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南北寺,不道往来遥。人事因循过,时光荏苒销。

赵盘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四年多了。

这四年里,赵盘一直不曾懈怠。他不仅改变了自已的命运,还影响了周围人的生活。如今,他身边的许多事情都已不再像当初那样,而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就连历史的车轮似乎也因他的降临而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此时的赵盘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青涩稚嫩的小伙子了。而是已经隐隐成为南中地区的领袖人物了。

由于晋军的大败,营盘山声名鹊起。但也正是因为晋军的大败,让晋吴两国都重新重视起南中地区了。

这一年多来,虽然没有再发生什么战事。但是晋国和吴国却没少往营盘山上安插暗探。

不过这些都不足为虑,因为赵盘用的都是阳谋,根本就不惧怕营盘山上发生的事情被人知道。

并且,营盘山在晋吴两国也不是没有暗探。

赵盘还经常直接在南中日报上刊登出一些从晋吴两国传回来的情报,并以此控制南中的舆论导向。

“卖报!卖报!晋国皇帝司马炎立他那个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了!”

“卖报!卖报!吴国皇帝孙皓大兴土木,狂征徭役,搞得民怨四起!”

“卖报!卖报!鲜卑铁骑进犯秦州…”

“卖报!卖报!晋国和吴国冲突升级,江夏之战爆发…”

南中的民众们通过南中日报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大事。

“晋国也真是刚啊,在北边和鲜卑人正干着呢,南边又跟吴国开战了…”

“要我说,还得是我们小赵大人厉害!一场仗就把晋国打得再也不敢来了!”

“你还小赵大人啊?小赵大人现在已经是南中都督了!正儿八经的南中最高领导了!”

民众们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共识:这个世界很乱,生活在南中真的很幸福!

一个更大的变化在南中悄悄的发生着。

南中诸郡的赋税变得越来越轻了。

并且,由于这种变化,南中地区不停的在虹吸着吴国的人口。

营盘山的田亩税一直实行的都是十五税一,这种政策在无形中影响着南中七郡。

如果今天你不降税,那么明天你手底下的老百姓就可能跑到别人家的土地上去干活了。

南中不缺荒地,只缺种地的老百姓。

由于赵盘把营盘山上的生意分给了各郡一些,这些郡守也不纯粹依靠田亩税了,所以税率很快就降下来了。

最先降税的是云南郡,他们离营盘山最近,降税的幅度也最大。

不降不行啊,要不然他们的老百姓都去营盘山了。

云南郡将税赋降下来之后,其他地区也得跟着降,要不然他们的百姓就都跑去云南郡了。

经过逐级连锁反应,南中七郡最后都把田亩税降下来了。

汉制税赋除了田亩税之外,还有口赋和算赋这种人头税。(口赋是七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要交的人头税,算赋是十六岁以上的成年人要交的人头税。)

必须得留住人口啊!要不然亏大了!

如果境内的老百姓严重流失,那么人头税这个方面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号外!号外!吴国交趾郡太守孙谞被杀,交趾郡全郡投降南中!”

突然有一天,这个消息传回到了营盘山,然后全南中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了。而孙谞也成了南中老百姓的谈资。

“吴国交趾郡的太守孙谞被手下的人给杀了?”

“是啊!”

“为什么啊?”

“这个孙谞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多少年来,他一直无情地盘剥着当地百姓,这些可怜的人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反抗。后来他们看了我们的南中日报,知道我们这的老百姓竟然过得是这样的生活。于是,郡吏吕兴带领当地豪杰就把孙谞给杀了。现在打算带着全郡的老百姓归附南中呢。”

“并且,九真、日南两郡也相继叛吴了。”

三个郡接连反叛,事情的起因全部都是吴国的苛捐杂税太重了。

不过这个时候,吴国还顾不上交趾这种偏远的地方。他们此刻正跟晋国在争夺江夏呢。

“少爷,吴国来了个使者,现在正在营盘山下,他们说是吴国皇帝孙皓派来的。”

听到这个消息,赵盘有些好奇。吴国派使者到营盘山?这级别也不对等啊!

“哦?请他们上来吧!我在会客大厅等他们。”

他决定见一见这个使者,了解一下他们的来意。

没过一会儿,就看到了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了赵府的门口。车上下来几名衣着华贵的人,显然这几人就是吴国使者。

张山把这些人让进了赵府,赵盘等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们呢。

“我乃吴国光禄大夫纪陟,这次特奉皇帝陛下之命令,特来拜会赵都督。”

“哦?光禄大夫纪陟?这级别不低啊!不知吴使到我营盘山来有何要事?”

“实不相瞒,我国皇帝陛下也已经听说过赵都督的大名了。知道南中地区现在都以都督马首是瞻,所以这次派我前来是与都督进行和谈的。”

“和谈?你我双方并未开战啊?何来和谈?”

“哈哈,都督说笑了,阁下岂不知交州三郡之事乎?”

“呵,交趾郡的事情略有耳闻,可这与我南中何干?”

这纪陟也是能机敏之人,他很快就明白了赵盘在和他打哈哈。

“交州九郡乃是我吴国领土,如今三郡反叛,欲投往南中,陛下已经知晓此事,故希望都督不要插手交州之事。否则,引起两地战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哦?威胁我?”

“在下不敢!”

赵盘确实不忍南中百姓陷于战事,但是此刻也不是吴国使者三两句话就能打发的。

赵盘明白,如果这个时候南中派兵增援交趾,后续将是无穷无尽的骚扰和反骚扰。这种战争,起不到决定作用,却能把双方拖入战争的泥潭,最后便宜的只能是北方的晋国。

历史上交州的这场战争前后打了八年,双方死伤无数,最终以吴国胜利而告终。但是这场战争也拖垮了吴国,为后来晋国灭吴埋下了伏笔。

“想不让我接手交州三郡也可以,但是,你们能拿出什么样的代价啊?”

