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和戴维紧紧地盯着电视屏幕,目光被正在播出的新闻所吸引。画面中,一片汹涌澎湃的海域展现在他们眼前,那便是传说中的百慕大三角。新闻主播用严肃而紧张的声音报道着最近一起在此发生的严重事故。

镜头切换到事故现场,船只残骸漂浮在海面上,救生艇四周弥漫着烟雾,幸存者们满脸惊恐与绝望。记者采访了几位幸存者,他们心有余悸地回忆着那场可怕的经历:突如其来的风暴、诡异的迷雾以及失去方向感等等。

安娜和戴维面色凝重,心情沉重。他们对这片神秘海域的恐惧油然而生,同时也对那些不幸遭遇事故的人们感到由衷的同情。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充满了未解之谜,无数船只和飞机在此失踪,让人不寒而栗。

随着新闻的继续,专家们开始分析事故原因。各种猜测纷纷浮出水面——磁场异常、天气突变、海底黑洞……每一种可能都让人毛骨悚然。安娜和戴维不禁陷入沉思,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些离奇的事故呢?

看完新闻后,两人默默无语。百慕大三角的谜团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心头,现在科技足够发达这个谜底终被揭开。

看着智能中心提供的资料两个人决定一起去探险。穿戴好装备推开书房门两人穿越到百慕大三角上空。戴维和安娜驾驶着无人驾驶太空飞船看着下方的百慕大三角。智能中心清晰的介绍着百慕大三角的具体情况。

百慕大三角指位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和圣胡安(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地带,面积达40万平方英里。“百慕大魔鬼三角”之名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利坚合众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利坚合众国东南沿海的西太平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一个三角地区,从此被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

百慕大三角的具体地理位置是指位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和圣胡安(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地带,面积达40万平方英里。百慕大三角由36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这些岛屿好似圆形的环,躺卧在大西洋上由于百慕大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有一股暖流经过,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岛上绿树常青,鲜花怒放。因为它与最接近的陆地也有几百英里之遥百慕大又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岛。

看着立体投影显示的百慕大的区域和断层扫描。两个人继续听着介绍。

神秘的第19飞行小队失踪事件最能增加百慕大三角洲的神秘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某一天,风和日丽。5架载有14名年轻空军士兵的海军飞机凭空消失了。美国海军第19飞行小队的神秘失踪,激起了人们的无限想象,成为百慕大三角洲的第一大谜题。关于第19飞行小队的神秘失踪,有许多离奇的说法。

《百慕大三角洲》一书的作者吉安·库萨研究过所有有关第19飞行小队的历史资料,也听过目击证人的讲述。

在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查尔斯·泰勒的领导下,第19飞行小队从罗德岱堡国际机场起飞。其中4架飞机上各有3个人,另一架飞机上只有两名飞行员,预计飞行四段,从罗德岱堡起飞,飞往比麦尼群岛、大港礁、大巴哈马岛,然后返回基地。

60年前的第19飞行小队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查尔斯·泰勒上尉通过无线电报告,说他确定不了方位。无线电报务员吉姆·瓦德当时就在附近一艘海军舰艇上,他听到了第19飞行小队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吉姆·瓦德说:“我们听到飞行小队长呼叫塔台,问对方能不能用无线电确定机队的方位,因为他确定不了自已的位置。”

无线电通讯的准确记录显示泰勒遇到了麻烦。泰勒说:“两个罗盘都失灵了。我正在找佛罗里达州的罗德岱堡。我下方是零散的陆地,我确信这儿就是佛罗里达群岛,但不知道多远,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飞往罗德岱堡。”

而同样早在400多年以前,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就曾经在百慕大三角海区遭遇过神奇恐怖的自然景象。那是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到美洲去途经大西洋百慕大三角海区。有一天,哥伦布同船上的同伴们从舱里走出,站在甲板上,欣赏着这生美丽的海上风光。当时晴空万里,风平浪静,像镜子一样的海面,反射着耀眼的月光,船头激起的浪花,像一堆堆雪白的珍珠。那天水相连、一望无际的海空,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正当哥伦布与他的同行者沉醉于美丽迷人的海上美景时,却风云突变。刹那间,天昏地暗,狂风四起,时海水卷起了几十米高的浪头,像一堵堵水墙朝甲板袭来。“此刻,航船犹如航行在峡谷之间,几乎见不到天日,在大海上剧烈地颠簸着。”哥伦布紧张地指挥着船员们,他们企图朝向最近的佛罗里达海岸停靠。尽管船上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扭转航向,然而,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却在一瞬间全部失灵,船员们顿时晕头转向。辨不清方向,航船好似脱缰的野马,再也不听从船员们的驾驭,只好任其漂泊,船上的人们但愿保证航船能闯出危险的境地。最后,他们总算幸运,经过了几个日夜的努力,才在狂风恶浪中脱险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船又平稳地向前航行了。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志上,对这次惊心动魄的遭遇有详细的记载。

