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这......确定还是我的老家吗?
朱元璋一行人,在听到车夫的话后,动作在这一瞬间皆是微微一顿。
马皇后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
这里是她的故乡,也是重八的老家。
她几乎能看到乡亲们在苏白的手下,过着何等水深火热的日子。
预征百年税......那不是要了人的命吗?
她不敢再想下去,眼眶微微泛红。
朱标的拳头,早已在袖中攥紧。
一路上,父亲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
关于饥饿和死亡的亲身经历,比太傅的任何纸上谈兵都来得深刻。
他心中早已给那个素未谋面的县令苏白定了死罪。
此等酷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而朱元璋的脸色,早在半路上就已经开始渐渐变得难看。
从进入桃源县地界开始,颠簸的路况,几乎就已经印证了胡惟庸的弹劾。
一个连路都修不好的地方官,还能指望他是什么好东西?
他心中的杀意,早已沸腾。
“重八......”
马皇后轻声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咱们......看看吧。”
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帘子掀开的瞬间,午后的阳光涌入车厢,有些刺眼。
三人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
当他们适应了光线,看清眼前景象的一刹那——
朱标,这位大明的太子,未来的帝国继承人,此刻竟呆立在原地。
他张着嘴,眼睛瞪得溜圆,却支支吾吾,半天才挤出一句话:
“爹,你......你确定,这是咱们的老家凤阳?”
“这地方......它跟穷乡僻壤,好像......沾不上任何关系啊?”
何止是沾不上关系!
这简直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其实,又何止是朱标被惊得魂不附体。
就连一手缔造了大明江山,见惯了无数大场面的朱元璋,此刻也彻底呆住了。
他的双眼此刻瞪得浑圆,难以置信的看向车外。
只见马车之外,哪里还有半分方才那条烂路的影子?
车轮之下是一条宽阔得足以容纳八辆马车并行的康庄大道!
路面不只是用什么材质铺成,呈现出一种灰白色,光滑如镜,浑然一体。
上面看不到一丝车辙印,更没有半点泥泞与坑洼。
这是什么路?
朱元璋活了半辈子,南征北战,走过的地方不计其数,却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道路。
应天府的皇城大道,乃是用上好的青石板铺就,已是天下驰道之最。
可与眼前这条路相比,竟显得有些......粗糙了。
而大道的尽头,一座雄城巍然屹立。
城墙高耸入云,通体由巨大的青黑色条石砌成,严丝合缝,坚不可摧。
正中央的城门楼,更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其规制之宏伟,丝毫不逊于应天府的城门!
一个区区县城,怎敢有如此僭越的城防规制?!
这苏白,是想造反吗?!
可这个念头刚一升起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因为他看到了城门口,以及那条宽阔大道上的景象。
大道之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运货的板车,载客的马车,南来北往的商队,全都井然有序地在道路上行驶,互不干扰,畅通无阻。
道路的两旁,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还有成群结队、衣着光鲜的游人......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身上衣衫虽然不是什么绫罗绸缎,但都干净整洁,没有一个打补丁的。
他们的身形虽然算不上富态,但个个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绝无半点饥馁之色。
传入耳中的,是喧闹的叫卖声,路人爽朗的交谈声,孩子们的嬉笑声......
这哪里是胡惟庸口中那个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桃源县?
“重八......”
马皇后声音颤抖,她同样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这......是真的吗?”
“老家的乡亲们,真的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
朱元璋没有立刻回应,用力的眨了眨眼睛。
但眼前的景象,依旧是那么的真实。
他想起了自己出宫时的目的——
彻查苏白!
看看这个胆敢预征百年税的县令,是如何鱼肉百姓,搞得地方鸡犬不宁的。
可现在......
他看到的是百姓安居乐业,喜笑颜开。
见此情形,一股巨大的荒谬感袭来。
朱元璋感觉自己这一路上的怒火,此刻就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桃源县的景象,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的脸上。
也抽在了远在京师的宰相胡惟庸的脸上!
朱元璋的嘴唇微微翕动,心中那股离乡多年的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个念头。
这......确定还是咱朱重八的家乡吗?
他身后的马皇后和朱标,也同样目瞪口呆,仿佛三魂七魄被眼前的景象勾走了一缕。
然而,就在三人心神激荡之际,一道略带不耐烦的吆喝声,从旁边的车道上传了过来。
“我说前头的大兄弟,发什么愣呢?”
“前面都转绿牌子了,咋还不走?”
“你这车占着道,等会儿后面的货运长龙堵起来,巡警过来记你分,你哭都没地方哭去!”
朱元璋听见身后的声音,猛地回过神来。
绿牌子?
记分?
这都是些什么黑话?
他堂堂大明开国皇帝,自问南征北战,见多识广,可这几个词,他竟是一个也听不明白。
更让他心头不爽的是,对方的语气。
若不是念及此刻身在微服私访之中,他肯定就要当场发作。
旁边的朱标也是一脸的迷茫。
马皇后心思缜密,她看出了事情的蹊可,轻轻拉了拉朱元璋的袖子,示意他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