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朱由检喝着凉茶。
一旁的王德化在念着奏疏。
听到傅宗龙的奏报之后,朱由检脸上露出一抹笑意,放下手中茶杯,笑到:“朝鲜的建奴被剿灭,算是削去了一个心头大患!”
“着兵部和吏部拟定个封赏的办法,该赏的要赏。”
王德化应了一声,“奴婢明白!”
大殿中,首辅李标看了一眼皇帝的脸色,沉声说道:“皇上,此番傅宗龙等人剿灭建奴,安定朝鲜,功劳不小,可条约一事做得实在太过草率,如此大事,竟然不曾跟朝廷商议过。”
对于傅宗龙等人定下的驻军条约,虽然内容上他们都比较满意,可形势却让他们十分的恼火。
跟外蕃签订条约,这岂是外臣能够决定的。
当看到傅宗龙递上来的条约细则之后,朝臣们便十分的不满。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竟然没有收到任何风声。
条约的内容也从未有人谈及过。
这实在是让他们不能接受。
朱由检盯着李标看了一眼,笑到:“元辅思虑周全,傅宗龙这事办得确实有些不妥,不过,这件事是朕授意的。”
“朝鲜远在海外,跟朝廷的通信十分困难,若是要跟朝廷商议,一来一回,少说半年时间,实在是没有这么多时间啊。”
对于朝臣的反应,他早有心理准备。
他并不认为这件事放在朝堂上来办会更好。
若是真的按照朝廷的议程来办,这件事怕是很难办成。
光是路上来回,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加上朝廷又不熟悉朝鲜情况,就算是将事情放到朝堂上来商议,也难有一个好结果。
闻言,李标默然无语。
其实他也清楚,仅仅傅宗龙几人根本没有定下条约的胆量。
没有皇帝支持,敢私自跟外蕃定下这种条约,不管条约是不是对朝廷有利,仅仅这个行为,便足以让其丢官了。
因此,他现在将提起这件事,也不是为了惩治傅宗龙几人,而是想要提醒皇帝,有些事情不该太过独断。
跟外蕃签订条约,这种重大的事情,皇帝竟然不跟他们商议,这实在是让他们难以接受。
他看着皇帝,沉声说道:“皇上,以边臣权此等要务,容易出差错。”
“还请皇上以后再有此类事务之时多跟朝臣们商议。”
朱由检微微颔首,笑到:“卿等忠于国事,朕心中明白。”
他看着李标,岔开了话题,“如今已经定下条约,建奴也已经清剿完了,宣慰司的事情要尽快办好。该选谁当宣慰使,谁当宣慰将军,内阁跟吏部要尽快定个名单。”
“臣明白!”
见皇帝岔开话题,李标自然也就没有再多言。
就在此时,一个小太监快步走了进来。
“皇上,李本兵求见!”
朱由检微微颔首,“传!”
片刻之后,李邦华快步走了进来。
“皇上,东南急报,洋人组织了一支水师,准备进犯广州府!”
他脸色异常的凝重,一收到地方奏报,他便快步进了皇宫。
洋人进犯,这种事情虽然说十分罕见,但也并不是没有。
之前澎湖巡检司便被洋人攻占过。
但这一次不同,按照沿海卫所奏报,这一次洋人派了一支庞大的水师,足足数十条大船,兵力数千。
两广根本就没有办法应对这么庞大的水师。
朱由检听到奏报,眉头微绉。
洋人进犯他倒是不意外。
朝廷已经开海两年了,光是这两年内,海外流入的银两便有足足数千万。
这么庞大的银两流入,对于海外自然也有不小的影响。
再说,大明拥有着极为丰厚的利润,自然也容易引起洋人的觊觎。
现在洋人派兵进犯,这倒是容易理解。
无非是为了在贸易中分得更多的利润罢了。
跟明廷打一场,便可以给明廷施加压力,之后的谈判便容易了。
不过,他大明可不是大清,洋人既然要打,他也不介意摁死洋人,让他们死心!
