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山河景态千秋乐!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的时候,杨梨儿缓缓道出了她所对的下联。
“乾坤定,日月明,天地人和万事兴。”
“风调顺,雨润生,山河景泰千秋乐。”
下联“风调顺,雨润生,山河景泰千秋乐”与上联“乾坤定,日月明,天地人和万事兴”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与社会的图景。
意境上,下联继续描绘了一幅风调雨顺、自然恩赐丰饶的画面。一直以来,风调雨顺是农业丰收的象征,也是国泰民安的基础。
“风调顺”意味着和风拂面,气候宜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雨润生”则表示细雨滋润,生机勃勃,万物得以滋养。
这两句共同体现了自然界对生命的滋养和呵护。
“山河景泰千秋乐”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将目光从田野拓宽到山川河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永恒。
山河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国家疆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景泰”意味着景色安泰、国运昌隆,“千秋乐”则表达了一种长久的欢乐和祥和,希望这样的美景和欢乐能够延续千秋万代。
这下联一出,文界文斗场千里范围之内,润雨飘下,万物生长,在场所有人,收到润雨的滋养,体内本有暗疾的,尽皆消除,润雨所过之处,令人神清气爽。
在润雨细风之间,一道光柱从天拔起,却是那文思柱被杨梨儿的下联才气所吸引,放出了此次文斗的首根文思柱,九丈九!数之极!
“九丈九!九九之数!”
作为主持人并兼任裁判的倪俊前后主持过5场文斗盛会,加之对之前文斗盛会的了解,文思柱最高的是六百年前,苏家保持的记录,高达七丈八。
不要小看这七丈八的文思柱高度,要知道千年以来,所有参与文斗的修士,普遍的文思柱高度都在一丈到五丈之间,超过五丈的,已经称得上黑马了。
“难道这和神文之道有关?”
倪俊心中暗想。
其实不怪倪俊会有这心思,实在是这极致的高度,太过吓人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即使再天才,也到不了这个高度,杨家这些年来,基本上底子没有怎么变过,唯一有过变化的,就是神文之道的变化。
想到这里,倪俊不禁心头热血滚动。
千年来,文界的修士修为最高止步于圣者境巅峰,再想往上一步,很难,甚至在众多先辈的尝试后,这很难也已经渐渐的变为不可能。
倪俊现在自已的修为是圣者境中期,以他的天赋,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是极限了,想要再提升,除非有什么奇遇,否则,此生无望。
现如今,杨梨儿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另外一条路,一条可能让他能够继续前进的路,这怎么能让人不兴奋,当然,也有可能不是神文之道的功劳,而是其他的,但是机会摆在眼前,怎能不争取一下?
修者,与道斗,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如果机会在眼前都不知道把握,那修炼的目的在哪里?修炼的尽头又是什么?
“我的文胆!我的文胆居然修复了!”
“我的境界松动了,要突破了!”
“天哪,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杨仙子难不成真的是仙人吗?我的文心本来临近碎裂,现在居然也完好如初了,我胡阳又回来了!”
“你们看,文思柱的高度,九丈九的高度!这谁听过,谁见过,谁打得过?”
润雨养万物,天元城中所有的人,但凡被润雨所触碰,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些好处,这是杨梨儿没有想到的。
杨梨儿有想过,她吟诵所产生的异象会比较特殊,但是没想到会特殊到这种地步。
因为往届的异象虽然也有其特殊性,但是从来没有能够影响修士的异象产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文山镇压。
一旦有足以影响会场及会场以外修士的异象产生,文山便会降下镇文,将之压缩在擂台之内,因为异象对制造异象的人,是不会有任何伤害的。
对于现在润雨所制造出来的效果,杨梨儿既兴奋又紧张,眼看着文界中的修士慢慢变好,甚至还有不少当场突破的。
一向视文界如家的杨梨儿,看到这样的情景,怎么不高兴?以至于对文思柱的高度也都忽略了。
事实上,杨梨儿知道自已此句吟出,文思柱的高度必然不低,所以即使再怎么样,也不会过分惊讶,不过对于九丈九这个高度来说,小小的吃惊还是有的。
“风调顺,雨润生,山河景泰千秋乐。”
“此下联一出,我们的简直如粪土般,我居然连比较的心都生不起来。”
“林兄,不要钻牛角尖,杨仙子本就天赋极高,我等与之相比本就没什么可比性,你在钻牛角尖,说不得文心蒙尘,那就得不偿失了。”
“哎,这道理我又何尝不知呢,只是……”
“林兄,修者本就逆天而行,如自强都做不到,枉为修者,你这般作态,郭某可就多少有点看不起你了。”
“郭兄教训的是,林某受教,是啊,逆天而行尚且能享其乐,壮其志,今日,林某还非得要上去试试不可,郭兄,稍等片刻,林某有一下联,去去就来。”
这种类似的对话充斥在擂台周边,只不过有些低落,导致文心蒙尘,自此沦为平庸,有些则是逆风斩浪,越挫越勇。
“锵”
“锵”
“锵”
……
瞬间,敲锣声不断响起。
擂台上不断有人上去吟诵下联,或一人,或二三人,或六七人,一时之间文思柱不断升起,异象迭出。
直至一炷香烧完之后,首联前十位也顺利决出,杨梨儿当之无愧的排在首位,即使后面的所有上联都不参与,也是妥妥的以第一的名次晋级下一轮。
“首联结束,请出第二句上联。”
倪俊并没有过多的废话,直接宣布第二句对联应对开始。
“竹影摇曳翠色新,新色翠曳摇影竹。”
第二句对联居然是一个回文联,此联犹如一个一石入水,惊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