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
朱由检看着户部的毕自严和王象晋,笑着说道:“如今辽东旧土收复,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两位爱卿说说,朝廷该如何处置辽东?”
毕自严早有准备,他恭声应道,“皇上,辽东这些年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加之土地荒芜,已经少有人烟。”
“臣以为,当驱逐建奴,迁关内百姓去辽东耕种。”
“朝廷可以减免赋税,以鼓励百姓。”
朱由检微微颔首,对于这些策略,他也心中有数。
辽东原本的人口便不多,这几十年来,随着朝廷不断退缩,许多辽人也跟着退回了关内。
此时的辽东,建奴、蒙古人和辽人加起来,也不过是几十万人。
这点人口,想要恢复辽东,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振兴辽东,增加人口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而想要增加人口,自然是要有些吸引百姓的优惠政策。
对于百姓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政策,无疑是赋税减免。
朱由检笑着问道:“卿以为该如何免税,免掉哪些,要免几年?”
闻言,毕自严思索片刻,应道:“皇上,朝廷赋税主要是田赋和丁赋,臣以为尽可免去,以三年为期。”
他很清楚,朝廷赋税之中,田赋和丁赋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辽东本就没有什么人口,耕地就更不必说了。
辽东整个加起来,一年的赋税尚且比不了东南一个州县。
免掉三年赋税,对于朝廷而言,根本算不得什么。
朱由检微微颔首,“免税三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法子,但朕看来,仅仅免税三年,恐怕也吸引不了多少百姓。”
原本天下流民不少,若是能够免税三年,自然能吸引到不少的流民。
可现在,自从朝廷建设轨道之后,地方上已经有诸多流民加入了修建轨道的队伍之中。
虽说修轨道的酬劳并不算很高,但也不比普通的贫农差多少。
辽东本就是苦寒之地,仅仅依靠免税,能够吸引的百姓十分有限。
朱由检盯着毕自严,说道:“朕看,辽东不仅要免三年赋税,而且,自此之后的丁赋也全部免了。”
闻言,毕自严心中一惊,偷偷瞥了一眼皇帝,心中暗自揣摩着皇帝的意思。
丁赋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有征收丁赋的惯例。
这东西是人头税,征收起来最为简单。
但近些年,由于地方上许多大族隐没人口,导致丁赋多年没有增长,反倒是有下降的趋势。
因此,也有官员提出来,说是要将丁赋取销,摊入田赋之中,按田产征税。
皇帝突然想要取消辽东的丁赋,莫非是想要试探朝臣的反应?
就在此时,一旁的王象晋恭声应道:“皇上圣明!”
“减免丁赋,必定引得百姓趋之若鹜,辽东数年之后,必定能够恢复生机,百业兴旺。”
王象晋本就是研究农学的人,平日里奔走在田地之间,十分清楚朝廷赋税对百姓的影响。
对于皇帝这般减免赋税的做法,他自然是十分的支持。
朱由检微微颔首,笑道:“王卿有什么想法,也说来听听。”
对于王象晋,他也十分的重视。
能够专心钻研农学的人确实少见。
王象晋恭声应道:“还请皇上恕罪,臣对朝政大事并无多少见解。”
他从入仕以来,也只是在地方上当了几年官,对于朝政自然说不上有什么见解。
现在当着皇帝的面,还是少说的好。
闻言,朱由检也没有强求,他扭头看着一旁的毕自严,问道:“卿以为,这丁赋可否免了?”
“这......”毕自严犹豫了片刻,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相比商税,这丁赋涉及的面可要广多了。
正所谓士农工商,农排第二,商排末尾。
商税之事涉及的是商贩,商贩虽多,但对于朝廷的影响有限。
而丁赋可就不同了,这是涉及天下人的赋税。
更为重要的是,丁赋跟田赋关联太大了。
若是免掉丁赋,田赋是不是要增加?
