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为纯背景介绍,不喜可跳过,阅读本章,有助于了解李茂贞,以便对后面故事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脉络)

牛逼的人物,总会有个牛逼的出生,譬如朱温,出生当晚,房顶上赤气上腾,一片红光,邻居们都以为是他家着火了,纷纷端着水去帮助灭火,到了朱家之后才知道并没有着火,只不过是朱家娘子在生产。

李茂贞也不例外,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出生在白塔宋村,村中有一条潴龙河,上下千二八百里,穿村而过,白塔就在这条潴龙河岸。

那一年,天遇大旱,几个月不下雨,连潴龙河的水都干了,庄稼更是颗粒无收,百姓们便跑去潴龙河边求雨。

一天晚上,人们正在酣睡中,突然惊雷滚滚,暴雨瓢泼而下,被惊醒的村民都跑出门外,大喊“下雨了”,奔走相告。

其中有一个村民,名叫宋端,他的妻子身怀六甲,马上就要分娩了,所以他并没有出门,而是在家中照看妻子。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片惊恐声和哭喊声,宋端好奇的打开屋门,想要一看究竟,谁知门刚一打开,就有一个巨浪打来,瞬间将他家的房子给淹没了,他的妻子也不知所踪。

村民们都在水中挣扎,不知有多少人命丧黄泉,好在河岸上的白塔还屹立不倒,很多村民爬上白塔,才逃过一劫。

宋端水性在好,在洪水中一边挣扎着逃命,一边寻找自已的妻子,虽然妻子没寻到,却被村民们给救上了白塔。

就在宋端担心妻子之际,河上飘来成对成排的小灯笼,一闪一闪的来回晃动,村民们以为是龙王爷来了,纷纷磕头如捣蒜,连头都不敢抬。

突然,一对小灯笼朝人群直奔而来,村民们吓得大叫“龙王饶命”。

可小灯笼并没有冲向白塔,而是从白塔旁边掠过,待大家缓过神来,白塔后面竟然响起了婴儿的哭声。

村民们惊惧的应声看去,却见宋端的妻子坐在龙王爷背上,怀中抱着刚刚分娩的婴儿,宋端妻子浑身上下,居然滴水未沾。

待洪水退去,大家的房子都没了,唯有宋端家的房子完好无损,这事传开后,就有人说宋端的这个儿子,是龙王爷的第六个儿子,名叫霸下,于是人们纷纷传诵:“蛟龙送子,日后必成大器。”

宋端家很穷,为了养活儿子,宋端只得外出乞讨,但那个时代,大家都穷,他又能讨到多少,于是宋端又抱着儿子这家讨口奶,那家讨口奶。

有一天,宋端之妻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独自抱着孩子出去挖野菜,夏天的太阳实在是太毒辣,宋妻便折了些树枝给儿子搭了个凉棚,然后自已去寻找野菜。

地里的野菜早被别人挖光了,她好不容易才挖到一点点,突然想起了儿子,赶忙往回赶,却没想到眼前一黑,昏倒在了地上。

这一天,村民都觉得很奇怪,因为天上的太阳一动不动,也不知过了多久,天就是不黑,太阳还是挂在当空照着,像是被镶嵌在天空上似的。

宋端讨完饭回来,不见妻儿,慌忙四处寻找,当他找到妻子时,篮子里的野菜早晒成干草了,等唤醒了妻子,急忙去看孩子,到凉棚前一看,孩子安然无恙,正朝他们咧嘴笑。

可就在他们抱起孩子后,天瞬间就黑了,星光闪闪,已是半夜。

这时人们才明白,那太阳之所以不落下,是被凉棚中的那个婴儿给定住了。

吃着千家饭的小宋文通,慢慢有长大,转眼已是六七岁。

宋文通自幼聪慧过人,记忆力惊人,只可惜家穷,父母无钱送他去读书,有一天,宋文通听到一声蝈蝈叫,便寻声追了过去,蝈蝈一边叫,一边逃跑,最后竟然钻进了一棵二人合抱的大垂柳树下的洞里。

宋文通用手掏不得,便搬起石头堵住洞口,回去提了一桶水,打算用水将蝈蝈给灌出来。

就在这时,忽听树后传来吟诗声:“烈日炎炎似火烧,赴京赶考路迢遥,仕途难仕今又试,成败惟在此一遭。”

宋文通随口应道:“过客学才莫心焦,功名仕途路条条,君子若有报国志,勿言成败妄折夭。”

那树后的正是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他见对方只是个六七岁的小儿,好生惊讶,便问道:“孩子,你已经在读书了吗?”

