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达成合作
马车一路将何莲二人送到了喜乐酒楼。知府夫人已经打道回府了,剩下县令夫人和两个丫鬟。
“我昨天受到一些惊吓,早晨起不来,又想到你们从村里来镇上做生意,应该会起很早,所以没去亲自去你家拜访,你不要介意。”
这当然是客套话。何莲摆手,“真的只是举手之劳,您今天让人驾马车去接,已经让小人受宠若惊了。”
张夫人对何莲很满意,倒不是个居功自傲的。她是真的很感激何莲,知府夫人要是因为她出事了,自家相公头上的乌纱帽也到期了。但何莲如果真的因此邀功,不停索要好处或者宣扬此事,她反倒还会起打压之心。
幸好,目前看来,何莲不是这样的人。
张夫人给了丫鬟春桃一个眼神,春桃转身又拿了一张银票和一块玉佩过来。
“昨天事发突然,我和知府夫人都未做好准备。这银票你拿着,还有这块玉佩,若实在遇到什么紧急事件需要我相公帮忙的,你可以直接给县衙的衙役看这块玉佩,他们都认得这块玉佩,会放你进去找我相公的。”
“阿莲感恩夫人的好意。这玉佩小人斗胆收下了,只是这银两,昨天两位夫人已经给了许多,解了小人的燃眉之急,今天这银票,小人是万万不敢再收的。”
何莲目光真挚,她是爱钱,但也不能无节制的收取别人的感谢费。
倒也不贪。
张夫人也没急着将银票塞给何莲,而是问何莲有没有跟酒楼合作的想法。
何莲一听,就知道张夫人肯定有门路。现在这个莲花县的县令评价不错,确实称得上父母官。不然,再是风调雨顺,遇上人祸,县城乃至莲花村的村民日子也不会这么好过。
县令是个好的,这个县令夫人也是个拎得清的,这样的人介绍的酒楼,何莲倒是敢放心合作。
“其实这家喜乐酒楼的掌柜是我一个堂妹夫,人很不错。要不是昨天听说鸿运酒楼有新菜,我也不会带乐夫人去那边。但我只管介绍,具体怎么合作,还是要你们自已商量。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现在就让人送你回去,你将你爹娘叫来,好好商量一下这件事。”
“小人愿意,只是阿父在县城做工,目前家里大小事宜皆由小人做主,可以不用回去。”
张夫人其实已经派人打听了何莲家的情况,也猜到了这个结果,但此时还是在心里佩服了一下。能从那等脏水中脱身而出,还能做生意改善家里生活条件,即使没有她和知府夫人给的银票,他们一家也一定会越过越好。这样的人,如果有人扶一把,未来也许不可限量,她也乐意结这个善缘。
在张夫人的引荐下,何莲跟喜乐酒楼的王掌柜顺利谈成合作。因为不确定酒楼到底需要多少桑叶豆腐,今天这三桶就全给酒楼了,根据今天的情况再决定具体合作数量。
三桶按昨天的数量是三百碗左右,王掌柜让何莲准备一百碗的蒜蓉辣椒酱,他按全咸口的买,多了的他也可以留着明天用,反正耐放。
毕竟是一次性全买,既省了时间,还省了试吃成本,也不用再挑水洗碗,省了不少事。何莲也是讲究人,只收了王掌柜二两银子。王掌柜更觉何莲是可长期合作之人,让何莲以后如果有什么受欢迎的新鲜吃食,都可以跟他们喜乐酒楼合作,价格好商量。
何莲自然是乐呵地应下了。这个王掌柜既不压价,也不惦记配方,比隔壁李掌柜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借着合作的缘故,何莲跟王掌柜打听了镇上合适的房子或者公道的牙人。在王掌柜的介绍下,何莲认识了刘牙子。
刘牙子给何莲介绍了三个房子。一个比较偏,但是有水井,月租一两银子;一个在镇中心,但是没有水井,月租四两银子;一个位置介于两者之间,不偏僻也不热闹,有水井,月租三两银子。这些都是看在是王掌柜介绍的面子下,便宜了的。
何莲果断选择了最后一个,价格中等,重要的是有水井,不论是生活还是买卖,水井对他们都太重要了。至于位置,不要太偏僻就好。
付了月租钱后,何莲又打听了镇上买一个这样的房子要多少钱,得知跟何莲租的差不多的房子要两百七十多两银子,而镇中心那个要三百两,同第一家一样偏僻的房子,也需近二百两银子。
何莲一开始暗暗咋舌,这房价也太高了。但后面一文按现代的一块钱算了一下,镇上一个房子二三十万,倒是跟她穿越前的房价差不多。
但这个房价对何莲来说依然有些高。虽然今天张夫人最后还是塞给了她那张一百两的银票,除去盖房子的预算,何莲现在可自由支配的银两高达一百三十两。
但是这些都是意外所得,如果按目前的生意,去除成本和基本的吃喝拉撒,差不多一年能攒到买一个中等房子的钱,但前提是,她的生意一直这么好。
虽然暂时买不起,但是生意如果还不错的话,先一直在镇上租房子住倒是可以,租金也算不上很贵。
至于村里的房子,当然也要继续建,租的房子毕竟没有自已的房子安心,尤其是在古代,安身才能立命。
没有买任何东西,何莲将木桶木碗放在租住的房子中,就租了辆马车回村了。
马车再一次停在了何大家门口,但大家已经麻木了,这两天马车仿佛在何莲家聚会,动不动就会出现在何莲家门口,见怪不怪。
吴倩跟何叶没料到何莲会回来得这么早,都还在洗桑叶和做竹碗。
何莲大手一挥,打包东西,全带到镇上去!
众人收拾之际,何莲又去叫何春华母女,他们倒没什么东西好收拾,何金氏也不会允许她们从家里带走什么,所以两人都只带了两套破旧的换洗衣裳。
何叶欢呼着,雀跃着,他终于要坐马车了,没想到这么快!
几人收拾好东西,搬上马车,这时有人问何莲,村东那几户人家三文钱收一斤桑叶是不是她授意的。
那几户应该是商量好了,对外收购价格一致,倒确实有点聪明,也懂得团结协作。 一斤净赚两文,只要他们中没人出来破坏市场,这几家人今年的账本应该会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