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封赏
二十五岁的康熙帝正值壮年,尤其他常年练习布库和骑射,一身流畅的肌肉,如今虽是拿起他陌生的锄头,在贾攸贴心的手把手指导下倒也很快就上了手。
论起地里的损耗比贾代善还少很多,也只是最初那两锄头没控制好力道挖断了几颗,很快锄地的最难点便被聪明的康熙攻克下来,挖红薯的速度甚至还越来越快。
与康熙帝同处红薯地的大臣们就苦了脸,他们多是满臣若让他们骑马射箭那还真是难不倒,但这下地干农活属实是给他们整不会了。
皇帝那有贾攸手把手教导,大臣们则是从庄子上找来的佃农,佃农目不识丁胆子也小,知晓今日庄子里有贵人来,就只想着躲开,以免冲撞了去。
可主家找来教这帮贵人们挖红薯,教导他们如何挖地,虽是他们是老本行,但到底有些畏缩,指导起来也有些结结巴巴,虽是京城土成土长的佃农,有些还带了些口音。
这就让大臣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大难题,进度自然也就慢了下来,看到皇上在那干的热火朝天得心应手,心里不由得也开始着急了起来。
皇帝发了话让他们一起体察民情,那自然也会比较这最后的结果,总不能等这片地挖完了一大半全是皇帝的功劳,他们这群大臣像什么样子?
万岁爷能有他们好果子吃?
不行,得马上上手挖起来,即便比不上皇帝,也不能让他死对头比过去!
要么说男儿至死是少年呢!
看看这帮大臣们为了不被身边的人比过去,从上了手之后那锄头都快抡出火星子了,就盯着身边的人的进度,你快我超,你慢我嘲。
啧啧啧,贾攸一心二用的看着田里大臣们的进度,有了方才皇帝安排时报出的名单,贾攸凭借自已绝佳的记忆力,很快就对上了号。
这皇帝不对劲啊,看起来像是故意这么安排的,怎么看怎么不像巧合。
想是这么想,贾攸没敢问,但是她看出来了皇帝对于如今地里的局面很是满意,眼神里似乎还带着点幸灾乐祸?不确定,再看看。
贾代善被皇帝分去了玉米地那边,美其名曰:“贾卿昨日既然已经知晓了玉米该如何收,今日这几位爱卿就有劳贾卿了,想来贾卿应当也是愿意的。”
贾代善看着场上几位“老熟人”嘴角都快乐到耳朵根了,当时就是一个大礼:“奴才必定会让几位大人好生体验民生。”
贾代善是武官,还是勋贵,能与他有些不愉快的首当其冲是曾经在军需上卡过他的户部尚书,然后就是御史台,最后便是同为勋贵的人家了。
皇上金口玉言,贾代善闻弦知雅意,大好良机自然不可辜负。
指派去玉米地的御史台的几位大臣皇帝也颇为头疼,这几位大臣极为固执,别说朝中大臣了,即便是他也没少被念叨,属实是让人看到就头疼。
康熙严重怀疑这几位御史便是路过的狗叫他们看到了都得掰扯几句,恨不得拿着放大镜看他的一举一动,在不堪其扰之下他已经顺了汉臣的意思重开了起居注。
这就已经让他浑身不自在,等日后他必定要将这该死的起居注的规矩好生改一改!
凭什么这记录他一言一行的起居注册他不能看?
贾代善乐滋滋的领着这些大臣们去了旁边的玉米地,如同昨日贾攸给他准备的一样,贾代善熟练的取来了竹筐和麻手套,分交到诸位手中。
“诸位大人们,那咱们这就开始了?”贾代善细细的说了一遍玉米该如何掰之后便问道。
余下的大臣们见状只得学着贾代善的模样拎起属于自已的竹筐,戴上手套开始掰玉米,这帮子文臣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筐子才铺了个底就已经喘起了粗气。
望着这高高密密的玉米地,这些人只觉得两眼一黑,这得掰到什么时候?
可是皇帝发了话要他们亲自检测,况且皇帝自已还换了身衣服在那边挖地呢!身为下臣他们敢说自已干不了吗?
没瞅着真正休息的只有那些头发已经花白的老臣吗?
