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所部在轘辕关与董卓军僵持数日,不得寸进。这日,一个红色头巾的男子来到袁术大营汇报:“将军,轘辕关守军似乎......正在后撤。”

袁术闻言大喜:“文台,这是我们抢先攻入洛阳的好机会!即刻命人准备攻城!”

红头巾正是孙坚,孙文台,响应联军起兵以来,一路从长沙率军杀至南阳,拜入袁术麾下。他领命而出,整军前行。果然如探子所报,孙坚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便攻破了轘辕关,与洛阳隔山而望。

孙坚想要一鼓作气,直冲洛阳,可此时却出了岔子。

袁术的亲信在旁挑拨道:“将军,孙坚倘若占据洛阳,发展势力,待其壮大后必将难以制约。如果任其发展,岂不是除却一狼,又增一虎吗?”袁术闻言心生忌惮,嫉妒顿起,便暗中下令断了孙坚粮草,原本答应好的后勤补给迟迟不动。

孙坚久候粮草未至,心中焦急,愤然决定驱驰上百里,返回大营和袁术对峙。

当晚,孙坚见到袁术,可他并不敢直视自已的眼睛,瞬间怒从中来,厉声质问道:“袁将军,某上阵杀敌,不顾死活,上为国家讨贼,下为袁将军报私仇。我和那董卓老贼又没有血海深仇,袁将军您却听信小人谗言,猜忌于我,实在令兄弟们寒心。功败垂成,望将军深思!”

袁术顿觉羞愧难当,立即命令下属为孙坚调配粮草。有了后勤保障,孙坚如虎添翼,大军直冲洛阳。然而,靠近洛阳时,孙坚没有察觉到一丝的烟火气息,反倒是浓郁的血腥味呛得人上不来气。

他带人攻城,守城士兵象征性地射了几箭便匆忙逃跑,孙坚心中满是疑惑。登上城墙后,眼前的一幕才让他感到恐惧,悲愤到几乎晕倒。只见洛阳城中满城的血迹,房屋多已倒塌,生气无存。

在部下的搀扶下,良久孙坚才恢复精神。他命士兵四处搜寻,得到的回复却惊人的一致:洛阳城中无一人生还,没有看到任何生物。孙坚仰天长叹,悲愤交加:“百姓何罪之有,竟遭此屠戮!”

他强忍悲痛,率军向皇城进发。一路上,血腥的残垣断壁令人窒息,压抑的气氛如影随形。皇城同样惨不忍睹,满目疮痍,只是相较于外面血腥味稍轻些。孙坚看着倒塌的宫殿,四处废墟,心中五味杂陈,难以想象这是自已曾经无数次梦到的大汉权力中心。

瘫坐在一处废石堆上,孙坚呆呆地望着。突然,程普大喊道:“文台,有状况!”

孙坚立即起身,紧了紧腰间佩刀,快步走去。却见程普遮遮掩掩,面色急躁。孙坚不解,刚要问话,程普急道:“先让大家撤下,此物不可示人!”

孙坚只得屏退众人,只留二人在场。他打量着程普,疑惑问道:“德谋,何事令你这般慌张?”

程普四下查看,见无人了,才将怀中之物献出:“我刚刚找到了这个,这好像是传国玉玺。”

孙坚大惊,张大嘴巴刚要惊呼,就被程普捂住,程普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稳住情绪后,孙坚反复把玩观看,确认这就是货真价实的传国玉玺。他眼珠快速来回转,思考良久,决定将玉玺留在手中,暂不告知他人。

孙坚和程普二人像是无事发生一样,回到众将士面前时,只是淡定地吩咐军队扎营休整,闭口不谈刚才之事。

而袁绍得知孙坚攻入洛阳后,一方面气愤其不费吹灰之力就率先入主洛阳,另一方面则召集众谋士,商讨对策。

袁绍营中,田丰建议道:“孙坚为袁术所封豫州刺史,治所阳城。此刻人在洛阳,若车骑将军您另封刺史,派兵占领阳城,则孙坚必会引兵而退。”

袁绍思考着其中的可行性,半晌后问道:“若是被人发现,该如何是好?”

田丰分析:“各路联军无心顾暇身外之事,即使发现了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逢纪在旁补充道:“当初将军称要另立新帝,您的弟弟却极力阻拦,此举明显是意欲和您对抗。望将军果断,切勿思虑过多。”

袁绍一听到有人提袁术这事,当即火冒三丈,即刻下令道:“将周喁表为豫州刺史,领兵三千,接手阳城!”

而吴启明等人终于不用陪袁绍饮酒作乐,聚在一处商讨对策。刘备神色严肃说道:“连续数日不见董卓军身影,既不挑战,我等也不外出,实在闭塞。”

“而且洛阳城中过于安静,实在是处处透露着诡异。”吴启明接过话道。

突然,吴启明惊起,看向众人的目光多了些惊恐:“不好!这老贼怕不会是迁都了吧!”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此话从何谈起。吴启明已然有些慌张,语速极快地说道:“董卓数日不见身影,即便他不能亲自出战,可他仍有十数万大军。可近日既无战斗,又无洛阳音讯,就连探子都已多日不见,除非是洛阳已空无一人。”

刘备闻言,神色骤变,急切地问道:“你是说,他可能带着皇帝和百官逃了?”

吴启明坚定点头:“不仅如此,还有百姓,可能被他一并迁走了。”

刘备当即拍案说道:“这个老贼实在是胡作非为!我等不能再坐视不理,即刻出兵,前往洛阳一探究竟。”

不出数日,孙坚在洛阳得知袁绍派人攻打阳城,即刻率军返回,在出城时遇到了前来探寻的刘备军。并未过多解释,孙坚便又带军疾行。刘备等人疑惑不解,却在进城时看到了同样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