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举可算是醒了。”刘光世看着坐在床边,还没缓过神来的将军,他还真没想到自已运气这么好,这人正好是醒着的。“走,一起吃饭去。”
岳飞揉了揉惺忪的双眼,缓缓地站起身来。刘光世见状连忙去扶他,“怎么样?”
“不怎么样”,岳飞稳了稳,自已站定,“恶心,难受。”
虽然这话刘光世听了不止一次,但看着难得有点委屈的将军,他还是心虚。“一会儿让良臣给你道歉。”诚心点的。
最后这句刘光世是在心里说的。反正韩世忠这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肯定是有他用得上的。“我帮鹏举谴责他。”
岳飞接过光世倒好的水,“那平叔呢?”
“你怎么不问问伯英?”刘光世顾左右而言其他,“还难受不?你这直接就睡到正午,先吃点东西再接着睡。”就是可能他睡不着了。
“平叔这次还要袖手旁观?”岳飞知道他们也就闹早上那一次,中午肯定就只是吃饭。但他不想去,“不想动。”
“我哪有?”刘光世好像自已受了多大的委屈,“我什么时候对鹏举的遭遇无动于衷过?”
你是没有无动于衷,你只是在一边看热闹。岳飞不想理他这话,“殿下呢?”
“还没醒”,刘光世也没觉得少年这个点了还在睡有什么。
他们是年岁大了,觉不多。但是少年还小,自然就睡的多了点。
而且,虽然少年睡的早了点,但那也是因为在跟他们比。但凡是昨晚睡了的,哪个不比他们睡的早?
再说了,少年昨晚也顶多就睡了一个时辰。寅时就爬起来了,非说要起。
跟他们一起放了爆竹,吃了早饭,自然就又睡着了。
这般一想,岳飞好像也没睡两个时辰。刘光世试探的问,“鹏举可清醒了?”
“睡不着了。”岳飞本来就睡不怎么安稳,而且外边到现在还在噼里啪啦的,他就是再大的困意也消了。“不想睡了。”
“那走吧”,刘光世将茶壶挪离岳飞,“光喝水可没用。走,吃饭去。”
“不想动”,岳飞是真的不想动。他现在浑身骨头都在疼,一点也不乐意动。“一会儿再去。”
“头疼还是骨头疼?”完了完了,刘光世这次是真的有点良心痛。“我去叫府医。”
结
刘光世刚要出去就被岳飞扯住了衣袖,“没事。”
岳飞想了想又补充,“就是懒得动。”
刘光世明显的不信,他又不是不知道岳飞是怎么样的。这要不是他们把他灌醉了,他能跟张俊,韩世忠他俩一样干脆不睡了。
不睡这也就算了,刘光世永远都记得当初自已大过年的一起来就见这人搁哪练枪的震撼。
还有,他真以为他喝的只是酒吗?别说韩世忠还不至于怎么为难他,就是张俊都不可能看着他们为难他。
五味子酒而已了,镇静安神用的。这人早就是一军主帅了,能有几个人能灌他酒?他哪里用练什么酒量?又没什么用。
但是,就这好像他都不能喝。将军的酒量是真的差。
第一次让他喝的时候就醉了,当时将军醉的直喊疼。他说他浑身都疼。
自那以后,韩世忠就没一个劲的哄他喝过了。就是吧,谁能想到他就几杯就能醉?哪次不是他醉过去之后他们才喝真正的烈酒?
“不想动就不动好了”,刘光世顺着他那难得回来了会儿的良心,“去塌上再坐会儿。”
岳飞也没非要给自已找罪受,他顺着刘光世的力道移去塌上,“平叔不用等我,你们先吃。”
他的饮食习惯早就乱了,不过是晚了会罢了,不碍事的。用不着让他们陪着他一起。
等刘光世离开后,岳飞就拿着刘光世走前随手在书架上抽出的书看着。《三国志》,陈寿写的史书,还不错。他就倚靠在榻上,慢慢的看着。就连刘光世回来了,他都没注意到。
刘光世将熬好的粥放于桌上,上前,“看到哪了?”