他们一个个头发乌黑,身强体壮的年纪,到底要面子,不敢抱怨,只能强忍着身体的酸痛继续掰着玉米棒子。
这掰完了运送也是一门大问题,贾代善可以一手提起满满的一筐子玉米,送去旁边再换一只新筐子回来,他们两个人抬都没能抬起起来,最后是四个人才运送了一筐。
有了康熙帝的带头红薯地那片是最快挖出来的,新鲜的红薯统统堆在田埂上,满满当当堆出了几座小山。
贾攸命庄头送来了称重的大称,司农官也带来了他们惯用的大称,手脚麻利的佃农已经开始将红薯往筐子里装,在田埂边已经搬来了桌椅,让负责计数的大臣坐下了。
当然贾攸也很有眼色的命人搬来了请皇帝和诸位大臣坐下的椅子,还送来了干净的水和帕子,让他们梳洗用。
康熙在贾攸的丫鬟伺候下简单的擦洗了一番就迫不及待的命人开始称重,他有关注过自已农庄上水稻小麦等五谷的产量,平日里对这些数据还没有亲眼看到的震撼。
今日他亲自下地感受了一番田间劳作的辛苦,心里突然就想到了等来日要带他的儿子们都下田里好生劳作一番,务必叫他们见识到人间疾苦才是。
佃农手脚麻利很快便将红薯山分装成一筐一筐的方便运回地窖里贮存,庄头和司农官两边过称,以保证称出的重量没有弄虚作假。
计数的官员手脚麻利的一边计数一边在心里算着总数,随着数量的累积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这……这红薯的产量竟如此的高产?!
康熙帝亦在心里算着红薯的总数,越算他看着眼前红薯的眼神就越亮,即便有折子上说的红薯不适宜长期做主食,但是这不是可以做赈灾储备粮嘛!
而且这能够消化多余劳动力的优点对他来说自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朝廷为何害怕灾民?灾民没有固定居所,没有田地,属于大批量的闲散流浪人员。
这样的人数量一但过多就会爆发矛盾,所以每当爆发灾害首当其冲就是安抚灾民,如今有了红薯这个极佳的消耗劳动力的作物,这灾后重建或者开荒自然就有了最佳的选择。
还有就是在人口爆发的时候,田地是固定的,那些没有田地的的人没有收入最容易成为的就是贼寇,贼寇群聚朝廷就得派兵前去剿匪。
不管怎么看红薯在康熙眼里那都是冒着金光的大宝贝啊!
这时旁边土豆地也开始统计,土豆比红薯产量略低,但是土豆比红薯抗灾能力更强,生长周期更短,而且更适合作为主食,也就是说土豆的重要性比红薯更高。
但是土豆也有致命的缺点,需要避光低温储存,一旦储存不当便会发芽,发芽的土豆吃了致死。
这一点同样需要康熙好生思量,毕竟致死的缺点弄不好出了大纰漏就不是给朝廷争光而是抹黑了。
玉米地的进度是最慢的,康熙帝见土豆地都清点完了也没看到贾代善的身影,于是大手一挥带着众人便去了玉米地,然后就看到了稍显狼狈的贾代善和已经累的去了大半条命诸位爱卿们。
玉米地的收成才将将收完,还没来得及清点。
康熙抬手掩住了翘起的嘴角,脸上却是满怀关切:“诸位爱卿可还好?不妨稍加梳洗在边上好生休息,余下的事情便交给司农官吧。”
极为快累虚脱的大臣眼含热泪:“奴才谢皇上关心。”
可算是能歇息了,若不是最后的一丝颜面撑着,他们这会儿只怕都已经在地里躺平了,走向梳洗的地方的时候两股颤颤,互相搀扶,一步三挪走的格外艰难。
贾代善如今也算不上轻松,今日的劳作比起昨日那简直是大巫见小巫,多亏了他常年习武的底子撑着,若是他还年轻个二三十岁他倒是能大言不惭说丝毫不累。
如今他都年近花甲,人到底还是得服老,比不得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了。
司农官很快将玉米的收成记录在册,然后双手捧着册子送到了康熙面前,康熙接过来细细翻看之后抚掌大笑:“大善,长生天的恩赐,贾卿你生了个好女儿,待日后司农官耕作实验之后推广开来,天下将再无挨饿之人!”
“诸位爱卿也好生看看今日爱卿们的收成!”
