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吃饭的食客也时常要酒喝,但是店里的酒榷却难办的很。

正值午餐与晚餐之间的闲暇时刻,姜晓璃就说想去县衙问问酒榷的事儿,姜母便硬拖着姜晓璃要和她一起去,姜晓璃想着就两个女的去不怎么安全便喊了王健林也去,

到了衙门口,说要办酒榷的事儿,那衙役一听,扫了他们两眼,几人被看的莫名其妙,未待姜晓璃开口询问,那衙役便说跟他来。

几人紧紧跟随着衙役来到衙门的后门处,那里设有一个小小的门房。只见那衙役高声呼喊着里面守门房的人出来,并对他说道:“这几个人是来办理酒榷事宜的。”

那门房的眼神与衙役毫无二致,同样带着审视意味地来回打量了他们几眼后,简单明了地说了一句:“等着。”便转身回到屋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光景,那门房才缓缓走出,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他先是询问了姜晓璃的姓氏名字、居住地址以及户籍所在地等信息,然后又详细记录下她店铺的具体位置。待一切都登记完毕后,方才开口道:“好了,可以回去了,一旦有消息我们会及时通知你们的。”

听到这里,姜晓璃不禁心生疑惑,忍不住追问:“这样就算好了吗?那么究竟何时才能得到消息呢?”那门房再次将目光投向他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神情,“这个嘛,很难讲。总之,到了该有消息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消息传来啦。”说完,他便不再理会众人,自顾自地返回门房中去了。

几个人互相对视着,脸上都露出疑惑的神情:“这样就可以了吗?”

还是姜晓璃最先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她皱起眉头问道:“娘,我们是不是遗漏了什么重要的环节呢?”

姜母一脸茫然地回答道:“什么环节呀?”

姜晓璃思索片刻后说道:“我感觉他们两个只是在应付我们而已。关于酒榷的事情,恐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然我们先回去询问一下周围店铺的掌柜们吧?或许他们会知道一些内情。”

姜晓璃心想,说不定这件事还需要拜托别人帮忙,或者找个中间人来协调一下。

“好,那我们赶紧回去问问看吧。”说完,一行人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既然待在这里也无济于事,倒不如行动起来。

于是,他们匆匆忙忙地赶回店里。然而没过多久,几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姜晓璃一回去就和外公去隔壁找了李掌柜问这事儿,李掌柜听闻如此,便笑了,“你们这不废话吗,你们知不知道光这榷酒一项上,朝廷一年能收多少银两?”

想要捧场的姜晓璃顺着李掌柜问,“多少?”

“这个我也不知道。”李掌柜回答的理直气壮。

有病吧!不知道问个毛线?!不过笑容还是要保持,有求于人不是?

姜晓璃深吸口气,“李掌柜您继续说,这里头有啥门道?”

李掌柜悠然自得地抿了口茶,接着说道:“我的意思是,朝廷每年都要从这些酒水中抽取大量的税款,这意味着什么?”说到此处,他刻意停顿下来,目光扫过姜晓璃祖孙二人。面对这样的问题,姜晓璃心生忌惮,不敢轻易答话。

“那可不嘛!这说明啊,这酒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你们想想看,这些酒可都是由官方制造的,价格也全是由官府所制定的。到底允不允许售卖、卖些什么、卖出多少,也统统都是官府说了才算数。

这意味着在酒类行业这块儿,旁人根本没办法插手其中。如此一来,那利润简直可以任由他们随意抬高。像这样诱人至极的大肥肉,你们这些普通小老百姓还妄想轻轻松松地掺和进来分一杯羹?别做梦啦!”李掌柜讲完后,再次端起茶杯啜饮了一口。

经过这么一番解释,姜晓璃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所欠缺的,正是那一重至关重要的人脉关系。上边若无人照应,这件事情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那么李掌柜是否有什么可靠的关系可以托付呢?”外公顺口问了一句,毕竟只是动动嘴皮子又不用耗费一分一毫。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那李掌柜脸上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轻声说道:“我弟弟啊,他有办法搞定。”

听到这话,姜晓璃和外公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喜悦之情。他们对视一眼后,连忙向李掌柜道谢:“哎呀,那就太感谢李掌柜啦!如果这事能够办妥,我们一定会送上一份丰厚的谢礼。”

李掌柜表现得十分谦逊有礼,摆了摆手回应道:“厚礼倒不必了,只是我弟弟刚刚被调到兖州去任职,这边的关系可能已经淡漠了些,现在恐怕难以办理,但兖州那边倒是可以试试看。不知你们是否愿意办理兖州的呢?”

姜晓璃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大声说道:“李掌柜,您太客气了!”说完,她转身离去。而外公则留在香烛铺子里,与李掌柜又闲聊了几句之后才缓缓离开。

祖孙先后回店,发出感叹看来还是要自已找门路啊。

(小课堂补充ps:酒政指的是国家对酒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而制定的制度政策。榷酤是从汉代开始实行的酒专卖制度。汉武帝为解决征伐匈奴而产生的巨额军费,实施榷酒法,规定只有政府能够酿酒和卖酒,民间禁止私造私卖。这样一来,酒的丰厚利润归为朝廷所有,朝廷又将这笔钱用于战争之中,避免造成财政赤字。但也有大臣认为此举与民争利,有违教化。于是在汉昭帝时期,酒由政府专卖改为允许民间私人卖酒,但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的税收。酒税的诞生,既允许平民自由经商扩宽收入来源,也没有给他们造成严重的交税负担,还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可谓一石三鸟,因此得以历代推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们实施的酒政不尽相同,但大多都利用酒税来补充军费。三国时期,唯一没有采取榷酒法就是吴国,孙策和孙权对酒一向是放任自流的态度。直至孙权统治后期,连年的对蜀用兵导致财政入不敷出,这才开始实行榷酒制度。后期的吴国对酒的管理政策十分严格,若是有不遵守者,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曹魏和两晋也效仿前朝,实行榷酒制,魏文帝设置榷酷科来征收酒税,刘宋政权为筹措军费实行过酒专卖,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计其数,以酒专卖或者酒税来补充国用,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