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晋王吩咐邓瑞云带着六名将领以及三千人马,护送李存孝的灵柩前往灵求峪安葬,并在那里安置灵位,守孝尽哀。六名将领领命后,便带着人马护送着灵柩前往灵求峪。很快,就有探子将这个消息传到了汴梁城。朱温听闻李存孝已死,顿时喜形于色,说道:“李存孝一死,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又听说有军士护送着李存孝的灵柩前往灵求峪安葬,他立刻派遣尚让等七名将领,带领兵马前去抢夺李存孝的灵柩。

尚让等七名将领领命后,正带着兵马行进,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彪人马,他们全都打着红旗,挡住了去路。队伍前方走出一位英雄,此人身材高大,足有一丈之高,肩膀宽阔,体格健壮,赤着双脚,头发蓬乱,力气大得惊人。他是寿章人,名叫王彦章。之前李存孝巡视河北的时候,在淤泥河与王彦章相遇,两人交手几个回合,王彦章就被李存孝连人带马打落岸下。从那以后,王彦章发誓,只要李存孝在世一天,他就十年不出山,只有等李存孝死了,他才敢出来扬名。于是他前往寿章,隐姓埋名。如今听说李存孝已死,便带领人马,打算去投奔梁王朱温。正好碰上尚让等七将的兵马,王彦章拦住他们,大声喝道:“我乃浑铁枪王彦章,你们这些人马要去哪里?”葛从周回答道:“我们是梁王手下的七员将领,奉梁王的命令,前往灵求峪,劫夺李存孝的灵柩。”王彦章听后说道:“你们这样做就错了,君子不记过往的仇怨,人都已经死了,就不该再计较以前的恩怨。李存孝也是一条好汉,只是因为晋王醉酒误事,才导致他冤死。抢他的尸首又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带我去见梁王,我向他陈说和解的事情。”尚让等七将觉得王彦章说得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与他合兵一处,一同前往汴梁城。

七将带着王彦章进入宫殿拜见朱温,朱温问道:“李存孝的尸首抢到手了吗?”葛从周回答说:“没有抢到,不过为大王找到了一位前部大将。”朱温好奇地问:“是谁?”葛从周说:“此人是真定寿章人,名叫王彦章。”朱温一听,说道:“我早就听闻他的大名了,正想见见他呢。”葛从周便带着王彦章来到殿下,朱温连忙起身相迎。王彦章下拜行礼,朱温也以礼相待。朱温说:“足下一直待在山东,我正打算派人去请你为将,帮我破灭李克用,共同谋取霸业。今日能够相遇,真是三生有幸!”王彦章说:“李克用死了李存孝,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在我看来,他就像疥癣之疾,不足为惧。大王如果想要夺取天下,不如先图谋昭宗皇帝,再去擒拿晋王也不迟。”朱温听了,心中大喜,当即封王彦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设宴款待他。宴席上,朱温向王彦章询问谋取昭宗天下的计策。王彦章说:“我听说昭宗皇帝宠信一个人,名叫李英,现在担任丞相之职。他在长安公然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大王可以亲自带上金宝去贿赂他,就说长安是个长期动荡不安的地方,而汴梁则是繁荣昌盛的兴隆之地。李英贪图钱财,见利忘义,肯定会奏请朝廷,促成此事。大王可以先领旨到汴梁建造皇宫,然后再想办法把昭宗皇帝迎到汴梁,到那时,想要图谋昭宗皇帝,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朱温听后,称赞道:“此计甚妙!我要是得了天下,一定会与你共享富贵。”

商议妥当后,第二天,朱温就收拾好金宝,带领数百名铁骑,每个人都带着轻刀短箭,前往长安。没过几天,就到了李英的宅邸前。朱温下马,派小卒进去通报。李英得知后,急忙下楼迎接,将朱温请到堂上坐下。两人喝过茶后,朱温说道:“丞相别来无恙啊?”李英回答说:“托您的福,我还算清闲平安。大王许久没来,今日劳您大驾光临。”朱温说:“恭喜大人如今身居丞相之位,匡扶社稷,真是令人高兴。我这里有黄金百锭、珠玉一斗,另外还有一匹良马,这匹马日行千里,无论渡水还是登山,都如履平地,它的名字叫玉骢。我不敢独自享用,特意带来献给丞相,希望能助您虎威。”李英听后,便让人把马牵过来看看。只见那匹马浑身赤红如炭火,没有半根杂毛,从头到尾长一丈,马蹄到脖颈鬃毛高八尺,嘶鸣咆哮起来,仿佛有腾空入海的气势。李英看了非常高兴。有诗专门称赞这匹玉骢马:“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鞭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李英向朱温道谢说:“大王送我这么贵重的金宝和宝马,我该如何报答您呢?”朱温说:“这些都是些小意思,我哪里敢奢望您的报答呢?丞相只要在几句话之间帮个忙就行。”李英便询问是何事。朱温说:“我觉得长安是个长期动荡不安的地方,比不上汴梁地广人稠,永远繁荣昌盛。丞相只需要奏请朝廷,帮我领了旨意,到汴梁建造皇宫,并请皇上迁都汴梁,这就是您的大功绩了。”李英说:“大王是不是见皇上势力衰弱,时势已去,想要图谋天下呢?”朱温听后,半晌没有回答。李英接着说:“明天我就奏请朝廷,发旨意给您,让您到汴梁建造皇城。等我找个合适的时机,把皇上骗到汴梁,让他把皇位让给您,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朱温听了,说道:“如果真能如此,丞相以后必定富贵无比。”