朱由检接过奏报,仔细翻看了一眼,随即笑着看向李邦华和李标,“洋人不过是数千水师,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之前派兵支援朝鲜的时候,他便对朝廷的水师有了些了解。
如今朝廷水师兵马不下三万,战船也有足足百艘,根本不惧洋人的袭扰。
现在洋人来了,他刚好可以趁机试一试朝廷水师的战力。
想到这,朱由检看着李邦华,问道:“对于这件事,兵部是什么意思?”
李邦华在进宫的路上已经思索过了,当即应道:“皇上,臣以为朝廷可以派一员钦差前去交涉,化解干戈。”
听到这话,朱由检有些不满意,“洋人来者不善,岂能就这么轻易的放过了?”
李邦华暗自叹了一口气,最近这接连几次战争,让他心中十分的忧虑。
连番取得大胜,这自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可连胜之后,也容易导致自满、目中无人。
他更担心的是,皇帝经历了几次大胜之后,喜欢上了这种穷兵黩武的日子。
打仗,这是一件极其消耗国力的事情。
仅仅是辽东一战,朝廷这两年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如今已经被耗空了。
而支援朝鲜的这一战,若非是朝鲜提供了钱粮,朝廷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如今,皇帝竟然还想着对洋人用兵。
他心中的担忧终究还是实现了。
看着皇帝不满的神色,李邦华沉声应道:“皇上,调兵遣将、兵戈征伐,这是耗费国力的大事,如今朝廷接连打了几场大战,已经难以承受兵事的耗费了。”
闻言,朱由检神色稍稍凝重了几分。
对于李邦华这话,他心底还是信任的。
最近几次大战,确实耗费了不少的钱粮。
但是,他依旧不想跟洋人妥协。
洋人既然派兵了,显然是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才会罢休。
若是直接和谈,朝廷必定要让出诸多的利益。
这不是他能够接受的。
想到这,他看着李邦华,沉声说道:“若是要出兵,朝廷需要耗费多少钱粮?”
李邦华盘算了一下,应道:“皇上,水师交战耗费颇大,若是要击退洋人,至少要五千水师,持续数月时间,耗费不下三十万两银子。”
三十万两?
朱由检微微松了一口气,笑道:“洋人犯我天朝威仪,岂能宽恕!”
“朕决议派水师攻伐,荡平贼人!”
他看着李邦华,见其沉着脸,笑道:“李卿也不必担忧,此番出兵,三十万两银子全部由内帑出了。”
李标和李邦华微微一愣。
自从朝廷进行改革之后,朝廷的用度都是从户部支出的,哪怕是户部银钱不足,内帑也很少出银子补贴。
真要是户部银子不够,多是从元康票号拆借。
就像之前水师都督府借走的一百万两银子一样,现在有不少衙门都找元康票号借银子。
若非有户部担保,元康票号都不想理会。
现在,皇帝竟然准备从内帑中掏银子,这倒是有些出人意料了。
见皇帝自己出银子,李邦华也没有再阻挠。
说到底,要不要出兵,关键是在这银子上。
只要银子解决,出兵自然没有问题。
朱由检见李邦华没有意见,转而看向了李标,问道:“朝鲜的事情解决,傅宗龙现在应该已经回南直隶了吧?”
定海军驻地在南直隶,原本是前往辽东支援的,后来还不等定海军回到南直隶,转头又去了朝鲜。
如今朝鲜战事结束,定海军自然也应当回到南直隶去了。
李标微微颔首,应道:“皇上,前两日已经有奏报,定海军如今已经在南直隶休整了。”
“好!”朱由检神色郑重了几分,“拟旨,着水师都督张庆臻领一万水师南下,给朕挫挫洋人的威风!”
“臣领旨!”李标赶忙应道。
······
南直隶,水师都督府。
傅宗龙快步进了大堂,看着正堂上的惠安侯张庆臻,傅宗龙笑着说道:“下官见过侯爷!”
