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社畜DNA动了
齐泰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外,朱允炆紧绷的脊梁终于垮了下来。他几乎是瘫软在了那张紫檀木的太师椅上,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累。
比连续通宵一周赶出来的PPT被甲方毙掉时还要累。
刚才那一番番的对话,那些看起来信手拈来的典故、数据、权谋话术,根本不是他一个社畜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全是这具身体原主留下的肌肉记忆。他就像一个蹩脚的演员,靠着脑子里时不时闪回的“原片”,硬着头皮把戏演了下来。
每说一句话,都要在脑子里飞速检索,既要符合“朱允炆”的人设,又要夹带自己的私货,还要时刻观察对方的反应,判断自己是不是演过了火。
这精神消耗,简直比跟三个部门经理同时开撕逼会还大。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心中一阵后怕。
如果不是朱允炆的记忆碎片提供了“北平战马”和“私茶”这两个关键信息,他今天在齐泰面前,恐怕连一句话都撑不下来,当场就得露馅。
他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能把齐泰和黄子澄这种人放在要害位置上。这两人,能力或许有瑕疵,但至少在忠诚度上,对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是没得说的。他这个冒牌货,等于白捡了两个“忠臣体验卡”。
虽然是N卡,但好歹是赠送的,不要白不要。
朱允炆苦中作乐地想,自己这算不算是职场PUA?先画饼,再施压,最后给个甜枣,一套组合拳下来,把两个朝廷大员忽悠得热血沸腾,恨不得当场为他肝脑涂地。
我这该死的社畜DNA啊,真是刻在骨子里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掌控全局的感觉还真不错。齐泰那副恨不得当场给他磕头的模样,让他找回了一点在现代社会永远体验不到的成就感。
就在他胡思乱想,试图用吐槽来缓解压力时,殿门外传来一阵轻柔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小安子压低了的通报声。
“殿下,太子妃娘娘来了。”
朱允炆一个激灵,瞬间从椅子上坐直了身体。
太子妃吕氏。
这具身体的亲生母亲。
他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温婉贤淑的妇人形象,记忆里满是她轻声细语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可比应付朱元璋和朱棣的难度系数高多了。
演君臣,演叔侄,他可以靠着历史知识和社畜的察言观色来伪装。可演母子,那需要的是真情实感。这玩意儿他没有啊!
完了,这下真要露馅了。他在心里默默给自己点了根烟。
“快请。”他定了定神,连忙起身相迎。
殿门打开,一个身穿翟衣,头戴凤冠的宫装丽人款步走了进来。她看起来不过三十多岁,保养得宜,眉眼间与朱允炆有几分相似,只是那双眼睛里,总是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愁。
“母亲。”朱允炆上前一步,依着记忆里的习惯,自然而然地行礼。
“我的儿,快起来。”吕氏连忙扶住他,一双温热的手在他胳膊上摸了摸,又探向他的额头,“听王瑾说,你昨夜做了噩梦,今日一早又被你皇爷爷叫了去。脸色这么差,可是受了惊吓?”
她的声音里满是关切,眼神里的担忧几乎要溢出来。
朱允炆的心莫名地颤了一下。这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利益的关心,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了。
“让母亲担心了,儿子无事。”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柔和,“只是梦里有些纷乱,没睡踏实而已。皇爷爷也只是考校儿子的功课,并未责罚。”
“那就好,那就好。”吕氏松了口气,拉着他走到一旁坐下,从身后侍女提着的食盒里,端出一盅热气腾腾的汤。
“这是我让御膳房给你炖的安神汤,你快趁热喝了。你这孩子,就是心思太重,读书是好事,可也别累坏了身子。你父王去得早,你就是我唯一的指望了。”
说着说着,吕氏的眼圈就红了。
朱允炆端着那碗汤,只觉得手里的白玉小盅重如千斤。
他张了张嘴,那些安慰的话到了嘴边,却又觉得无比苍白。他能说什么?说“母亲你别怕,你儿子我以后会好好的,不仅不会被烧死,还会把四叔按在地上摩擦”?
这话要是说出来,吕氏估计当场就要给他请太医了。
他只能低头,默默地喝了一口汤。
人参、莲子、百合……都是安神的药材,汤炖得很浓,入口甘甜,暖意顺着喉咙一直流进胃里,驱散了些许方才的疲惫。
“母亲,”他放下汤碗,抬头看着吕氏,“儿子懂事了。”
吕氏微微一愣,看着眼前的儿子。
今天的允炆,有些不一样。眉眼还是那个眉眼,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些她看不懂的东西。不再是以前那种纯粹的温润,反而像是一潭深水,沉静,却又蕴含着力量。
“你一直都很懂事。”吕氏用丝帕擦了擦眼角。
“不。”朱允炆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以前的懂事,是读圣贤书,是守君子礼。但昨夜那个梦,让儿子明白了一件事。”
他看着自己的母亲,一字一句地说道:“光懂道理,是护不住自己,也护不住身边人的。”
吕氏的心猛地一揪。她听懂了儿子话里的意思。
身在皇家,她比谁都清楚这里的生存法则。她的丈夫,仁厚的懿文太子朱标,就是因为太过仁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再走上同样的路。
“允炆……”她握住儿子的手,那只手,不知何时已经变得如此宽厚有力。
“母亲放心。”朱允炆反手握住她的手,轻轻拍了拍,给了她一个安定的眼神,“儿子知道该怎么做。以后,儿子会护着您,护着这东宫,护着大明的江山。”
这番话,他说得平静而坚定。
吕氏怔怔地看着他,忽然间,她觉得眼前这个儿子,一夜之间就长大了。那份曾经让她担忧的软弱和忧郁,正在被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沉稳和锐利所取代。
这让她欣慰,却又更加心疼。
她知道,这样的成长,必然要付出代价。
“好,好……”吕氏连说了两个好字,眼泪却再也忍不住,簌簌地落了下来,“母亲信你。但你也要答应母亲,万事都要保重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朱允炆心中一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句朴素的话,从他这位古代的母亲口中说出,像是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脑中的迷雾。
是啊,他一直在想怎么赢,怎么在朱元璋死后,跟朱棣硬碰硬。可万一输了呢?历史上的朱允炆,输了就选择了自焚,连个体面的结局都没有。
而他,一个现代人,最不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的苟活智慧。
输,不代表死。
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可能。哪怕是跑到海外,开辟一块新大陆,也比窝在南京城里被烧成一具焦尸要强。
这一瞬间,他豁然开朗。
“儿子记下了。”他对着吕氏,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无比轻松的笑容。
这笑容,冲淡了他脸上的疲惫和苍白,让他整个人都显得明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