两人商议好后,第二天,昭宗皇帝升殿上朝。近臣禀报说:“梁王朱温求见陛下。”昭宗皇帝说:“快宣他进来。”朱温进入殿内,拜伏在宫殿台阶下,口称万岁。昭宗皇帝问道:“爱卿前来,有什么事要奏?”朱温说:“臣觉得长安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战乱不断,百姓不得安宁。臣在汴梁镇守已久,深知那里是繁荣昌盛的地方。因此奏请陛下,下旨让臣在汴梁建造皇城。等皇城建成后,再请陛下迁都到汴梁。”昭宗皇帝说:“爱卿的提议,需要与文武百官商议一下。”话还没说完,只见朝堂上有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此人面色如红枣般红润,眼睛突出,胡须卷曲,威风凛凛,胆量过人。他上殿启奏道:“大梁的朱全忠,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啊。”众人一看,原来是丞相李英。昭宗皇帝问李英:“你觉得这个提议可行吗?”李英说:“大梁王所奏,句句在理。难得有这样一位忠于王室的人!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陛下应该尽快采纳。”昭宗皇帝正在犹豫,群臣纷纷表示反对,说道:“龙不离海,虎不离山。陛下现在安居皇位,怎么能轻易离开呢?我们认为汴梁远远比不上长安,怎么能说长安不如汴梁呢?”古人有诗为证:“自古兴隆地,周秦汉代修。三川花似锦,八水永长流。起盖咸阳殿,凤阙对龙楼。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

朱温听后,说道:“你们这些文武官员说长安的好处也就如此,且听我说汴梁的好处。古人也有诗为证:‘王气腾腾彻比霞,祥云缭绕照京华。宝妆楼阁侵银汉,玉殿亭台护绛纱。四时不绝山川景,八节常开琪树花。年年三月登高望,香满梁园百万家。’”

昭宗皇帝听了朱温的诗句,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唤来曹中书达,让他填写旨意,交给朱温,让他去汴梁建造皇城。昭宗皇帝还说:“朕会派遣官军,把长安府库中的钱粮都运往汴梁,等选好日期,朕就前往汴梁建都。”朱温领旨出朝,心中暗自思忖:这样的昏君,果然中了我的计谋,就像一盏孤灯在天边的晓月面前,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

朱温经过几天的行程,回到了汴梁。他立即征调民夫,搬运土木,召集能工巧匠建造皇城。宫殿雕梁画栋,绘凤描龙,不到半年时间,工程就全部完工了,而且比长安的宫室更加华丽,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城建造完成后,朱温派遣王彦章先带领三万兵马,前往霸陵川界,等候接应,自已则亲自前往长安入朝拜见昭宗皇帝。昭宗皇帝问道:“朕派爱卿去建造皇城,如今进展如何?”朱温回答说:“臣领旨建造,如今已经全部完工,特来请陛下前往汴梁建都。”昭宗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当天,他就召集文武百官在朝堂上商议此事。昭宗皇帝说:“唐朝在西都长安已经有二百多年了,气数已尽。朕观察天象,觉得气运在汴梁。之前已经派梁王去建造宫殿,朕打算迁都到汴梁,你们各自准备好行装。”学士陈辉进谏说:“长安是我们的根基之地,如今无缘无故地损毁宗庙,抛弃皇陵,恐怕会惊动百姓,引发混乱。天下动荡容易,想要安定却很难。希望陛下明鉴。”平章事朱朴也进谏说:“陈学士说得有道理。想当年,高祖皇帝东征西讨,才打下了这一统天下的基业,实在来之不易。如今陛下前往汴梁,恐怕会中了朱温的奸计。”李英急忙上前说道:“这些大臣,违背了君臣之理,应该斩首。”昭宗皇帝听了李英的话,当天就罢免了朱朴和陈辉的官职,将他们贬为平民。后事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