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再见乡亲,物是人非
苏白在前引路,一行人走下第一楼。
街道上的喧嚣与热浪,比楼上雅间中感受到的,要真实百倍。
车马粼粼,人流如织。
朱元璋的脚步,不自觉地慢了半分。
他看着眼前这繁荣到有些不真实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
这里,真的是那个被胡惟庸弹劾为人间炼狱的桃花县吗?
“苏县令。”
朱元璋忽然开口,声音低沉。
“咱的身份,莫要声张。”
苏白心领神会,立刻躬身。
“小子明白,朱老爷放心。”
“哎哟,苏青天!您怎么有空亲自来街上逛了!”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绸缎,身材微胖的商户,正满脸堆笑地快步走来。
是桃花县最大的布庄老板,王富贵。
苏白笑着拱了拱手。
“王掌柜,本官陪几位京城来的贵客,随便走走。”
王富贵人精似的目光,立刻就落在了气度不凡的朱元璋身上。
虽然朱元璋一行人穿着普通布衣,但那股久居上位的气势,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
他脸上的笑容,愈发热切。
“贵客临门,小店蓬荜生辉啊!”
苏白见状,顺势介绍道。
“这位是朱老爷,从应天府来的大善人。”
“这次来咱们桃花县,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投钱的好营生。”
“投资?”
王富贵眼睛瞬间亮了。
他一步上前,对着朱元璋便是一个九十度的深躬。
“朱老爷!您可真是来对地方了!”
他伸出蒲扇般的大手,指着自己身后那三开门的大布庄,唾沫横飞。
“您瞧瞧,就我这布庄,自从苏青天来了之后,生意那是蒸蒸日上!”
“以前,哪敢想啊!赋税重,街上三天两头有人闹事,哪有安生日子过?”
“现在不同了!苏青天来了,减了苛捐杂税,又派了巡警日夜巡逻,咱们这些做买卖的,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他拍着胸脯,信誓旦旦。
“朱老爷,您要是投我的布庄,我保您不出一年,本钱翻上一番!”
朱元璋听着他这番发自肺腑的吹捧,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是掀起了波澜。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这王掌柜的话,可比任何奏疏都有分量。
他淡淡一笑,声音中带着一股天然的威严。
“你这布,都是哪里来的?”
王富贵一愣,没想到这位大善人一开口就问到了点子上。
“回老爷的话,大部分是松江府那边运来的棉布,还有一些苏杭的丝绸。”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
“运过来,损耗多少?脚钱多少?本地销路如何?可有想过往周边县城贩卖?”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王富贵额头都见了汗。
这些问题,太专业了。
这哪里像个养尊处优的善人,分明就是个行家里手!
他不敢怠慢,连忙一五一十地回答。
朱元璋听着,不时地点点头,偶尔还会指出其中一两个账目上的疏漏。
王富贵是越听越心惊,到最后,看向朱元璋的眼神,已经从看财神爷,变成了看祖师爷。
旁边的朱标,心中也是暗自咋舌。
他只知道父皇雄才大略,善于军阵,却不知道,父皇对于这市井之间的营生,竟也如此了如指掌。
他哪里知道,朱元璋这一生,放过牛,当过和尚,讨过饭,人世间的苦,他尝了个遍。
这些商贾们赖以为生的门道,对他来说,不过是拾起一些年轻时的记忆罢了。
告别了近乎将朱元璋引为知己的王富贵,一行人继续前行。
没走多远,一个打铁铺子前,赤着上身的铁匠,也认出了苏白。
“苏大人!”
铁匠放下手中的大锤,用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憨厚地笑着。
“您来了!”
苏白同样笑着回应。
“张铁匠,生意不错啊。”
那张铁匠咧开嘴,露出一口白牙。
“托您的福!现在县里安稳,来往的客商也多了,我这农具、马蹄铁,都快供不应求了!”
他又看到了朱元璋,苏白还没来得及介绍,这张铁匠就瓮声瓮气地问道。
“苏大人,这几位是?”
苏白再次用上了京城来的投资善人这个说辞。
张铁匠一听,眼睛也是一亮,但他不像王富贵那般能说会道。
他只是挠了挠头,指着自己铺子里崭新的铁犁。
“朱、朱老爷……俺是个粗人,不会说话。”
“俺就知道,苏大人是好官,咱们桃花县,是好地方。”
“您要是投钱,准没错!”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朴实的汉子,脸上的线条柔和了几分。
他走上前,拿起一柄刚刚淬火完毕的镰刀,仔细端详。
“钢口不错,火候也刚刚好。”
他又看向张铁匠,问道。
“这铁料,都是官铁?”
张铁匠用力点头。
“是!自从苏大人来了,严禁私铁,咱们用的都是从官府统一采买的铁料,价格公道,质量也好!”
朱元璋心中又是一动。
盐铁专营,这是国之大政。
没想到苏白在一个小小的桃花县,竟然也执行得如此彻底。
朱元璋将镰刀放回原处,心中对苏白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继续往前走着,朱元璋的目光,不时地从路边那些商贩、行人的脸上扫过。
走着走着,他的脚步,忽然顿住了。
走着,朱元璋的目光,死死地锁定在了一个卖炊饼的老汉身上。
马皇后见他停下,关切地问。
“重八,怎么了?”
朱元璋没有回答,只是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老汉的这张脸,让他的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那时候,他还是濠州城外一个食不果腹的穷小子朱重八。
而眼前这个卖炊饼的老汉,分明就是他儿时的邻居,李大叔!
还有那边那个卖豆腐的妇人,不就是隔壁村的吴家嫂子吗?
还有那个扛着麻袋匆匆走过的货郎,分明就是小时候经常跟在他屁股后面跑的二蛋!
朱元璋的心中涌起无尽感慨。
二十多年,物是人非。
当年的朱重八,如今已经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而这些儿时的乡亲,却依旧在这尘世间,为了生计而奔波。
朱标也察觉到了父亲的异样,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父……父亲?”
朱元璋缓缓地摇了摇头,示意自己没事。
他心中清楚,自己不能和这些人相认。
以朱元璋如今的身份,一旦暴露,只会给曾经的乡亲们带来无尽的麻烦,甚至可能是杀身之祸。
更何况,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龙袍加身的气度,更是让他与过去的那个朱重八,判若两人。
就算朱元璋站到他们面前,他们也未必能认出自己。
这样也好。
朱元璋压下心中的万千思绪,深深地看了那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一眼,将他们牢牢记在心里。
随后一行人穿过最繁华的商业街,苏白将他们引到了一处相对僻静的所在。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道高耸的城墙。
苏白等人来到此地,门口的守卫一见到苏白,立刻挺直了腰板,肃然行礼。
“大人!”
苏白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开门。
“吱呀——”
沉重的木门,缓缓向内打开。
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下意识地伸长了脖子,向门内望去。
当门内景象完全展现在他们眼前的那一刻。
三人的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呆呆地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