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璃和姜氏回到铺子后,姜晓璃对外公说:“外公,您让娘先顶会儿您的班吧,趁着天色还早您和我一起去县衙办理酒榷事宜。”

外公听后,停下手中的活儿,拍拍手表手上的灰,并提议道:“让王夏和我们一同前往吧。”

姜晓璃点头回应道:“没问题呀。”

趁着午饭和晚饭之间的空闲时间,外公与王夏迅速换下身上的围裙,将铺子交托给叶澜之和王健林等人照看,然后带着姜晓璃和王夏来到了衙门口。由于此时衙门口并没有太多人往来,他们决定绕到后门敲门。

当那开门的老头儿看到外公时,他认出了对方。毕竟,这位老头儿已经在门房工作了十多年,像外公这样的杠脑壳他也见过不少。老头儿打开门后,不耐烦地说道:“你不前几天才来过吗?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一旦有消息就会通知你的。”

姜晓璃心中暗自骂娘,但表面上仍保持着礼貌,她说道:“这位老伯,今天是张夫人让我前来的。”

“张夫人派你来的?你是谁呀?”门房老头想起昨天张夫人和张大人在后院大闹了一场,好像是因为夫人嫁妆的问题,张夫人发了好大的脾气。没想到这时候居然还有人敢往枪口上撞,真是个不知死活的呆子。

站在门口的姜晓璃回答道:“我们是姜家的人,在本地开了一家食肆,叫做姜家小食。张夫人之前应该跟你们交代过吧。”

门房老头一听到“姜家小食”四个字,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原来,今天张荣张大管事特别叮嘱过,如果有姜家小食的人来,不得阻拦,要直接带进去。

老头一脸尴尬地干笑了两声,陪着笑脸说道:“呵呵呵,姜小姐,真是不好意思啊!小的我有眼不识泰山,刚才多有冒犯之处,还望您多多包涵啊!”

外公听了这话,心里不禁暗自嘀咕道:“嘿!这老家伙倒还挺会说话的嘛!”他原本以为这次来拜见县令大人,能见面就不错了。可没想到,这县令居然还特地关照了门房,让他们可以直接进去。外公心里不由得暗暗赞叹道:“啧啧啧,还是我的乖孙女最厉害啊!”

为了缓解之前的尴尬气氛,那门房老头一路上嘴巴也没闲着。他一边引路,一边向外公和姜晓璃介绍起这宁安县衙的建筑结构来。他说得头头是道,仿佛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县衙的布局设计精巧且严谨,严格遵循了中轴线对称的原则。从南至北,各种主要建筑物依次排列,井然有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气势恢宏的大门,紧接着是仪门、大堂、二堂以及三堂等关键建筑。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的厢房、监狱以及六房(吏、户、礼、兵、刑、工)等设施散布其中。

大门作为县衙的正门,不仅是人员往来的通道,更是整个建筑群的门面担当。通常情况下,大门前会设置一面影壁,既能保护院内的隐私,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美感。

仪门则位于大门之后,它是进入县衙核心区域的重要关卡。平日里这扇门总是紧闭着,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才会敞开。有趣的是,牢房就巧妙地隐藏在大门与仪门之间的左侧位置,而右侧则是皂班和壮班的所在地。

大堂:又被称为正堂或者公堂,它是张县令处理各种公务的重要地方,同时也是整个县衙里面积最宽广、规格等级最高的一座建筑物。

二堂:处于大堂的后方位置,这里是张县令以及左县丞平日里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地点,如果有一些普通的民事诉讼案件,也会在这个地方进行审判办理。

三堂:坐落在二堂的后面,这通常是知县大人的个人居住之所或者休息的房间。在内院里部分成了东西两个花厅院子,一般情况下,张县令和他的幕僚们商议事情时,都会选择在西边的听雨园进行,而东边的迎春园则是用来日常生活起居的。再往后还有一个后花园,提供给县令一家人休闲娱乐、欣赏美景。

厢房:它们位于整座县衙的中轴线两边,这些厢房有着多种用途,可以用来存放各类档案资料,也能够接待来访的客人,甚至还可以当作衙门差役们的居住宿舍。

姜晓璃、外公以及王夏跟随着门房老头一同走进了三堂之中。尽管这座宅邸并不是特别奢华,但由于张县令已经在此担任县令多年,因此经过精心修缮之后,给人一种别样的舒适感。即便是姜晓璃和外公这样曾经游览过众多园林的人,也不禁对这宁安县衙内院的小巧精致表示赞赏。