若是以后都只收田赋,那些地方大族必定会不满。
毕竟,地方百姓的耕地,哪里比得上那些动辄上万亩良田的大族。
朱由检见毕自严神色迟疑,也没有催促。
他很清楚,想要取消丁赋,推行田赋,必然会有很大的阻力。
不过,他现在也只是准备在辽东实行罢了。
如今大军新胜,趁着这股势头,他不信朝中有人敢反对。
片刻之后,毕自严定了定神,反正现在也只是对辽东做出改变,之后要怎么演变,那也是之后的事情了。
想到这,他沉声应道:“皇上,臣以为可行!”
“好!”朱由检微微颔首,笑道:“如今辽东旧土刚收复,原本的黄册也都废了,户部要尽快派人清查,确定辽东的耕地田亩。”
“以后征税,也按照黄册来征收。”
闻言,毕自严神色郑重了几分。
修订黄册,这是户部的职责,这件事自然要认真办好。
辽东已经丢了多年,原本的皇册自然是作废了。
现在只有重新修订。
好在免了三年赋税,户部倒是不必太过着急。
朱由检接着扭头看向了王象晋,笑着说道:“朕知道,卿擅长农事,此番辽东百废俱兴,其中农事最为重要。”
“有劳卿去一趟辽东,专门负责此事。”
辽东虽然是苦寒之地,但若是开发好了,那就是一个大粮仓。
现在朝廷驱逐建奴,平定漠南,也不必担心有贼人袭扰,辽东难得安稳下来,倒是可以好好发展农业。
王象晋早有心理准备,现在听到皇帝这话,自然不觉着意外,他恭声应道:“臣谨遵皇上旨意!”
朱由检微微颔首,“赋税和农事都是你们户部的事情,你们尽快拟个章程,该怎么办,要多少银子,都定下来。”
“是!”毕自严赶忙应了一声。
朱由检瞥了一眼出现在大殿门口的王德化,说道:“两位爱卿下去忙吧!”
“臣告退!”
两人退了出去。
朱由检喝了口茶水,看着王德化,“说吧,出什么事了?”
“李先生求见,看来似是有什么紧要的事情。”王德化赶忙应道。
朱由检微微皱眉,首辅这么急急忙忙入宫,这是出了什么大事?
“传!”
王德化应了一声,片刻之后,李标大步走了进来。
“臣叩见圣上!”
“免礼!”
朱由检看着满头大汗的李标,问道:“卿急急忙忙入宫,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李标赶忙取出一个册子,递给了一旁的王德化,这才朝着皇帝抱拳说道:“皇上,外藩朝鲜上书求援,说是建奴入寇,朝鲜危在旦夕。”
“嗯?”
朱由检微微一愣,“建奴去了朝鲜?”
他记得之前看到孙承宗递上来的奏疏,上面明明说是建奴北窜,逃入了大漠之中。
辽东往北是什么地方,他也清楚,那确实是人迹罕至的苦寒之地。
大地荒芜,连个耕种的地方都没有。
建奴数万大军想要活下来都不容易。
也正因如此,朝廷大军只是追到了开原卫。
可现在,建奴竟然出现在了朝鲜,这跨度实在有些大了。
李标也知道皇帝的疑惑,他赶忙应道:“根据朝鲜王奏报,前往朝鲜的建奴,只是其中一个分支。”
“这支建奴似乎是在沈阳中卫被攻陷之前进入朝鲜的。”
闻言,朱由检心中的疑惑更大了。
难道在攻陷沈阳中卫之前,建奴已经预料到自己要输了?
若非如此,建奴为何要分兵前往朝鲜?
朱由检一边翻看着朝鲜王的国书,一边问道:“出现在朝鲜的建奴有多少兵马?”
李标沉声应道:“根据朝鲜王奏报,建奴兵力有数万。”
“不过,据臣推测,建奴的兵力应该只有一万左右。”
虽说他身处京城,可每日在内阁看着辽东递上来的奏报,他也对建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建奴总共才十多万兵马,在面对朝廷大军攻伐的时候,怎么可能分兵数万前往朝鲜。
朝鲜王的奏报绝对是有水分的,至少这数万的兵力绝对是夸大了。
朱由检微微颔首,他也不信朝鲜会有数万的建奴兵马。
不过,朝鲜倒是一如既往的废。
当初数万日本兵马便能够压制朝鲜,打得朝鲜节节败退。
现在建奴不过万余人,朝鲜竟然还不是对手。
扫了一眼朝鲜国书,朱由检抬头看着李标,沉声问道:“对于朝鲜王的求援,卿如何看?”