“都督仁义!我来的时候,陛下已有交代,只要都督不增兵交州,条件尽管由都督开。我国能够做到的,一定照办。”

咦,不是传闻说这个孙皓是个暴君吗?怎么看着不像啊?

此时吴国与晋国正在江夏打仗,吴国此举显然是想拖住南中的军队,只要吴国不和南中这边开战,他们就不会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局。

赵盘脑子里飞快的在旋转,考虑着跟吴国开个什么条件呢?

“这样吧,你也看到了,我们南中是个贫瘠的地方,一直都缺乏粮食,你们吴国这次要是能支援我们一些粮食,我马上下令,让我们的人不要派兵去交趾。”

赵盘的话说的很轻巧,但其实就是敲竹杠。纪陟很快也明白了赵盘的话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都督打算让我们准备多少粮食呢?”

“既然是三个郡反叛了,那就给三百万石粮食吧!每年三百万石。你们要是觉得运输不方便,折算成银子也行。”

“啊?都督开玩笑了吧?”

纪陟没想到赵盘会开出这样的条件。这一旦答应了,那简直是丧权辱国啊!这相当于吴国花钱买自已国家的领土啊。

“我没有和你开玩笑。你信不信,交州三郡要是在我手里,每年上缴的赋税比这个高三倍都不止!”

虽然看起来赵盘不讲理,但是道理的确如此。

他就这样虎视眈眈的看着纪陟,看得纪陟心里有些发毛。

“都督说的这个条件…我无法做主。还需要回禀过陛下才行。”

“可以,我给你半个月的考虑时间。如果到时候还拿不定主意,我就发兵交趾。”

当下无话,纪陟等人便很快的离开了赵府。

“少爷,你开的这个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每年三百万石粮食!那吴国能答应吗?”

“多吗?”

“多倒是不多,但是我感觉挺侮辱人的…”

“哦,他们会答应的…”

“为什么?他们好歹也是一个国家?会心甘情愿每年给我们三百万石粮食?”

“唉,张叔,你可真是个实诚人,要是有德在这里,他就不会这么问了!吴国的人当然不会这么傻,这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罢了。现在吴国不想双线开战,所以派人过来稳住我们。等到他们和晋国的战事有了结果,自然就有精力腾出手来收拾交州的残局了。我这不过是敲一次竹杠而已。你还真的指望吴国年年给我们送银子啊?”

纪陟回到馆驿之后,便立刻将在营盘山与赵盘谈判的结果传讯回吴国。

时间一天天过去,吴国方面也在紧张地商议着应对之策。最终,吴国的回信还是及时的传回来了。

不出所料,一个月后,吴国派遣一支队伍押送着八十万两银子到兴古郡进行了交接。这笔银子是吴国对南中的一种妥协,但是也让吴国君臣给赵盘狠狠的记上了一笔。

赵盘收下了这笔银子,也就暂时放弃了插手交州三郡的计划。吴国则通过付费的方式给自已换取到了时间。

南面无战事,那就可以好好的在北面和晋国好好的干一仗了。

吴国皇帝孙皓派右大司马丁奉与诸葛靓(诸葛诞之子)进攻合肥;左大司马施绩进攻江夏;右丞相万彧进攻襄阳;而孙皓本人则打算御驾亲征进攻寿春。

吴国大军发兵四路,开启了北伐之路。孙皓的志向很远大,他还打算“青盖入洛阳”呢。

晋国现在可谓是两面受敌,他们不光要面对吴国的北伐,还要处理北面的鲜卑人。

司马炎及时的做出了部署,他首先派遣太尉司马望(司马懿侄子)率领两万中军屯兵龙陂,为江夏、襄阳两方支援。又安排豫州都督司马骏(司马懿之子)率军对抗丁奉的大军。

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从泰始四年一直打到泰始七年,前后总共历时四年之久。

泰始七年的年底,吴国皇帝再次御驾亲征进攻寿春。结果出征后不久就天降大雪,孙皓大军无功而返。

这是孙皓最后一次御驾亲征了。

多年苦战,没有一丝一毫的成功。

从那之后,那个积极上进的孙皓不见了,一个荒淫无道的孙皓诞生了。孙皓回到皇宫后,日日饮酒作乐,开始彻底的放飞自我了。

吴国从此彻底走上下坡路了。

在这四年时间里,又有大量的人口从晋吴两国流入到南中地区,南中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了四百多万,耕地面积扩大到了八千万亩。

当然,这个时候南中的百姓已经不仅仅是种植粮食了。除了稻米之外,还大量种植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

棉花可以纺织成布,甘蔗可以榨糖,这些都是经济价值非常高的农作物。

营盘山的作坊已经不再局限于开在营盘山上了。如今,南中七郡的各个城镇都纷纷建立起了各种小作坊。

食盐、农具、瓷器、玻璃、布匹、白糖、纸张、白酒、茶叶等各种商品都被生产出来了,这些商品被卖到了吴晋两国,给南中地区换来了稳定的收入。

到泰始七年的时候,整个南中地区一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五百亿大钱。而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几乎达到五千大钱。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了。

要知道,此时的北方,大部分人还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呢。

南中地区这种经济规模已经可以吊打晋吴两国了。

由于工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现在南中七郡的税赋也是降了又降,如今已经全部和营盘山一样,实行十五税一了。

虽然税降了,可是这些郡守们再也没有担心过收入的问题,农业上损失的那一点税赋,从工商业上全补回来了。

这个时候,营盘山的常住人口达到了五十万,常驻军队达到了五万,而整个南中地区的常驻军队已经达到了四十万。

南中在不打仗的岁月里变得兵强马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