然而,姜晓璃和外公显得轻松自在,一路上边走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夏是首次踏入县衙,心中异常紧张。只见他额头上满是汗水,但好在尚能勉强控制住自已的情绪。见此情形,姜晓璃特意放慢脚步,走到王夏身旁,轻声安慰道:“别紧张。”

王夏听到姜晓璃的话点点头,但内心在狂叫,怎么可能不紧张!我心跟小姐你不是一个心呀!我心小,胆子小,呜呜……小姐你也别太虎了呀,悠着点吧!

刚想开口再安慰王夏几句时,前方带路的门房老头却忽然停下脚步,转身对他们说道:“到了,请你们在此稍等片刻,容老夫前去通传一声。”

姜晓璃不禁感到有些意外,原本她还以为张县令会在二堂接见他们呢!尽管她并不知晓自已所站立的这座听雨园通常是供张县令与其幕僚商议事情之用,但她很清楚,自从他们进入后院以来,就未曾踏出过三堂范围。

没过多久,那名门房老头便领着一名小厮折返回来。小厮向姜晓璃行了一个标准的礼节后,恭声说道:“姜小姐,请随小的前来。”接着,他带领着姜晓璃和另外两人继续向前走去。

进入书房后,姜晓璃一眼便瞧见张县令早已端坐在那里等候多时。还没等张县令开口,姜晓璃三人便连忙躬身施礼,齐声说道:“草民(民女)拜见县令大人。”

张县令缓缓抬起头,目光随意地扫视了眼前的几个人一眼,然后摆了摆手,示意他们起身说话。他心里暗自思忖着,这几个人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怎么就入了夫人的法眼?

张县令端起茶杯,轻轻用杯盖抚去表面的茶沫,然后慢慢抿了一口热茶。他放下杯子,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的几人,开口问道:“听说你们想要办理酒榷事宜?”

外公连忙点头回应道:“是的,张大人。只是我们听说这件事情似乎有些棘手,不太好办。不知道大人您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指点和建议?”

张县令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地回答道:“这指点嘛,倒是谈不上。既然是夫人让你们来找我的,那我自然不会多说什么。我这里已经让人准备好了一份详细的文件,你们可以先看一看。如果没有问题,就在上面签字画押吧。大约再过差不多七天,就会有酒运司的官吏前来通知你们具体的情况。”说罢,张县令站起身来,从长案上拿起那份详文,递到了外公的面前。

外公接过张县令递过来的详文,姜晓璃则在一旁暗暗腹诽:“所以说,之前那些什么登记、等待通知之类的步骤,其实都是在忽悠人的吧?这才是真正申领和买卖酒品的标准流程啊!这个时代的小老百姓想要办点事情可真是不容易,还得依靠关系才行!”

想到正在书院读书的弟弟姜晓燃,姜晓璃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抓紧他的学业进度。等回到家后,就让陆子陵多给他开些小灶!

当签字画押完成后,外公将详文交还给了张县令。张县令接过详文并放在桌上,然后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尽管穿越到这里之后,无论是家中还是铺子里,大家都是用大缸来饮茶,但穿越前姜晓璃也是上过茶艺课的 。对于端茶送客这种事情,他们还是了解的。见到张县令这般举动,外公便领着两个孩子表示告辞。

待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这一行人才缓缓回到了铺子里。此时的王夏已经满头大汗,一屁股就瘫坐在了铺子门前的台阶之上,心中暗自思忖着:今天发生的这些事可真是够刺激的啊!我今天居然进了县令的内院!

反观另一边,姜晓璃则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鸟一般,飞奔到了姜氏身边,并紧紧地抱住了她。口中还不停念叨着:“娘,我们成了!”

然而,姜氏却并没有像姜晓璃那般兴奋,反而有些嗔怪地看了她一眼说道:“你这孩子,日后切不可如此莽撞行事了,真的快要把娘给吓死了!”

听到母亲的责备,姜晓璃赶忙撒娇道:“好啦,娘亲,女儿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与此同时,在县衙之中,张县令派遣自已的亲信墨玉前往别院,将事情已经办妥的消息转达给黎氏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