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世知道他是给自已留面子了,不然,他估计是跟张俊一个待遇。

“中护军,也不是不行,前提是伯英别犯浑。”张俊和他眼前的这个还不一样。刘光世是他惜命,至于华衣美食,别看外边弹劾他的不少,他其实是不怎么在意的。刘氏一族数代积蓄,他哪里用担心这些的。甚至于他就算统军无方,哪怕部下反叛,无论他们的这个官家是怎么想的,他不依然被加封为陕西宣抚使?要是太平盛世,父兄仍在,也许他就真的会是个游马踏街的纨绔高粱了。反正刘光世是只要他活的好,他是懒得危害百姓的。

而张俊,他大概算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已主义者吧。也不是说他不行。张俊的水平还是有的,但是吧,你光听“自在军”这个称呼,他哪怕是叫张家军都比这强啊。侵占良田,纵容兵痞,就说这世上还有他张俊不敢做的吗?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张俊近年来虽然好了许多,但是,他未曾到过建康,知道的也大多是道听途说。希望他能自已想明白吧。现在回头还为时未晚。别让自已落得个万人唾骂的下场,不值得。

而且,他就真的那么喜欢享乐吗?他看未必。如果刘光世所言无误的话,那张俊大概是怨的吧。如果这样的话,那他也不过是个叛逆的手握大权的孩子。

狄长平希望刘光世说的是真的,因为这样他们胜利的可能性至少要加大一成。可又不希望刘光世说的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说明年少时的求而不得他用了一生都未能释怀,他想心疼张俊,可那无辜的百姓难道就该困苦吗?

这糟心的时局啊,究竟什么时候能结束!

“伯英不会”,刘光世对张俊有信心,“我知道伯英名声不好,长平,伯英不会的。”

不会什么呢?不过狄长平也没和他争,他就算知道又如何?他改不了了,只能赌他自已。而且,若是他们的官家抵得住“压力”,这些其实也没太大的影响。可惜,他一向不看好他们的这位官家。对,是他们的官家,不是他狄长平的。

“先不说这些,走吧,别在这呆着了。咱俩去大营看看。”

刘光世其实还想和他说说,可他确实没这个勇气。这人武艺不知道是不是最强的,但却是唯一一个敢打他。这个时候他真的不敢作妖。

还挺听话。知道他害怕,真是,他还在呢,怕什么?难不成还真能让金军破关乱来吗?

还是去转转吧,累了就不会乱想了。

其实他也不是不能哄着他,只是没必要而已。他本来就不喜欢自欺欺人,自然也就是懒得给刘光世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也别说什么打击他的信心,还真不至于。刘光世心态好着呢。于其让他在瞎高兴,还不如让他心里有个数,省的的到时候真有个什么,再打他个措手不及。那还不如提前打算呢。

河南地现在一片乱象,顺昌那边,刘锜……真是多事之秋。就算他仍然觉得现在军中的将领还小,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老了。哪怕是岳鹏举也近乎不惑了。

绍兴九年,王彦,吴阶相继离世。甚至于他们还没平叔他们大。而军中的年轻一代,回舟不行,回舟是年轻,不过才而立之年。可他了解回舟,他撑不起军中大任。而岳云,不是他搞按资排辈这一套,只是他确实年轻,阅历不够。这不行,若是汉武一朝也许可以,武帝是真的护着人。但他们的这位官家可不是。

也不是说为将者应该沦于世俗,不是说他们不该刚直不弯,哪个时代都需要这般的人。如果朝中尽是谄媚惑上之人,那才是离灭亡不远了。

只是大宋,为政一方,为将者保的是家是国。不是没有少年居高位的,但是大宋不行。大宋是需要少年意气,只是大宋赌不起,因为它输不起。

昔年的万里边疆,而今只余半壁河山。大宋还输的起吗?输不起的不只有大宋,昔年六国卑秦,不与会盟。他们照样连赢三把,一统六合。

可这不一样啊。明君良臣,戮力同心。他们大宋没有啊。他们大宋不缺忠臣良将,而他们的这个官家,他总有一种感觉,唐朝旧事会复现。所以他无论做什么都会想到最坏的情况。而且……

岁月匆匆,十七年间,他们驱外辱,复河山。史书工笔,我朝是富宋亦是强宋!

————————————————————————

〈不让我完结,那我就浅浅加了个结尾。那是我最初为他们定下的未来。〉

写文的初衷是源于一场梦。

在那个梦中,北伐成功,燕云收复,大宋并没有辜负这一位位碧血丹心的忠臣良将。

只可惜,笔力有限。并且,我对两宋的了解也不多。

所以,就先暂停了。

我也在看书,日后有机会,这场梦,我一定会接着做下去。

行文至此,大家,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