境窘迫,被迫入宫的内侍所不同。
万历二十八年,彼时刚刚年满十六岁的他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并于次年被选入宫中。
除了是主动进宫之外,其"家世"也远非寻常宦官可比。
他的祖上因为战功赫赫,被授予都督同知,并世袭延庆卫指挥佥事,负责保卫京师。
并且他的父亲刘应祺一度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于辽沈之战中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女真鞑子,死战不退,最终力竭殉国。
估计天子是看在其父亲以身殉国的份上,方才将其擢升为司礼监秉笔,委以重任吧。
除此之外,刘若愚实在是想不到其余的理由了。
"曹化淳你见过了,以后御马监的事归他管。"
未曾刘若愚"长吁短叹"太久,朱由校清冷的声音便是再次响起,令得赶忙躬身退回之前的位置。
"见过曹公公.."
相比较此前从未见过的刘若愚,身材魁梧的曹化淳无疑更加熟悉,骆思恭脸上的笑容也不由得浓郁了许多。
"骆大人客气。"轻轻颔首过后,曹化淳便是不卑不亢的回应道,他近些时日因为整饬"腾骧四卫"的缘故,私下里倒是与骆思恭打了几回交道。
"朕交代给你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简单寒暄了几句,待到骆思恭缓缓落座之后,朱由校便将其手中的奏本轻轻搁置,不紧不慢的追问道。
如今的大明贪腐成风,且内忧外患不断,整饬锦衣卫也是重中之重,马虎不得。
"启禀陛下,"见朱由校提起正事,骆思恭不敢犹豫,赶忙起身抱拳,一脸正色的回应道:"成祖年间旧制,锦衣卫编制五千。"
"如今卑职手中有提骑千五百名,另有暗桩八百,皆对陛下忠心耿耿。"
与绝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同,作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同样"缺额"严重,虽然不至于像地方卫所那般"十去九空",但情况同样不容小觑。
事实上,锦衣卫能够有眼下这般规模,已然算是他"办事得当"了,但其中心酸又岂能向天子抱怨。
"做的不错。"
虽然骆思恭口中的数字与锦衣卫应有之建制相差甚远,但朱由校的脸上仍是露出了一抹赞赏。
近些时日,他倒是也了解过昔日魏忠贤掌权的时候,锦衣卫与东厂的具体情况。
也不知这魏忠贤是急于求成,一门心思钻研权势,无心理会厂卫,亦或者什么原因,威名赫赫的锦衣卫及东厂非但没有"复兴"的迹象,反倒是愈发荒废。
唯有锦衣卫中的"南镇抚司"作为刑狱的场所得以发挥出部分作用,但锦衣卫及东厂应当承担的"刺探"之责却是毫无进展。
不提旁人,光是以眼前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为例。
昔日的万历朝鲜战场中,骆思恭便曾孤身深入敌后,为大军刺探情报,充分发挥了锦衣卫的作用。
而如今辽东战场日益胶灼,建州女真愈发不可一世,但大明应有的情报部门却是渐渐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朱由校岂能无动于衷?
"敢叫陛下得知,"见案牍后的天子丝毫没有怪罪自己的意思,本是提心吊胆的骆思恭不由得心中一动,随后便吞咽了一口唾沫,在朱由校略有些错愕的眼神中主动回禀道:"微臣奉皇命整饬锦衣卫,但却有部分勋贵从中作梗。"
"事关重大,臣不敢隐而不报。"
哗!
一语作罢,乾清宫暖阁内便是哗然一片,身穿绯袍的司礼监秉笔刘若愚及御马监提督曹化淳均是面面相觑,而朱由校嘴角的笑容也是为之一僵,暖阁内的温度骤然下降。
"好胆.."
本以为自己仅仅整饬锦衣卫及腾骧四卫,而没有大刀阔斧的对京营进行改革,已然足以证明自己的"诚意"。
但如今来看,倒是自己有些天真了。
"腾骧四卫那边的事情如何了?"强忍住心中翻腾的怒火,朱由校转而扭头看向身旁的御马监提督。
自从将曹化淳召回京师之后,他便令其整饬腾骧四卫,毕竟在他的设想中,对于曾经如日中天的魏忠贤还有其他的用处。
恶人还得恶人磨。
"启禀陛下,军中老卒均已发送路费,好生安置,新兵也因为足额足饷报名踊跃,已然招募完毕。"
"现在黄将军等人正在夜以继日的操练着。"事关重大,曹化淳不敢有半点怠慢。
今日若不是天子提前派人通知,眼下他还在豹房那,与黄得功等人一并操练士卒。
毕竟除了驻扎于豹房中,数十年间无人问津的"腾骧四卫"之外,宫中还存在着一支特殊的军队,名为"净军"。
顾名思义,这支军队便是由宫中宦官组成,人数约在一千上下,负责护卫内廷安危。
虽然知晓外朝臣子的手应当还伸不到内廷,但有了天子此前"无故"落水的前车之鉴,他实在不敢掉以轻心。
"嗯,用心着点。"
呼。
长舒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内心之后,朱由校便是斩钉截铁的吩咐道。
眼下他虽是利用"阉党"及"东林党"水火不容的当口,成功将几位能臣干吏召回京师,初步于朝中形成了"帝党"。
但唯有手中拥有一支强而有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军队,方才是重振皇权的关键所在。
朱由校绝不允准他的大明,重蹈原本历史上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