“仲纶回来了。”惠安侯看着傅宗龙,脸上满是笑意。
现在水师都督府人材凋敝,能够算得上大才的,也唯有傅宗龙一人。
可以说,他这个水师都督全指望着傅宗龙了。
对于傅宗龙,他自然是十分的客气。
“侯爷,朝鲜战事平息,定海军并未参与多少大战,折损也不多。”傅宗龙将定海军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
闻言,惠安侯脸上笑意浓郁了几分。
要说水师,现在最为精锐的一支,莫过于傅宗龙手下的定海军。
对于定海军,他自然是宝贝得不得了。
早在朝廷调令到达的时候,他便叮嘱了傅宗龙,他们只是前去帮忙提供后勤支援的,能不交战就不交战。
如今丁海军安然回来,他自然是十分的欣喜。
傅宗龙从怀里掏出一张银票,“侯爷,这是定辽侯和杜少宗伯给侯爷的礼物。”
此番在朝鲜签订条约,其中分润的利益,他自然也清楚。
他作为主官,分配的利润并不少,虽然他不清楚毛文龙和杜三策到底分了多少,但到他手中的时候,也有足足二十万两银子。
这对于他而言,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他这个水师提督几十年的俸禄也不过数万两银子。
二十万两,他这一辈子的俸禄都没有这么多。
不过,他也不可能全部吞下这二十万两银子。
定海军上下这么多人,他自然也要分下去一些,再加上给惠安侯这个上司的两万两银子,他手中实际上也就剩下三万多一点。
惠安侯看着递过来的银票,眼前微微一亮。
他瞥了一眼傅宗龙,不着痕迹的将银票收了起来,笑道:“仲纶此行收获不小,本侯会向皇上奏禀,为仲纶你请功的!”
对于傅宗龙孝敬的银子,他自然是来者不拒。
他本就是傅宗龙的上司,在这官场之中,他若是不收这银子,反倒是容易让傅宗龙不安。
再说,这朝廷上下,还有谁不收点银子。
惠安侯收下银子也显得心安理得。
银票收好,他看着傅宗龙,神色郑重了几分,“仲纶,朝廷昨日刚到了一份急文,说是东南有外藩洋人图谋不轨,想要袭扰沿海州县,向朝廷施加压力。”
“皇上下了旨意,让我们水师都督府派兵一万,剿灭了这群洋人。”
听到这话,傅宗龙眼前一亮!
原本辽东战事便让他十分的心动,若非他们水师没办法参与,他早就杀过去了。
现在看着辽东之战的将帅们纷纷得到了封赏,他心中更是羡慕异常,恨不得早日立下战功。
只可惜,能够让他们水师出手的战役实在太少了。
原本他还以为在朝鲜能够用得上水师,结果都不需要他们水师出手,仅仅凭借一万边军便轻易扫平了建奴。
如今,听到说有洋人袭扰,他怎么能不兴奋。
“侯爷,下官领兵,定剿灭了这群洋人!”
惠安侯微微摇头,“定海军已经出海半年了,该修整一番了,如何能够继续出海。”
虽说他没有出过海,但是自京城到应天府的大船他还是坐过几回的。
对于船上的体验,他自然有些了解。
在船上待久了,整个人都不舒服。
更何况,海上的风浪可要比运河中大多了。
闻言,傅宗龙神色一凝,沉声说道:“侯爷,这也好办,原本定海军将士留下休整,换一批将士出海即可!”
他们定海军只有六千人,但水师都督府下面的水师可不止这些人。
他大可另选一支水师兵马,只要能够出兵剿灭洋人便可。
见傅宗龙神色坚定,惠安侯微微颔首,“既然如此,那便由仲纶你领兵。”
其实他心底也希望傅宗龙领兵,毕竟他手下现在也没什么人能用,唯有傅宗龙出手他才放心。
他接着说道:“仲纶你到了泉州府之后,跟永宁卫指挥郑芝龙汇合,他手下也有数千兵马。”
“在海上,你要多听听他的建议,他是老手,对于海上情况十分了解。”
傅宗龙微微颔首,“下官明白!”
郑芝龙他之前也见识过,他倒是对郑芝龙也有些了解。
一个在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对于海上的情况自然要比他了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