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
霄磊告别了初中,步入了高中的学堂,即将迎来新的人生。
步入高中校园,霄磊甚是欣喜,高中的校园是初中的几倍大,班级体量也翻了几倍,从原来的年级7个班拓展到年级20个班。霄磊所在的班级依然是一班,这次霄磊中考考得挺好,虽然在一班排到56名,学号也是56。但是是年级1400多名学生的56名。考得这样的成绩,霄磊的心里也是有些欣慰。
曾经初中和霄磊在一个班的徐美同学,这次高中也和霄磊同一个班,但是她是年级的前三名。霄磊和她相差甚远。但是霄磊并不灰心,依然抱着十足的学习心态,迎接未来的学习。
初入高中时,高中的学科以及知识体量,让霄磊感到有些吃力,不仅在理解力,还有记忆力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吃力。但是也好,霄磊能跟上学习的步伐,不落下每一科每一个知识点。
第1次月考下来,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考的不是很理想,但是当排名出来以后,看到排名心里又有些谦虚了。这也是大多数优秀同学的现状,霄磊也是其中的一位。本以为自己考得很差,结果排名又靠前。
霄磊的综合能力很强,那时候有文理科,但是不管是文科也好,还是理科也好,平均下来,霄磊的文理科成绩总是能靠前。
在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有成绩好的过法,成绩欠佳的同学就有些紧张了。因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即将面临的是文理分科以及分班。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分班分科。每个同学都怕被刷掉。因此高中的学习十分的紧张,曾有一个星期不学,就完全跟不上的说法。
文理分科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一道分水岭,也是一道难题。很多同学并不清楚自己选择理科还是文科,到底哪一科好?哪一科适合自己。但是在那个时候,大多数同学和老师更加倾注于偏向理科,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因此在霄磊选择分科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虽然屡屡选择了理科,但是并不排斥文科,依然喜欢文科和学习文科的内容,因为都不差。
在这分科的关键时刻,也有同学落马了,虽然来到一班的每个同学都是各个乡镇市区的精英。但是学习的竞争就是这样的激烈。
有一个叫赵坤的同学和霄磊是同桌。开始成绩也挺好,但是后面怎么学习,努力也跟不上,最终还是被刷到了其他班级。霄磊也替这位好同学感到惋惜,虽然没有在同一个班,但是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学校,我们也时常会有学习上的交流,赵坤说道。
最后文理科排名出来以后,霄磊排名26,也是年级的26,高中的学号也定格在了26。
在霄磊心中认为是学霸的徐美,排名也考了中等,甚至霄磊都有超过徐美的感觉,虽然徐美也非常的努力,但是步入高中这条赛道以后,似乎失去了她原有的光彩。
在高中学习这条赛道之上,除了拼智力以外,更多的拼的是努力程度。
虽然文理分了科,但并没有分家。分的只是更加的专注,专一。
文理分科以后,高中的赛道才真正的步入了紧张的赛道。在这条赛道上,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以后的学习生涯里,霄磊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每次霄磊能将这样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取得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回家生活。
文理分科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霄磊趁着假期放假回家,体验家里的生活,帮助父母亲做些农务活。
自从踏入市区学习以来,霄磊很少有时间回家,几乎都是学校放假才有时间回家,假期基本上都是补习,因此有一次回家的机会非常难得。
在回家的路上,霄磊在半路上遇到了乡村的一个阿姨,并未认识,这位阿姨也并不认识霄磊。那时霄磊一个人走在乡村的路上,赶往回家。这位阿姨骑着摩托车路过霄磊的身边,停下了摩托车。向霄磊问道:“小伙,我带你回家,我家也在前面,顺便带你回去。”
开始霄磊谢绝了阿姨的好意,但是阿姨非常的热情,霄磊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下车之后霄磊准备给阿姨一些费用,那位阿姨坚决不要,说到:“我儿子也和你一样大小,也在上学,看到你,就像看到儿子一样。”
那时霄磊心里非常感激这位阿姨。能遇到这么善良的阿姨,感恩一切。
乐于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一颗善良的种子从此埋藏在了霄磊的心中。在以后的岁月里,霄磊也要像这位阿姨一样,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传播爱,传播正能量。
回到家乡,看到了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茅草屋,全部换成了平房。曾经脚下的这片泥土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家乡周边新建了很多工厂,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令霄磊感到更加欣慰的是,家乡也通了往效区到市里的了公交车,家乡的改变就在短短的几年间。
回到家中,虽然父母亲、爷爷奶奶依然做着农活,虽然是用现代机械旋耕机打地,回想儿时是用曲辕犁耕地,爷爷那时候也是木匠,也会做曲辕犁。如今时代的发展,爷爷这手艺活也用不上了。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看着这一切霄磊再也感受不到儿时在田地里农活的感觉了。
儿时无忧无虑,看山水是山水。
而如今回到此时的场景,看山水非山水,有了不同的感觉。
虽然回到了家中,但是紧张的学习氛围依然在心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为霄磊知道,此时此刻有许多优秀的同学还在学习。因此心中那根学习的弦从未松懈过。
看到爷爷奶奶五六十岁还在田地里劳碌,霄磊想去帮,但是奶奶说你要好好学习,这些农活我们自己会做,不要耽误你的学习了,将来要考上好大学。
即使奶奶这么说,霄磊也坚决要去,说,学习要劳逸结合,劳动才光荣。再说学校五一劳动节都是要放假的。放假的目的就是回来劳动的,这是劳动人民的美德。
帮完奶奶做完农活之后,霄磊又去帮父亲做农活。
霄磊从小和父亲交流很少,在霄磊很小的时候,父亲对霄磊管控很严,那时候霄磊还有些害怕父亲。但是在在父亲严格要求之下,六年级的复读之后。霄磊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切霄磊是铭记于心的。
此时霄磊看到的父亲已经不是过去的父亲,父亲背着喷雾器,走在森林里面,赶往田地里域去打农药。身后的霄磊,紧跟着父亲的步伐,想起了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一路上也没说几句话。
看着父亲头上的几丝银发,在霄磊的心中顿时有些伤感起来,岁月催人老,倒不出的感觉。
父亲每天也忙碌着奔波着,从未好好休息过一天,做事情很多时候都是独来独往。心中有事,也很少与家人交流,只是默默的付出。
父子之间的交流甚少,有的只是报喜不报忧,但是彼此心里也明白。
霄磊和母亲之间的交流就很多了,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话,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杂事都与母亲交流。
每次回家,霄磊和母亲都有说有笑,特别是霄磊的成绩越来越好。母亲也越来越高兴,在家里的一些家务活基本上都由母亲承担,霄磊有时候想插手也插不上。
高中时候霄磊,每次回到家中,白天基本上是帮助家人做农活,收小麦,种玉米,晚上也不忘学习,每天晚上都是学习到11点才休息。每天都是如此,从未间断。
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一直在指引着霄磊向前行。
回到家中,当了解到曾经儿时的伙伴,已早已踏入社会,此时相见,已有了隔阂。不知道说些什么,聊些什么,也只是简单的寒暄几句,彼此的问候,擦肩而过。
一切源于选择的不同,结果不同。眼前这些,坚定霄磊在学习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拿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