这薄薄的一本册子在诸位大臣们手中流传,最后众人齐齐跪地高呼:“吾皇圣明,天佑大清!”
若这等良种推广开来,将会有多少人免于饥荒?
身为臣子苦读做官为的不就是青史留名?如今皇帝有如此政绩,他们这些在皇帝手下的官员自然也能沾光,这天大的机遇谁不渴望?
虽说这良种的推行需要等待司农官的实验再次验证,但是不妨碍他们先在皇帝那敲敲边鼓,这推广一事简直就是白送的功绩啊!
这番激动之后贾攸没忘记最初想的让诸位好生体验一下这三种食材做出的美食,领着众人便去了最大的院子,人数太多只能在院子里就餐了。
丫鬟婆子们早已布置好了院子,虽说是临时拼凑出的宴席,但是也整治的有模有样,至少也能夸一句乡村野趣。
皇帝的饮食有人专门试毒,也并没有和大臣们安置在一起,满满当当摆放了一大桌子,全是用红薯、土豆和玉米做出的美食。
除开昨日贾代善尝过的几道菜还额外加了不少,贾攸今日是实实在在下了真功夫,早前她便在搜索引擎里将这几类食材能做的菜谱统统整理了出来。
从早餐到正餐,从中式点心到西式糕点,统统搜罗了一遍,数量种类之繁多也出乎了贾攸的意料。
这些菜谱在整理出来之后她便命厨子将这些做法统统做了一遍,在庄子里试吃,期间又做过几遍修改这才得出了最后的菜谱。
贾攸也贴心的将菜谱整理成册,预备一会送给皇帝。
至于皇帝的饭后消食活动便去看看她的庄子储粮吧!
司农官要带走的种子便让他自已从当中去选,她这几年的收获实实在在堆了好些个库房,毕竟在她这这几样真只能当做换口味时的吃食。
庄子里的佃农也不总吃这些,除开留种和存粮其实也卖出去不少。
贾攸计划的很好,康熙这餐饭吃的也很满意,司农官对这些亲手挑出来的良种那简直是当成了心肝大宝贝,恨不得当时就抱回去种下。
康熙对贾攸的庄子也颇感兴趣,只是他还有很多折子要批,今日已经耽误了不少功夫,若在留下去城门都要关了,宫门也要落锁了。
于是康熙满意的带着贾攸送上来的食谱册子和满满当当几车的红薯土豆玉米回宫了,累的不轻的诸位大臣们也跟在后面打道回府。
相信诸位股肱之臣今晚一定能睡个好觉!
康熙回宫后不就一道圣旨便传到了贾攸的庄子上,是的,传到了庄子上而并没有传到荣国公府。
好在贾代善留在了庄子上,否则贾攸对如何接圣旨的规矩还真是一头雾水,若真在这上面失了规矩倒是不美,传旨的公公正是康熙的近身太监李德全。
许是得了康熙的嘱咐,李德全满脸笑意:“荣国公和贾小姐慢慢准备便是。”
贾代善对着李德全微拱了拱手:“劳李总管多等候了。”
同时他的小厮上前不着痕迹的给李德全手心塞了个轻飘飘的荷包,李德全笼在袖子里的手指微微一捻脸上的笑意更浓,如此轻薄里面塞的必定是银票。
虽说作为皇上的近身太监他应当避免和大臣有什么交集,但是这不是他们家主子爷实在是太穷了点,于是他每次这边收了贿赂,回去交给他们家主子爷,再从主子爷那讨赏。
香案摆好之后贾代善便领着贾攸跪下接旨,李德全展开了手中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荣国公贾代善之嫡次女贾攸,献良种有功,着封为固山格格,赐封号锦安,钦此”
贾代善听完圣旨大喜过望,连呼“皇上圣恩”,贾攸对这些格格的品级了解并不算多,但也知道这是一份极大的赏赐了,赶忙谢恩接过了圣旨。
李德全并没有多留,他还赶着回去伺候他家主子爷呢!也好将贾侯和锦安格格的反应说给主子爷听。
PS:
圣旨啥的我自已编的,参考了甄嬛传,其实是想找清朝封格格的原文圣旨参考的但是我没找到,等我再查查资料,查到了再改
固山格格是固山贝子嫡女才有资格封的品级,对应汉名是县君,有俸银50两、禄米50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