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学委梁山伯讲授,有问题吗?
“哈哈哈,马小友,好久不见啊。”
“老夫在这尼山书院,可是对你千等万等呢。”
“终于盼你归来,老夫甚是欣喜啊。”
王羲之捋了捋胡须,笑呵呵道。
马文才也是笑道:“书圣大人,你在此等候小子,可真是折煞我也。”
“哎?”
王羲之瞪眼道:“老夫已是尼山书院的先生,你我都共事,就不要叫老夫书圣大人了,叫我羲之就行了。”
说罢,他还伸出手,制止了马文才接下来的客套:“就这样,不用再推辞了,老夫脾气就是这样,犟的很。”
马文才无奈摇了摇头,也罢,既然书圣这样说,那叫便是。
同时马文才心中很满意,看来书圣已经彻底支持他了,否则也不会千里迢迢来尼山书院讲授。
他无奈摇了摇头,迟疑道:“那我便叫书圣大人叫羲之先生了。”
“哈哈,不必客气。”王羲之道。
“羲之先生,为何我未看见山长他们?”
马文才看了看四周,询问道。
的确,现场竟然只有一个人来接应自己。
王羲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马小友,这自然是老夫让山长那老家伙不要前来,也没让其它学子或者先生前来,我一人前来便可。”
“毕竟老夫现在可没有课,学子们都在上课呢。”
“山长那老家伙,还在和几个稚童不知道谈论什么。”
“原来如此。”马文才点了点头。
好吧,现在天色很早,太阳刚升起,恐怕那些学子都在上课。
“这位便是马小友的内人吧,还真是长的花容月貌啊。”
王羲之眼睛看向崔莺莺,赞叹点了点头:“昔日崔相国可是大唐贤臣,他的女儿自然不差。”
“与马小友可谓珠联璧合啊。”
崔莺莺俏脸微红,低声道:“书圣叔叔谬赞了。”
王羲之哈哈一笑,作了一个请的动作:“好了好了,马小友,咱们进去再说。”
一路上,马文才与王羲之交流文学方面的心得,诗词歌赋书法无所不谈。
越交谈,王羲之越是心惊,这马小友,看起来年纪不大,没想到每个领域,都有独到见解。
甚至一些方面,他都只能不住点头。
终于,两人把话题聊到了尼山书院方向。
马文才询问道:“羲之先生,尼山书院这些天发展…怎么样?”
听到这里,王羲之脸上露出赞叹之色。
“马小友,不瞒你说,老夫算是来对地儿了,这尼山书院,太适合我这种人。”
“学子们一个个勤奋好学,乐于询问,挑灯夜战,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那种对知识渴望的疯狂,让老夫心中欣慰不已。”
“总体而言,尼山书院在老夫心中,算是学子圣地啊。”
王羲之本以为尼山书院会和琅琊当地书院差不多,纨绔弟子遍地。
然而没想到,这里竟然每一名学子都很是“勤奋”。
算是给他意外之喜啊。
马文才嘴角勾起一丝笑意,暗暗点头。
看来,自己“布置作业”的方案,已经传遍了整个尼山书院。
当然勤奋啊,如果不勤奋,第二日被逮到没做完,或者敷衍了事,可是会被“勒令请家长”的。
每一个学子都在暗暗较劲,每一个学子都不想成为尼山书院丢人现眼的存在,自然很拼搏勤奋。
那些纨绔弟子,也是要脸的。
两人又聊了一些关于治学的经验,临近马文才的小院,王羲之才提出告辞。
来到先生小院处,还是熟悉的青山绿水,还是熟悉的自然清新。
马文才露出惬意的笑意。
崔莺莺也是美眸一亮,轻声道:“公子,此处很漂亮啊,这里便是我们的住处吗?”
马文才点了点头:“莺莺,这里有好几间房间,其中最边上那间,乃是两个学子居住的。”
“而其余房间,便是属于尼山书院先生与其家人专属的房间。”
红娘惊呼一声,欣喜道:“这里好多房间,住不完,根本住不完啊。”
“而且此地风景这么好,完全可以与太守府和长安相国府比拟了。”
“红娘!”
崔莺莺嗔了她一眼:“注意形象,不要一惊一乍的。”
“哦,小姐。”
红娘悻悻点了点头,小姐自从成为夫人后,越来越有威严了。
在普救寺她和小姐之前,都可以相互拌嘴,自从遇见公子后,小姐似乎变了一个人,变得更精明了。
马文才指了指自己房间旁的一个屋舍,笑道:“莺莺,你便与红娘住在此处吧。”
“嗯,听公子的。”崔莺莺乖巧应了一声,声音还是那样好听软萌。
在马文才面前,崔莺莺一直没有变,不过对下人,她就没有像之前那样。
她心中明白,自己公子绝非普通人,将来她与公子成婚,处理这些下人,都需要她负责的。
“公子,莺莺可以问一下,住在边上的学生,是何人吗?”
崔莺莺抿了抿红唇,美眸浮现一抹复杂之色。
她刚刚瞥了一眼,发现那屋舍之外,竟然有女子的衣物悬挂。
似乎是一条淡绿色长裙。
莫非公子…
崔莺莺心中幽幽一叹,这一天,还是来了吗?
她其实早已料到,马文才绝对不会只有她一个红颜知己。
虽然她心中早已有准备,可目睹这一幕,还是有些酸楚。
马文才也是注意到了祝英台黄良玉屋舍外悬挂的衣物。
他苦笑一声,算了,迟早都瞒不住的。
还不如和莺莺这姑娘坦白。
马文才犹豫片刻,张了口。
……
与此同时,乙号学堂。
此刻学堂之上,却并未有先生在讲授,反而是一个样貌清秀坚毅的学子,在贴着墙上的宣纸上,一边写一边开口说话。
“各位学子,这道题需要用逆向思维来解答,乃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变种,需要这样做…”
梁山伯淡定的一边写,一边侃侃而谈。
台下的学子们则没有一个人不满,都敬佩的看着梁山伯。
这些天,他们算是彻底被梁山伯恐怖的学习能力折服了。
看来马先生点将没有点错,梁山伯担任学委,是正确的,中肯的,一针见血的。
即使是太原王氏王蓝玉王蓝田两人,也是认真侧耳倾听,时不时记笔记,时而恍然,时而兴奋。
在看不见的地方,荀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