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内,金碧辉煌的宫殿中,皇帝正端坐在龙椅上,认真地批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
他神情严肃,眼神专注,每一份奏折都仔细审阅,不时用笔在上面圈圈点点。
当他拿起一封来自扬州的林如海的奏折时,原本紧绷的眉头瞬间皱得更紧,似乎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皇帝的脸色越发难看,最后竟然气得将拳头紧紧握住。
“可恶!”终究是没忍住,皇帝骂了出来。
他猛地站起身来,在宽敞的大殿内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思忖着应对之策。
就在这时,一个名字突然闪现在皇帝的脑海里——贾珠。这正是刚才那份奏折中提到的人物。
皇帝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似乎与荣国府有关。
想到此处,他心中一动,准备用一下这个名叫贾珠的人。
于是,皇帝立刻唤来身旁的太监,命令其调查一下贾珠的详细背景和底细。
太监领命后匆匆离去,不敢有丝毫耽搁。
没过多久,一份关于贾珠生平的简短报告便呈送到了皇帝的案前。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缓缓地伸出手,从堆积如山的奏折中拿起一份简报。
他轻轻翻开简报,认真而专注地阅读着每一个字,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到一些可以被自已利用的线索或信息。
这份简报来自于皇宫中的密探,他们以各种方式收集情报,手段之高超令人咋舌。
简报中的内容详细而全面,甚至包括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些细节往往能够透露出重要的信息。
要是“贾珠”在肯定暗自感叹:“这些密探真是得力啊!如此细微之事他也得在原主记忆里扒拉半天。
当皇帝看到关于贾珠近两年来的举动时,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
他心想:此人倒是个难得一见的“聪明人”。
从简报所记载的种种事迹来看,贾珠显然有着非凡的才智和洞察力,远非一般人可比。
然而,皇帝紧接着又摇了摇头,自语道:“可惜,却是个蠢货。明明知晓贾府大势已去,却仍要苦苦挣扎、奋力前行。”
在皇帝看来,贾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实在太过愚蠢。
面对注定衰败的命运,为何不懂得激流勇退呢?这样或许还能保住自已的性命与前程。
这可能就是皇帝和“贾珠”思维的不同。皇帝也是从一众皇子中厮杀出来的,肯定
皇帝不禁想起了曾经辉煌一时的贾府,如今却已走向衰落。
贾家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般消散殆尽,只留下一片破败与凄凉。
而贾珠,这个贾府中的年轻才俊,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执着地想要挽回局面。
皇帝无奈地叹了口气,将简报放在一旁。
他知道,像贾珠这样的人在世间并不少见,他们总是被眼前的利益或者情感所蒙蔽,无法看清局势的发展。
而作为一国之君,他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住朝代的脉搏,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至于那些深陷迷途的人们,就让他们自行去领悟吧……
皇帝认为贾珠乃是可用之才,而林如海年事渐高,已难有更大作为。相较之下,这贾珠更为适宜,若能悉心栽培,日后定能成为辅佐新帝的得力干将,成为其手中一柄锋利无比的利刃。
想到此处,皇帝当即挥笔写下一道圣旨,详细嘱托应对扬州那帮世家大族及官员的处置方略。
紧接着,他又派遣一队军纪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前往扬州,以强硬手段打压、搜查这些家族。
此次行动,由林如海全权负责查处这些家族。与此同时,贾珠另有重任——受命处理岛上私运海盐一事。
如此安排,一来可锤炼贾珠,二来亦可彰显朝廷肃整盐业秩序之决心。
诸事妥当后,林如海与贾珠可谓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林如海继续留守扬州,监管地方事务;贾珠则奉旨返京复命。
临行之际,贾珠将自已从 3869 处花费大量积分购得的独门解毒秘方留予林如海,此方神效非凡,足以消解林如海体内残存余毒。
经此一遭,“贾珠”觉得自已的任务快要完成了。
自已展现出来自已的才能以及软肋。
皇帝要想重用自已,肯定恩威兼施。
经历了这一番波折后,“贾珠”深深地感觉到,自已离目标越来越近,也许很快就能圆满完成使命了。
如今看来,一切似乎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夺嫡之势渐显峥嵘,京城里那些牵涉其中的官员们并未受到严惩,想必皇帝心中早有盘算,或许正在等待时机成熟之际将他们一举铲除吧!如此看来,这场权力斗争恐怕远比想象得更为复杂和激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