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山贼时常出没,烧杀抢掠。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有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不幸被山贼掳走。山贼头子见少女容貌绝美,顿时起了歹念,不仅将少女囚禁,还把她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也一并抓了起来,以此威胁少女。山贼恶狠狠地说,如果少女不从了他,就要把她全家斩尽杀绝,一个活口都不留。

少女的父母惊恐万分,他们紧紧握着手,眼泪止不住地流,既不敢大声反抗,又不忍心看着女儿遭受凌辱,一时间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少女看着悲痛欲绝的父母,心中已有了主意。她神色坚定,慷慨激昂地说:“我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要是我被玷污,就等同于侮辱了父母,从道义上来说,我绝不能顺从。但如果我不答应,我肯定会死,我死了,父母和弟弟也活不了。这样一来,我就会背上违背父母养育之恩、断绝家族血脉的罪名。我固然可以含笑九泉,以保全贞节为荣,可父母能安心地离开人世,不因为生了我这个女儿而怨恨吗?现在,我想和他们做个约定,如果他们能以夫妇之礼待我,我就答应他们。否则,我宁死不屈,也顾不上父母的安危了。”

父母无奈之下,只好把女儿的话转达给山贼。山贼头子听后,满心欢喜地答应了。少女提出先释放她的父母和弟弟,山贼心里明白这可能是少女的计谋,坚决不答应。少女长叹一声,无奈地说:“天啊!我不是不想死,实在是不能死啊。” 于是,她径直走进山贼的营帐,准备与山贼成婚。在整个过程中,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和扭捏,显得格外镇定。

山贼得逞后,给了少女父母很多钱财,让他们带着弟弟回家。离别时,少女言笑自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她把一个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针线缝得密密麻麻的包裹交给父母,说道:“以后要是相见,就拿这个作为信物,先别打开看。” 父母含着泪,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少女在山贼那里住了十几天,突然,官兵大举来袭,将山贼们团团包围。山贼们负隅顽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纷纷被斩杀。那些被掳掠的女子也都被解救出来,送回了各自的家乡,少女也回到了自已的村庄。

此时,山贼已被全部平定,村民们陆续返回家园。少女的父母开始为她考虑婚事,可少女却坚决不同意。父母笑着劝她:“以前是迫不得已,你怎么能真的为那个山贼守节呢?” 少女严肃地说:“不是这样的,我不是为山贼守节,而是遵从父母的命令。当初要是父母能拼命骂贼,和我一起赴死,我就算再轻贱,也不忍心偷生。但既然为了父母我嫁给了山贼,那就如同奉命出嫁。女子从一而终,我怎能再嫁,再次辱没父母给我的身体呢?”

说完,她拿出之前给父母的布包裹,拆开一看,里面竟是一颗珍贵的骊珠。她痛哭流涕,说道:“把这个还给父母,从今往后,我再也没有父母的命令可以遵从了。” 从那以后,少女独自居住在一个房间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在案桌上供奉着一块木牌,请人在上面题写了 “守一” 两个字,以此表明自已坚守贞节、绝不改嫁的决心。

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法改变她的心意,最终也没能把她嫁出去。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少女悲痛欲绝,从此不再进食,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还在不停地叹息:“太晚了!太晚了!” 她大概是在悔恨自已没有在被掳掠之前就以死明志吧。

外史氏感慨道:唉!名节至关重要,我们这些人怎敢随意评判。然而,从情理的角度来推断,如果为了守住自已的贞节,却让全家人丢了性命,这种刚烈的行为似乎有些残忍。而这位少女以遵从父母之命为理由,既让父母免于一死,又坚守贞节,这种做法算是在常规与权变之间找到了平衡。虽然如此,对于妇人的行为,本不该如此。但这位少女的做法,到底是值得效仿还是不值得效仿,恐怕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轻易下结论的,或许只有圣贤才能给出定论吧,我们又怎敢妄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