“平叔怎么又来了?”岳飞被他吓了一跳,合上书,“在看三少帝纪。”
三少帝纪?怎么忽然对曹芳他们感兴趣了呢?刘光世抽出他的书放在一边,“先吃饭。”
也是这时候岳飞才发觉刘光世将粥给他端了过来,“平叔吃了吗?”
“你说呢?”刘光世敢不吃吗?他要是不吃,这人指定是不会吃的。“我哪敢不吃啊。”
岳飞顺从的拿起碗筷,默默的吃饭。
刘光世就拿起他刚扔一边的《三国志》在旁边看。“慢慢吃,那几个都还没回来。”所以你急什么?这么热,你不怕烫吗?
刘光世虽然在看书,但也一直注意着岳飞。看他可以喝完了,刘光世又倒了杯水推给他。
岳飞连忙喝了口水,“不好喝。”
“有这么难喝吗?”刘光世又不挑食,他觉得白萝卜也不算难吃啊!“那你就凑合凑合吧。”
白萝卜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的作用,挺适合酒后食用的,而且还可以帮助恢复胃肠功能。
而且,虽然其他的汤他是不挑,但莲藕汤那些,莲藕性凉,他还是少喝为好。
“这不是喝完了吗?”他也没说不喝啊。
刘光世将书递给他,“怎么想起来看三少帝纪了?”
“平叔刚刚在看什么?”岳飞不相信他刚刚没看三少帝纪。“你看出了什么?”
“若非天命不眷,说不定曹氏这三个少帝还真能出个千古明君。”刘光世还能怎么看?三少帝是同列一纪,虽然他们不似蜀后主单列一纪,但曹魏的这三位少帝也确实是不错了。
“曹芳遵嘱遗命,安抚百姓,再加上正始文学的存在,虽然这里边不一定有多少他的功劳,但不可否认他这位君王当的不错。而且,正始五年鲜卑归附,正始七年诸部请降,嘉平年间与吴交战,虽胜负皆有,也算不错。文治武功皆有,他纵是平庸了些也算是守成之君。”
“就是可惜了。洛水之誓,又因政变禅位。还有在位期间攻灭东吴,而且还是难得善终的曹奂。他俩,生错了时代。”
岳飞倒是没想到他对曹家几人的评价还都挺高的,“高贵乡公呢?”
“若非时局如此,也许他会是另一个明帝。”刘光世真的挺惋惜曹魏一朝的,““吾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要是曹魏终结在了甘露年间说不定名声还会再好上一成。”毕竟这般的落幕,谁人能不动容?
“平叔不觉得是天道循环吗?”毕竟曹魏逼迫汉帝禅让,这不过才区区数十年,曹魏便出了个司马一族。
“你要是这样觉得的就不会问我了。”刘光世才不信他会信这些呢?“要是信这些,那我们还活着干什么?”
“我看鹏举是想问我对汉帝禅让怎么看吧。”而刘光世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态度。
其实也不是,岳飞只是恰巧翻到了这篇,看后心有所感,单纯问问而已。他纵是再说忠君爱国也知道曹魏跟他们这不一样。
“十常侍惑乱朝纲,董卓火烧洛阳”,刘光世缓了缓,“都知道各路诸侯联合讨董,但鹏举一定清楚真正一腔赤诚,拼命鏖战的只有两个。”
岳飞知道这段往事,“破虏将军与曹公。”
对,当初一心解救天子于水火的是出身贫寒,日后儿孙建立孙吴的孙文台,是出身官宦,二子逼迫汉帝禅让的曹孟德。
至于其他人,他们四世三公,他们名门望族……对于他们来说,不就是天子吗?刘氏一族还未死绝,这个不行,那就拥立下一个就是了。
至于日后建立蜀汉,延续汉怍,且又是身为汉室宗亲的刘玄德,他在当时只是一个地方小官,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他也在幽州公孙瓒麾下,也参与了对抗董卓的战争,但并不是联军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因而,忠臣义士虽不少。但那个时候,有能力讨董,并且真的一心为汉室的只有孙文台与曹孟德。
“汉帝的东归之路呢?”刘光世曾研究过汉献帝的东归之路,“若非曹公,还不知献帝何时可安定下来。”
就凭这,刘光世对曹魏立国就没多大的看法。
