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抄家
次日清晨。
卯时三刻,天色尚未大亮,沉睡了一年的北京城才刚刚于睡梦中惊醒,宽阔的青石砖街道上唯有些许早起商贩的身影,行人寥寥。
但一向人迹罕至的长安大街此时却是人满为患,窸窸窣窣的私语声随之于人群中响起。
就在半炷香之前,于北京城中令人闻之色变的"北镇抚司"突然驶出了近百名番子,尽皆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
其中为首者更是身穿大红斗牛服,一瞧便是非富即贵。
有些眼尖的,倒是一眼便认出这为首之人乃是赋闲在家半年有余的锦衣卫前任指挥使,骆思恭。
尽管朝中大臣对于锦衣卫"深恶痛绝",皆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在寻常百姓看来,这些"天子亲军"却与坊市中那些趾高气扬的差役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加和善。
毕竟这些锦衣卫稽查搜捕的对象通常都是挥斥方遒的朝中官员,似他们这些市井百姓,还不值得锦衣卫出动。
因此眼见到骆思恭一行人气势汹汹的出了北镇抚司之后,便有胆大的百姓小心翼翼的尾随其后,想要瞧个热闹。
毕竟瞧热闹这件事,可谓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
...
"怎么会是这里?"
"是不是搞错了?"
待到不怒自威的骆思恭领着其身后的番子们缓缓停住脚步之后,默默尾随其后的百姓们先是一愣,随后便面露狐疑之色,窃窃私语声愈发密切。
此时就在骆思恭身前不足十米处,正巧有一座装修奢华的府邸,门前两头石狮栩栩如生,诉说着其主人的身份之尊贵。
抬头瞧去,高大的门楣上赫然写着"崔府"二字,字体苍劲有力,一瞧便是出自大家之手。
凡是在京居住过一段时日的,便知晓此间府邸的主人便是近两年"鱼跃龙门",官拜太仆寺卿的崔呈秀。
尽管在大明的六部九卿中,太仆寺卿这个官职相对而言没有过于显赫,但架不住崔呈秀背靠如今这天启朝的"九千岁"魏忠贤,谁敢随意招惹。
没有理会不远处百姓若有若无的议论声,昨日才刚刚官复原职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微微眯起了眼睛,心中满是感慨。
这崔呈秀可谓是"大器晚成",前半生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直至四十岁的时候方才考中进士,授命于礼部行走。
及至当今陛下登基之后,崔呈秀侥幸得了个"肥缺",奉命巡按淮扬,可谓是大权在握,风头一时无两。
但因为其在任上过于"放纵",大肆收受贿赂,导致被朝中御史弹劾,继而被革职,等候朝廷发落。
值此关键时刻,崔呈秀找到了彼时还未掌权的"九千岁"魏忠贤,叩头涕泣,乞为养子,借此完成了绝地翻盘,并且成功飞黄腾达,官拜九卿。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对于崔呈秀过往的经历,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骆思恭心中并没有太多感情波动,毕竟放眼国朝两百余年的历史,有几个像海瑞那样的官员?谁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但也不知晓崔呈秀是为了刻意在魏忠贤面前表现自己,亦或者是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竟是在掌权之后大肆排除异己,制造冤案。
朝中投奔魏忠贤,拜倒在其门下的官员不知凡几,但崔呈秀却是其中最为"冷血"的,近乎于疯狂的制造冤假错案,其手段之凶狠,甚至令魏忠贤都是为之咋舌,以至于被民间百姓腹诽为"阉党五虎"之首。
"自作孽,不可活.."
轻轻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万千思绪隐去之后,愣在原地多时的骆思恭便是紧握手中的绣春刀,在"崔府"门前几名家丁惊恐的眼神中,一脚踹在其紧闭的大门之上。
"这位大人,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强忍住内心深处接连涌现的恐惧,府邸前家丁中为首者硬着头皮,哆哆嗦嗦的上前询问道。
这是唱的哪一出?
自己老爷可是太仆寺卿崔呈秀,九千岁魏忠贤麾下的"头号马仔",放眼整个大明朝,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反观去年才刚刚执掌锦衣卫的指挥使田尔耕,不过是擅长烹饪,与九千岁魏忠贤的亲侄魏良卿交好,这才靠着魏良卿的关系,得了九千岁的照顾,领了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
平日里,田尔耕看见自己老爷巴结还来不及呢,岂敢跑到此地来放肆?
若非看到这为首的锦衣卫年过六旬,且穿着打扮一瞧便不是寻常锦衣卫可比,自己早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了。
"太仆寺卿崔呈秀卖官卖爵,收受贿赂,本官奉旨缉拿。"
"闲杂人等,尽皆散去。"
在几名家丁不敢置信的眼神中,骆思恭冷冷一笑,随后便是挥了挥手,头也不回的吩咐道:"破门!"
砰!
几乎是话音刚落,震耳欲聋的撞击声便是随之响起,只见得十余名锦衣卫吃力的抱着一根巨木,狠狠的朝着质地不凡的大门撞去。
砰!
约莫十余个呼吸过后,在接连几声巨大的撞击声响起过后,崔府的大门便是轰然倒塌,同时伴有一阵惊呼声和哀嚎声。
"陛下有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无视了跪倒在大门两侧,战战兢兢的家丁婢女,身着斗牛服的骆思恭先是草草打量了一番豁然开朗的庭院,随后方才朗声下令。
"遵令!"
霎时间,整齐划一的呼喝声便是随之响起,随行而来的锦衣卫脸上尽是涌现着疯狂的狞笑,眉眼间更是有精光涌现。
在他们锦衣卫所负责的诸多事务中,"抄家"无疑是最为轻松,也最令人兴奋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从中"分润"不少钱财,足够比得上往常辛苦十年俸禄所得。
"慢着!"在诸多锦衣卫四散而分之前,骆思恭沙哑却又斩钉截铁的声音在众人耳畔旁骤然响起。
"别怪本官没提醒你们,今时不同往日,不该拿的别拿。"
...
五年五月,骆思恭重掌锦衣卫。
<<酌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