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福我不只是说说而已。
关于修练和奇门,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福报,你是练不出什么花样的。所以功法篇最主要的就是增福,前面的章节里讲的都是增慧,二者缺一不可。
孔夫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要把事情先去兑现,做了以后再说出来。关于言行,我也在这样要求自及。
从2年前悟明白这点的原因在于,我多年辗转反侧的思考不明白:为何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挫折不断?
之所以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看了大冰的一个故事,想起了我们那里的一个很努力的学生,他微笑着。。。在教室里的座位上。。。走了。
我听到后久久不能释怀,这几件事很触动心弦很爆棚。
都是真实的故事。大冰说一个很懂事的小男孩,从来不让父母操心,事事为父母着想,可天意弄人他也患了重病,
困顿的家庭无力救治,但那病也不好治,不久便离开了他恋恋不舍的父母。
走的时候、他说:妈妈我们家没狗,您养只狗吧!如果有来世,我愿化作小猫小狗再来陪伴您!
那是16年,看完后我眼眶微红,再想起那位同学,我双眸中泪光闪动,
我强人住情绪,看向窗外,仿佛窗外的一朵朵秋菊,都为他们怒放在这种一抹抹的悲伤之中。
之后我学了易,去追寻、去掌控好似扑朔的过去现在未来。期待用它打破无明愚痴。
每当一个个深夜思考起这个问题,我感到莫名的焦虑,因为这一幕幕或多或少都会上演,进而引申到运势为何起起落落等。
所以那天我再度拿起易经,一页一页的翻看。随意的翻到坤卦象辞的时候,我看见一句小学时就耳瓜烂熟的那句话: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顿时高兴的差点跳起来,因为他告诉我:那是福德不够!
凡人入世都存于数数之中,数存则生、算尽则巳。学周易的很多人期望通过掐掐算算趋吉避凶、躲避阴司。
而现实生活中自已的家庭都妻不贤子不孝,天命何曾饶过谁?
如果你不摆正心态去面对奇门,你就会把奇门与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曾经期待择个时间就能发财,或趋吉避凶期待能办成事。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等你的这股热度过了,你就会很失望,失望到不想再碰奇门。
失望的原因在于:
明明学了山河计,生活潦倒不顺心。
恨把年华付浮华,改天换地成笑话。
学奇门的共勉!本就是术数,何德何能改天换地?如果你会预测,自然而然就会运筹。
窗台上我时常备了食物,很多麻雀都来蹭饭。最近估计是吃饱了,有些嫌弃了。时常听到它们的叫声,很开心。
佛陀说:“我以心为福田,每日努力耕耘,在每一位忠生心里种下菩提种子。”
所以修行之道和奇门之道是一样的,都是回归生活。过好每一个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所以佛法是为了追求心的至高境界,而道法是为了更好的面对生活,儒法是为了与人交流处理人际关系。
很多学佛的宝子们都在追求达到某某种境界,而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原因正是缺乏上述的后两种方法。
脱离尘世的修行,遇到尘世的喧嚣当然会丢掉功夫了。
读道德经,它告诉你生气的时候,“为而不争”,不要过多的争执,面对问题争的越凶就越糟糕,最后兄弟反目也不鲜闻。
当你心高气傲的时候,它告诉你要“隐而匿”,因为锋芒毕露会引来嫉妒和仇视。
当你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要“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别天天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你想让他叛逆你就不停的说吧。
停下嘴多引导孩子多主动性,让孩子看到自已的能力也很厉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当你受辱时,道德经告诉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韩信受胯下之辱,当时他目光坚定、头并不下低,因为心怀大志没有实现,所以才肯仁一时,君子报、十年不晚,相比于大局,小的得失就为笑谈,旁人不理解也没有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鸿雁终当一飞冲天!
我想司马迁当时的心情也和韩信当时的考虑一样吧。大志未成,会有辱历代春秋,这才是君子应该顾全的。
如果你不是金子,那你只能沉寂了。
有这些虽然能处理世事,但还不够看透人心。所以孔夫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它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仅仅要看这个人当前所做的事情,还要综合考察这个人过去所做的事情,还要参考一下这个人做事是为了什么、心安于什么等。
等等诸如此类,赶紧饮水取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