事后,哥伦布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对这次在百慕大三角海区的遭遇做过这样的描述:“……当时,浪涛翻卷,一连八九天,我两眼看不见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见过各种风暴,可是从来没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狂烈的风暴。”他们在这里遇上了几天几夜的强烈风暴,同时船上磁罗经的指针指的已经不是真正的北方,而是从北方向西北方偏离了6度,哥伦布从这里第一次发现了磁差现象。除此以外,他还第一次发现这个地区在气象方面的异常现象:如气候变化十分迅速和有狂烈的热带风暴。问题在于哥伦布活过来了,他的经历至少说属于那些尚可解释的遭遇。那么,那些没能活过来的人,他们的遭遇呢?当然,那是一种不可解释的、谁也没看到的经历。

关于船只和海员在“百慕大三角”连人带船神秘失踪的事件,最早的记载是1840年8月,一艘法国帆船“洛查理”号正在百慕大海面航行。这艘船扯着帆,而且风帆饱满,说明它在静静地航行着。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它好像没有目标似地随风漂浮。人们感到奇怪,便划船靠上去。他们发现船上静悄悄的。上船后才知道,船上空无一人,但货舱里装着的绸缎等货物完整无损,水果仍很新鲜,也没人碰过。然而,为什么船上的水手都跑光了呢?没有人能够解答,船上唯一健在的生物,就是一只饿得半死的金丝鸟,可惜它不能说话。到底船上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但谁都敢肯定船上肯定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1872年,这一带海面又发生了一件怪事。一艘双桅船“玛丽亚·采列斯特”号,在亚速尔群岛以西100海里的地方漂浮。当它被人们发现时,船上又是空无一人,而且船舱的餐桌上还摆着美味佳肴,茶杯里还盛着没喝完的咖啡和水。壁上的挂钟正常地走动,缝纫机台板上还放着装着机油的小瓶子。这一切除了说明这艘船没有遇到风浪之外,丝毫不能解释它的主人为何弃船而去。

1918年3月,美国籍货轮“独眼”号是一艘长达542英尺、拥有309名水手的巨型货轮。它在巴西装满锰矿砂,返回弗吉尼亚的诺福克的途中失踪了。当时天气很好,不存在风浪掀翻船只的可能。有人推测说当时正值战争期间,“独眼”号很可能遭德军潜艇的袭击。可是战后人们查阅了德国海军的战时记录,发现当时没有一艘德国潜艇在“独眼”号航线上出现过。如此庞大的一艘巨轮,又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它怎么连个“SOS”的信号都没发出就失踪了呢?

两人讨论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戴维说:“科学为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提供了一些合理的解释。最常见的解释都跟天气有关。全世界的极端天气都会给海运、空运带来巨大的灾难,百慕大三角洲也不例外。

庞大的云雨气团,会演变成地球上最猛烈的暴风雨,宽度可达一百英里,风速高达每小时两百英里。飓风所到之处,飞机、船只无一能逃脱厄运。飓风的破坏力巨大,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研究最多的天气现象之一。

卫星技术能够提前警告位于百慕大区域内的人,飓风即将到来。卫星技术加上更先进的导航系统,或许就是伤亡及失踪事件逐年减少的原因。”

安娜问他:“飓风季节只有6个月,从6月份到11月份,但有许多失踪事件发生在这6个月之外。”

戴维继续回答安娜:“海龙卷,就是在海上形成的龙卷风,经常在佛罗里达南部沿海出现。它也同样致命。有时,海龙卷,风速高达每小时110英里。虽然很危险、而且难以捉摸,但海龙卷的力量很弱,无法掀翻大船,也无法击落高空的飞机。