宋文通摇头道:“小子家穷,并未读书。”

书生听罢,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看到边上的水桶,就向宋文通讨来喝了,二聊了一会儿,书生才知道那桶水是人家小孩用来灌过蝈蝈的,很是过意不过,就提出自已去帮宋文通再提一桶水来。

宋文通说道:“先生你赶路辛苦,还是我自已去提。”

等宋文通再次提着水回来时,那书生已经离开了,却不经间看到树上挂了个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白花花的银子。

宋文通心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位先生遗失的,他便在树下等,一直等到天黑,那书生也没有回来。

宋文通灵机一动,便将那些银子藏入了刚才蝈蝈躲藏的洞中,随后,他便天天在那树下等。

直到一个月以后,有一个叫花子虚弱的倒在了树下,宋文通赶紧叫娘亲端来水,一碗水下肚,叫花子才悠悠醒来。

经过询问,这个叫花子正是一个月前那个书生。

一个月前,书生离开后很久后才发现盘缠丢了,但考期将近,他又不知丢哪里了,就继续赶路了。

他本文才超群,却因为没钱给考官送礼,名落孙山,只好一路乞讨而回。

宋文通闻言,在核对了银钱数量后,从树下的洞里将包袱拿出来还给了书生。

书生很是感动,对宋文通也是赞赏之极,拿出一半银钱说道:“拾重金而不昧,乃众人楷模。出手之财,失而复得,恕在下不敢全授,以半赠之,聊表寸心。”

宋文通母子坚持不收,书生又说道:“如今贪官污吏当道,在下考试又名落孙山,已无颜再回乡见人,我观此子聪慧过人,将来必成大器。既然这些钱你们不肯收,那就用来办学吧。”

就这样,宋文通终于有书读了,没过几年,便通懂了诸子百家学说,于是辞别了家人和师长,开始周游他乡,并强身习武。

几年后,宋文通已学成了一身武艺,还自创功法,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时值黄巢叛乱,京师告急,为保京畿安全,特于宋文通的家乡博野征丁编伍,名为博野军,体弱多病的宋端和宋文通的从弟也被强征入伍,军士们用绳索将新征的壮丁串在一起,奔长安而去。

宋文通得知后,急忙去追赶,当他追押解有宋端那一队时,宋端已经支撑不住,栽倒在了地上。

军士哪管许多,挥鞭子就打,宋文通冲上去一把夺过鞭子折成两段,父子抱头痛哭。

军士们哪里能容忍,挥刀就朝宋文通砍,却是近不了宋文通的身,最终,十多名押解的军士都被宋文通打倒在地。

就这样,宋文通以理服人,说服了押解的军士,代父从军,成为了博野军的一名牙兵(亲兵)。

宋文通因为武艺超群,在军中很快便成长为一名队长,驻守奉天(今陕西乾县)。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派遣大将尚让、王播率五万大军进攻凤翔,凤翔节度使郑畋以宋文通部为诱饵,将敌军诱入龙尾坡(今陕西岐山县东)的伏击圈,斩敌两万八级,伏尸数十里。

宋文通因在此役中立下大功,晋升为神策军指挥使。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自号六军阿父的田令孜欲夺河中盐池,受利以赡禁军,结果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不从,田令孜便令邠宁节度使朱玫征讨河中。王重荣向李克用求救,在克用的相助下,大败朱玫。

溃败后的朱玫大军,逃到京师,大肆劫掠,史称“朱玫之乱”。

前文有提到过,就是这次事件,李克用闯下了大祸,田令孜劫持僖宗逃到兴元,朱玫和李昌符将襄王李煜劫到凤襄,拥立为帝,自兼左右神策军使,率文武百官送襄王回长安。

此时宋文通身为神策五十四都的扈陛都都头,得朝廷诏令屯驻大唐峰,大败朱玫部将王行瑜。

罪魁祸首田令孜自知不被天下人所容,便将六军十二卫军容观察使、左神策军中尉的位置让给了枢密使杨复恭,自已则逃去了其弟陈敬宣所在的成都,并传檄关中,得朱玫首级者,以静难节度使赏之。

朱玫的部将王行瑜,因为屡次战败被罚,心中早有怨气,于是寻机斩杀了朱玫,投靠了朝廷,王行瑜因此得封静难军节度使(邠宁节度使)。

战后,僖宗回到长安,论功行赏,宋文通因扈跸山南,论功第一,迁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拜武定军节度使,并洋、蓬、壁等州节度使,赐始李,名茂贞,僖宗亲笔题词为“正臣”。

从此,宋文通就改叫李茂贞,成了僖宗皇帝的自已人。

在拥立襄王李煜为帝的事件中,时任凤翔节度使的李昌符是朱玫的同谋,但因为后来投靠了朝廷,得以继续镇守凤翔。

光启二年(886年)六月,已接替田令孜成为朝中第一权宦的杨复恭的义子,天威都头杨守立与李昌符在路上相遇,双方因争夺道路,大打出手,朝廷下旨调停,双方均不听。

李昌符因为拥立襄王李煜事件,有前科在身,预感到局势恐对自已不利,于是先下手为强,率部进攻大安门,并火烧僖宗行宫。

天威都头杨守立见报仇的时机已到,率部下猛攻李昌符军,李昌符大败,逃往陇州。

朝廷为了控制凤翔,令时任武定节度使的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出兵征讨李昌符。

陇州刺史薛知筹原为李昌符部下,见时态不对,立刻倒向了朝廷,并斩首了李昌符。

李昌符做梦也没想到,他竟然步了朱玫的后尘,二人一同造反,又同样被部将杀死,也算是卧龙遇到了凤雏。

陇州刺史薛知筹归顺后,叛军不战内溃,唐僖宗龙颜大悦,提拔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接收李昌符控制下的关中西部和甘肃东部。

至此,李茂贞正式成为关中第一大藩镇,唐僖宗亲手为李唐王朝埋下了一个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