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门后的画
说实话,姜枣自打一看到那个,大红色缺了个腿的塑料板凳,她就不想收。
她上楼来是想进屋看看的,如今主人家把东西拿到门口了,她倒有些进退两难了。
“小姑娘你给看看,这个凳子收多少钱?
我跟你说,我家这个红凳子质量好的嘞,要不是被我儿子坐断了一条腿,我都舍不得卖的呀。”
阿姨,你要不要听听你说的都是些什么话?
又是质量好又是被坐断的,这不自相矛盾吗?
也不知道你儿子是多大的吨位,这么皮实的塑料凳也能坐坏。
在姜枣心里,最能体现国家制造几个字重量的,就是这些八十年代生产出来的东西了。
上到大件风扇洗衣机,下到小件板凳挖勺,根本用不坏的好吧。
“阿姨,就这么一个板凳不值钱的,好多同行都是不收的。
要收也是称重收,您单这一个,我不好弄。”
那,阿姨不乐意了。
“一个怎么了,一个就不能卖了啊,我家也没有其他坐坏的板凳了呀,我总不能把好的也卖给你吧。”
“是是是,您说的有道理。”
姜枣陪着笑脸,“但就这么一个,那也是确实不收的,要不我跟您进屋看看还有别的成么?放心,好凳子不会让你卖的。”
地图显示这个片区是有宝物的,但具体在哪家就不知道了。
“我家其他东西都好好的。”
阿姨虽然嘴上嘟嘟囔囔的,但还是让姜枣进了屋。
“系统。”
“明白。”
扫描一圈下来,这家没有宝物。
得知结果,姜枣也不气馁。
没有也是正常的,哪能随便选一家就选中了呢。
她是被系统选中的人,又不是被神选中的人。
可以理解。
假装在家里看了一圈,姜枣慢悠悠开口。
“阿姨家里的东西确实都好,值不得拿来卖废品。”
“那是,你别看东西旧是旧了点,那都是用了好多年的,有些还是我结婚那会置办的,质量好着呢。”
“看出来了。”
就那花开富贵搪瓷洗脸盆上,掉漆掉的妈都不认识的牡丹花,想来也确实如此。
能认出来,也完全是靠着刻板印象。
“那这板凳咋说?”
看来今天这破板凳不收是很难收场了。
这么不依不饶的。
“阿姨,按理说,我确实没法单收这么一个板凳,我上您这一趟,利润几乎没有。
但您是我第一个顾客,我也想开门红做成这门买卖。
您看这样行嘛,板凳呢,我花一分钱给您收了,您再带我去其他邻居家看看有没有什么可收的,只收您这一单,我要亏死的。”
“一分钱啊?小姑娘大方点,三分拿走好了。”
姜枣呵呵干笑,三分?
蹬鼻子上脸,欺负到她头上了?
真当她年纪小看着好说话呢。
“阿姨,您说笑了,一分钱,我还是看您是我第一个顾客的面子才愿意收的。
我是可以不赚钱,但您不能让我亏钱啊。
您要实在舍不得您这三条腿的板凳,想放在家里做个装饰,那我也就不打扰了,以后要有其他废品卖,我再上门。”
走完,姜枣就打算润了。
“诶诶,一分钱!就一分钱,你这小姑娘,怎么还不兴别人讲价了呢?”
姜枣无奈转身,掏了一分钱给她。
这一分钱拿出来就相当于白送,今天要是真一无所获,那真的亏大了。
钱货两讫后,姜枣提着个破塑料凳跟着那位阿姨到了另一户邻居家。
“小杨媳妇,你家攒的破烂呢,这闺女是收废品的,我给领过来了,价格给的还可以,你让她看看你家的。”
阿姨口中的小杨媳妇没在楼道看热闹,但房门虚掩着没关严,这时候听到外面有人喊她,赶紧打开门,让她们进去了。
姜枣脚一踏进她家门,系统就给出提示:这家有宝物。
“在哪?”
“贴在门后的那副画。”
门后?
她假装不经意抬了抬手,左手不小心碰到了门框,轻微一推,门板就向着门框缓缓合上。
姜枣借着看废品的功夫,左右打量屋里的陈设,这才有机会看清了那副画。
根据系统扫描出来的鉴定意见,这是一副清中期通草画,品相良好,画长30高20,断的朝代是民国时期。
画上的内容为清代戏曲人物服饰官府杖棍故事情节。
画中人身着戏曲衣物,表演内容不可知,台上青衣,衣饰以蓝底铉文花式打底,衣服颜色主调为大面积的蓝绿色,肩披绸地彩绣舞衣云肩,色彩鲜艳,极具饱和度和明度。
此类通草画品相良好,适合珍藏,价值评估在50—200块之间。
价值区间这么大?
这中间都差了150块了。
“小老板,东西都在这里了。”
姜枣神色自若的看过去,废品都用绳子打包好了,是一摞旧书加几根木条框。
木条框估计是从什么家具上拆下来的。
看到这些木条框,姜枣有了主意。
她装模作样的上前查看了一番,又用手掂了掂重量,完事有模有样的点点头。
“东西不重,估摸着也就三四斤,我出门没带称,你家有没有?没有,我就按四斤重算吧。”
小杨媳妇家里是没称,但买菜买久了,什么东西往手里拎上一拎,估摸着也是个八九不离十。
这东西,她打包的时候就拎过了,三斤多,绝对不到四斤!
“我家没称,就按小老板说的算。”
小杨媳妇乐呵呵一笑,一副憨厚很好说话的样子。
旧书是个什么回收价,姜枣不知道,但她估摸着也不过一两分一斤,按两分算,这堆东西也只能卖个八分钱。
她把这个价说出来,没人质疑,只是卖破凳子的阿姨貌似有话要说。
果然。
“闺女,我们照顾你生意,你要多给点呀。”
难缠的还是这位阿姨。
“阿姨,其他地方也是这个价,而且四斤我都是往抛了说,就这四斤里还有这几条木条子压秤,您说这木条子我拿着能干嘛,这粗细拿回去也只能当柴烧。”
说完她就拿起两根木条子掂了掂,貌似不知道花了钱买它干什么。
她为难的看着小杨媳妇,“要不我把木条子拿出来,旧书算你三斤半?”
她这一说,顿时吓的小杨媳妇笑都挂不住了。
可别,她拿着这木条子也不知道干什么用。
想当柴烧都不行,城里现在都烧蜂窝煤了,根本没地烧柴。
而且就这么几根,完全也不兴烧啊,把这没用的木条子刨除,直接少算她半斤,那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