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 章 姐妹重聚
说来也巧了,剑影带人赶到的时候茯苓正在被劫杀,剑影的及时赶到救了茯苓一家。
“不用谢,乙夫人让我带你回北国。”不等茯苓开口感谢她便说了话,还同时递出了夫人的手书。
“小乙,她为何会在北国?”茯苓有很多问题,她确实很急迫地需要去找小乙确认,但苦于身体原因,一直不得出门。
“这位女侠,我家少夫人临盆在即,不便赶路。”曲嬷嬷其实想要女侠留下来保护少夫人。
“这只是第一波杀手,后面还会有很多,沈拓如今造反,楚皇势必要捉拿你们威胁沈拓,你们还要留在平城吗?”
“难道北境国就不是想要捉拿我威胁夫君吗?”
“您觉得乙夫人会害您?”
“小乙自是不会。”她知道小乙不仅不会害她,还会舍命护她。
“那便请吧,您的母亲我们自会安排妥当。”
“请您配合,毕竟您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剑影说完便不再理会她们,只让手下请她们出来,态度强势。陛下交代过,不伤及性命前提下,可使用一切方法,他只要结果。
茯苓觉得剑影她看着冷漠却也不是真的会害她,一路对她也是照顾有加,马车豪华舒适,并未让她受到半分委屈,不过赶路总是不舒服的,好在腹中孩儿给力,经过二十来天的赶路,总算平安到达了凉城。
她虽不理朝堂正事,但乙夫人的名声还是很大的,自从去了北境国,就听了无数次她的名字,都是关于她如何盛宠,例如今日陛下为她寻了异兽,或者陛下为了她改了祖制等等,总的来说,她现在就是北帝心尖尖上的人。
小乙的夫君不是小林神医吗?为何变成了殷邪,这也是一个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无论她怎样旁敲侧击地问剑影,也未得到任何回复,只让她自行去问乙夫人。
护送茯苓的马车是在深夜入的北宫,小乙已经在琳琅宫门口等待许久,殷邪就陪她在等着。
北宫威严,比东楚更甚,下了马车茯苓确实有被震撼到,她被曲嬷嬷搀扶,跟着剑影踏进了琳琅宫。
“长姐!”小乙的声音让她有了一丝心安,几月不见,小乙瞧着竟是更美艳了几分,一身华服衬的人比花娇,而她身后的男人不正是小林神医嘛,可是她听到了剑影称呼他陛下。
“沈夫人,好久不见,别来无恙。”还是那般疏离的样子。
“陛下,好久不见。”茯苓看明白了,难怪行宫之时殷邪对小乙如此特殊。
“今日早些休息吧。小乙等的着实累了。”
“我不累,行止你过来给我长姐看看,她赶路这么久,看看有没有损伤。”
“好。”殷邪大步走来。
“烦请沈夫人伸手。”明明是同一个人,气场却全然不同,身为北帝的他给人压迫感很强,楚皇完全不能与之相比。
“沈夫人无碍,小乙可放心了,有事明日再续,你该休息了。”
“长姐,你好好休息,我会给姐夫去信的,明天见。”
等陛下夫人离去,吉祥才跑过来给茯苓问好,顺便带她们去了安置房间。
“吉祥,小林神医就是殷邪,你们是何时知道的?”
“在东境国行宫的时候,夫人猜出来了。”
“你可知小乙为何留在殷邪身边?”
“陛下是夫人夫君,他们当然应该在一起,而且夫人说了,只要她在,陛下就不会屠戮东境国的百姓,即使东境国战败,东境国的百姓也不会低人一等,她就是东境国百姓的最后一条底线,这些陛下都是答应夫人的。”这些是她从夫人与楚阳说话时听来的,她觉得夫人很伟大。
“他对小乙是真心好吗?”传闻虽然那么多,可他毕竟是殷邪。
“是的,都是夫人欺负陛下,陛下就算被夫人打了也只能讨好夫人。”
“我知道了,你先回吧,我也乏了。”
“那我先走了。”吉祥已经跟着夫人太久,有些称呼习惯也随了夫人。
有太多太多的问题了,关于小乙的身份也是一个迷,自从回了平城,除了她们一家有关于小乙的记忆,左邻右舍竟然都毫不知情,仿佛这个人从未存在过,她这些时日一直在尝试回忆小乙小时候的事情,可是只有大致的一个轮廓,所有的记忆仿佛被人强塞进来的一样,家里没有她生活的痕迹。
离开盛都之前夫君问她孩儿取名为何,她下意识地说出了沈诺,她有一种感觉,她的孩儿就是叫这个名字,可是为什么呢?
最近不知是不是太过焦虑的原因,她经常做梦,梦见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她梦见那日她的腹部流了好多血,她的孩子要走了,可是突然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对她说了什么,然后她就好了,那个梦很真实,真实到梦中的每一个细节她都一清二楚,现实中那日到底发生了何事,中间她却不记得了,她记忆的上一秒是黎蓉蓉跑过来,下一秒是黎蓉蓉死在她面前,断层记忆很微妙,他的夫君也不记得,可是小乙却似乎知道。
“曲嬷嬷,你记得小乙小时候的模样吗?”这个问题少夫人已经问了她好多次。
“老奴年岁大了,只记得乙夫人年幼调皮,相貌属实记不得了。”
“那你还记得我小时候的模样吗?”
“这个老奴自然是记得的,少夫人自小就是样貌出众。”
“曲嬷嬷,歇下吧。”
新的环境让她有些拘谨,今日事情太多,将军已经参与了夺位之战,东境国内部已经内乱,除了内忧,外患也是时常围绕,北境国不知为何原因暂时没有出兵,但是她知道,殷邪绝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势必会出兵东境国。
至于小乙,她并没有认为她的选择是错的,相反她觉得小乙是有大爱的人,自古女子本就不易,她们能做的不多,阻止不了战争,但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多救人已是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