若非曹公献帝还不知要当多久的丧家之犬呢?话虽难听,但确实是这个道理。
而且,曹公也并未说什么囚禁献帝之类的。恰恰相反,是曹公给了献帝作为皇帝的尊严。就凭这,曹公之于献帝就功不可没。
更何况,曹魏那边的一兵一卒都是人曹公自已招募的。曹魏那边的一寸一毫都是人曹公自已打下的。
这般一想,人家曹魏立国本就无可厚非好不好?哪像司马家的晋朝啊,纯粹是靠政变上位的。
岳飞虽然不是这般想的,但也确实对曹魏取汉室而代之无话可说。
无论如何,最初的曹公确实是以大汉忠臣为行事准则的。世事变迁,哪怕是到了最后,他都守住了底线。
也别说什么高祖定下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确实是天下共识。哪怕是汉初时的吕后与其族人也无法违背。
可现在,这大汉……
风雨飘摇中的大汉,天子权威旁落,诸侯纷战,不就如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一般吗?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大汉已是穷途。在他看来,能扶大汉江山者,唯曹公耳。
故而,他自然希望曹公会是大汉的伊尹,周公的。
就如刘光世所说,这大汉的天下,是曹公一力支撑的。
他不觉得献帝夺权有什么。他是九五至尊,权利是最不容他人染指的。哪怕那人是至亲骨肉亦是不可。
为人王者,他们天生就是权利最狂热的信徒。
他不觉得献帝夺权有什么。他少年即位,命途多舛,而且他亦非庸碌之辈。倘若他当真认命,岳飞才觉得他不似汉室血脉。
他夺权没什么值得诟病的,但他夺位的时机恰是岳飞对他失望的原因。
建安五年,说实话,他当时也为官渡之战的曹公捏了把汗。
袁本初,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姻亲众多,便是后世的他都不觉得曹公一定会赢。可,曹公他们还是去了。
官渡一战,若是赢了北方山河则定,曹公便可与民休息,操练军队。之后便是剑指南方的那半壁山河。可,要是败了呢?若是败,半生功业尽丧,他恐再无重整山河之机。
倘若曹公当真追慕功名,又何须去赌这个与世人眼中必输的一局?
而当曹公孤注一掷的想平定北方到时候,献帝在做什么?哪怕他再多等几个月,岳飞估计就不会对曹公之后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看了。
人人都说吕蒙白衣渡江,背刺盟友。他不觉得吕蒙背负骂名有什么不该的。就算是他们现在不似先秦那般,但,背刺盟友这个真的令人唾弃。
可难道只是吕蒙吗?难不成他是天子,所以这件事就是不一样的吗?
在那个时候一封衣带诏,岳飞知道献帝的想法,可他真的无法理解。
“别想这些了”,刘光世指着他手里的书,“你没事就多看看诸葛亮传跟陆逊传。”少看这些,他们的官家是高贵乡公这样的人吗?他就是看再多也不会是。
诸葛亮传,陆逊传,岳飞翻了翻书,“平叔倒是想的多。”
刘光世大笑,“让你学学武侯还不行吗?”
行啊,哪能不行?岳飞本来就不是不读书的人,再加上这俩位也确实有大智慧,岳飞点头,“行。”
刘光世也不知道岳飞理解自已的想法没有。
他本来是随手抽的书,本来就是让他打发时间的,看什么不行?
只不过他刚刚恰好想起了那段记录,正好让岳飞学学。
一个是一手撑起蜀汉半边天的诸葛武侯,一个是名震天下的东吴大都督。俩人都是君主近臣,文治武功也皆是不凡。至于他想让岳飞看的反而不是这些。
他就是想让岳飞知道储位之事不可随意插手。
蜀汉那边,诸葛亮劝杀刘封。刘封是养子,而他们的官家也没有亲子,这些,你现在劝他立嗣真的不是一个多好的选择。
而至于陆逊,那就更别说了。两宫之争,陆逊基本上是差一点就折里边去了。
这里可没一个是简单的,但你看那陆逊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