李标入宫的时候也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当即应道:“皇上,臣以为朝廷当出兵支援!”
朱由检神色平淡,接着问道:“说说看,为什么?”
李标瞥了一眼皇帝的脸色,应道:“皇上,朝鲜紧邻辽东,若是让建奴占据朝鲜,必定危及辽东,使得辽东不稳。”
“再者,朝鲜疆域虽然不大,但也比辽东要大了数倍,人口更是辽东的数十倍。”
“若是让建奴占据朝鲜,日后必定要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最后,朝鲜是我朝藩国,若是置之不理,有损朝廷威仪!”
朱由检微微颔首,对于李标的话十分的赞同。
他刚将辽东的建奴解决掉,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边上再次出现一个新的建奴。
“卿所言有理,古语有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建奴想夺下朝鲜,朝廷绝对不能坐视不管!”
“如今辽东大军尚未班师回朝,即刻下令,着大军在辽东休整。”
“内阁尽快拟定方略,调拨粮草,以备大军南下朝鲜之用。”
李标赶忙应道:“臣遵旨!”
朱由检思索片刻,接着说道:“定海军现在在何处?”
他记得,在大军攻伐建奴的时候,朝廷调派了定海军前去支援,但只是用作后勤。
若是要进入朝鲜,从北方陆路入境,还不如走水路,直接到朝鲜国都。
李标思索片刻,应道:“皇上,定海卫现在应当是在登州府休整。”
登州府?
朱由检扭头看向了一旁的舆图。
登州府就在山东半岛上,往东渡海就可以到达朝鲜。
他微微颔首,说道:“让定海卫派人去朝鲜,先去查探一下朝鲜的情况。”
虽说他们现在收到了朝鲜王的国书,但国书中说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的。
万一那朝鲜王投降了,他们派兵过去,岂不是白送。
再者,真要派兵,那也需要先查探清楚情况,做好准备才是。
李标低头应道:“臣遵旨!”
等到李标退下,朱由检随即将王承恩找了过来。
“奴婢叩见皇爷!”
朱由检瞥了他一眼,笑道:“起来吧!”
“朕让你查探的事情如何了?”
王承恩赶忙应道:“皇爷放心,奴婢已经查探出了不少消息。”
“南直隶现在有数个船厂动工,近一年来,已经造了不下十艘巨舰。”
“水师都督府也在稳步推进,现在沿海卫所的水师都在整顿了。”
朱由检微微颔首。
对于底下官员的奏报,他多少还是有些怀疑的。
因此,他不得不让王承恩派人下去调查,两方的信息结合着看。
“看来,惠安侯的事情办的倒是不错。”
对于朝廷水师的建设,他比朝廷其他人都更加的关心。
虽说惠安侯每月都有奏报,可他心底还是不放心。
他便让王承恩去调查了一番,现在看来,惠安侯倒是做的不错。
十艘大船,也算是能够组建一支像样的水师了。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吩咐道:“派人去一趟朝鲜,好好打探一下朝鲜的情况。”
“尤其是朝鲜的朝堂,将得到的消息都记录下来,全部送回来。”
他确实准备出兵朝鲜,但他可不只是为了支援朝鲜。
若是跟之前万历征朝鲜一样,只是将日本人击退,随后将朝鲜还给李氏,这买卖就太亏了。
至少,朝廷要派兵驻扎,将朝鲜牢牢控制住。
只要控制朝鲜,朝廷便可以将自身的势力辐射到日本。
到时候日本想要做什么事情,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
当然,朝鲜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大明不断发展,朝鲜也可以成为大明的倾销地。
不管怎么说,他也要将朝鲜的利益榨干才行。
要不然他不白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