当暖湿气流上升与冷气流相遇,就会形成雷雨,由于总有不断上升的暖气流,百慕大三角洲等地区是孕育雷暴的绝佳地点。雷暴能在海面上快速形成,释放出巨大的毁灭性力量,袭击还浑然不知的飞机与船只。雷暴通常还会伴有闪电,这也是该地区始终存在的威胁。

闪电会让人失去方向感,甚至丧生。但较大的船只和飞机通常都装有保护装置,可以躲过单次的雷击。

在海洋上空飞行时,飞行员很容易失去方向感,有时甚至上下左右不分。人类不适合在空中的三维空间里快速移动,即便是在晴朗的日子里,也可能误把海洋当成天空,尤其是在海面有阳光反射时。这种现象在这一带很常见,有雾时问题则会更严重。如果分不清上下,就很容易飞进海里。反常的天气、人为失误或者单纯的机械故障。”

两人看着投影仪里的采访镜头:美国海岸警卫队在美国各地沿海发生的事故,他们都要参与救援。作为迈阿密海岸警卫站的直升机机组成员、三级军士长约翰·格斯里在全球海上救援任务最繁忙的区域执勤他在接受记者采访。

约翰·格斯里说:“有时候空中会有薄雾。如果这时又是风平浪静,你就可能分辨不出哪儿是海面,哪儿是天空。”

美国海岸警卫队对60年来、该地区发生的船只和飞机事故进行了分析,发现人员伤亡几乎全是人为失误或机械故障造成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平均每天拯救11人,为130多个遇险者提供援助。

那些迫切需要援助的人安全获救的比例正在增加。这要归功于一种更新、更精确的救援装置,它们被称为应急定位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置在1982年推出后,已帮助拯救了1.4万多人。百慕大三角洲每年有成千上万次救援行动,其中应急定位无线电信标在确定遇难船只位置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戴维告诉安娜:“百慕大谜团一项发现指出,百慕大三角洲上方磁气圈的变化速度,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从这一点来看,百慕大三角洲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方。”

智能中心显示证据就来自四百英里外的太空。199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一颗由丹麦科学家制造的,重132磅的小卫星。从那以后,奥斯特卫星已经2.5万多次通过百慕大三角洲水域上方,对地球磁场的强度进行测量。

随后还有科学家采访视频:

丹麦气象学院斯陶宁说:“我们发现,主磁场,也就是来自地球的液态地核的磁场,在百慕大地区的变化特别大。”

一群丹麦科学家将自已的数据与20年前美国磁场卫星取得的数据进行了比较。这是他们第一次专门研究百慕大三角洲地区,并取得了惊人的结果。

斯陶宁说:“我们比较了磁场卫星和奥斯特卫星所取得的磁场资料。它们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百慕大地区的磁场减弱了大约6%。”

百慕大三角洲磁场减弱的速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20年来,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改变?根据推测,磁场的改变可能来自一阵强烈的乱流,就像一场暴风雨。它起源于地核中的液态铁,就位于百慕大三角洲的正下方。研究人员又说,很难想像,百慕大地区磁场的变化速率快了那么一点,就能影响到导航、船只和飞机,或者船只、飞机上的人员。

戴维深深地看了一眼安娜那充满好奇的眼神,心中已然明了她内心所想。他无奈地叹息一声,紧紧拉住安娜的手,带着她一起穿上所需的装备。随后,飞船发出一阵低沉的轰鸣声,船体开始变形,逐渐转化成为一艘潜艇模样。

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潜艇向着深邃的海底潜行而去,目标正是那个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区。周围的海水变得越来越暗,压力也逐渐增大,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潜艇。无人驾驶的潜艇,小心翼翼地避开各种潜在的危险。

终于,潜艇成功抵达了百慕大三角区的底部。这里一片寂静,只有微弱的光线透过海水洒下来。安娜紧张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恐惧。而戴维则保持着冷静,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他们通过仪器排查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有一个几千年前放置的强大的地磁干扰器。具体原因不明,而且这个地方还有一条神秘的通道通向未知世界,两个人没有敢贸然进入,通过穿越再次来到喜玛拉山之巅,进入到那个特殊空间,得到的答案是这是通往外太空的通道,另一个宇宙世界。存在的强大地磁就是防止一些误入航道的船和人去另外一个时空。

得到了答案的两个人一起离开回到了加重,把百慕大介绍的书和资料由智能中心整理好上传到空间存档。那个秘密的文件又在悄无声息的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