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议和
在碧蹄馆之战后。
李如松不但家将、亲兵死伤甚重,最近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他实在无意进取。
说起来,事情到现在这个地步和他脱不开关系。李如松看不起“南蛮子”,性格又因为一直打胜仗而自傲。
他怕南兵抢功,将大量南兵留在平壤,在前线的反而多是北兵。北兵尤其以辽东军为主,以骑兵为多。
碧蹄馆是个节点,他是日军的一次全面反攻。一个疏忽,仅战马他就损失多达一万两千匹,造成骑兵战力的严重折损。
马都这样,更别提人了。
心灰意冷。
偏偏朝鲜方总是催促他进攻东瀛倭寇,李如松每次都是以粮草不足,天气不好推脱。
他打心眼里瞧不上朝鲜人。被人家日寇一个月就打的国破家亡,皇帝都逃到东北。
现在连粮食都不给备齐,竟然还想让大明出人又出粮。
好家伙,这还真就把大明当冤大头了啊。
再说说朝鲜众臣。
大明党派林丽,内斗严重。
但对比朝鲜国,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国都快亡了,各个派系还在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满朝文武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好不容易出个有点才能的李舜臣,他们是变着法的想把他关进监狱。
还是李如松出面,才将人保下的。
军营大帐中
众将齐聚一堂。
“说说吧。这仗该怎么打。上峰还没传回消息。”主位上的宋应昌如是说道。
一旁李如松扶着胡须:“朝鲜复国心切,一再催促我军进攻日寇,我多次以粮食欠缺,天候不佳,推脱了。”
然而。
“李总将,贵部最近逃兵实在有点多啊。”
广东总兵陈璘,用略显讽刺的语气首先发起难来。
他年纪大了,也不怕得罪他李如松。
更何况,后面还有宋应昌撑着。
“陈璘,寡货,胡嚼什么”
“这仗打了两年,粮饷下不来,出现逃兵也在所难免啊。”大同总兵董一元辩解。
“是吗?那为何只有北军逃兵了呢,我南军不照样没有领粮饷”江西副总兵邓子龙说道。
既然撕开了脸面也不用装了,掀桌子吧!!
南兵将领,王必迪猛然拍桌站起站讽刺道:“老爷曾承诺过,先登上壤城者,赏银一万两、世袭指挥使”
“怎么,功劳却全给了自已下属呢”
“老爷(李如松)这是不智、不仁、不信啊,而可能用兵乎?”
他的话让北方众将大惊失色,更让李如松整个脸色变的铁青。这都指着鼻子骂了,整个大帐的气氛紧张,落针可闻。
“哈哈~行了,行了。都是大明人,都是自家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
宋应昌眼见众人争吵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打着哈哈,圆场。
为啥。
理亏。
总体来说,朝廷没钱。更应该说,朝廷拨的钱到他这,发不起粮饷。
目前,逃兵以辽东兵最为严重,而南兵因为家乡遥远,反而不会脱逃,为了填补空缺,他已经多向朝鲜要求勾军来填补缺额了。
“目前,倭寇退守釜山,我提议全面进攻。想来碧蹄馆一系战役,应当是倭寇最后的反扑了。”
备倭总经略“宋应昌”。是中央派发下来的文官。明面上的大统帅,常常以文官身份节制军事,搞得李如松一个头两个大。
恨不得把这老匹夫活刮了,如果眼睛能杀人,他怎么也得给这老匹夫瞪俩窟窿。
每次要求增兵增饷都需经过宋经略上承才行,李如松总觉宋经略受南兵影响故意压文不发,同时宋经略也以为武人爱说大话,往往上呈不实,比如说有功劳的时候以少报多等等情事。
双方因此公文多方往返,就是不愿进兵,而宋经略也受到朝廷和战议论的影响,要在北京多所谋略。
于是,一开始是李如松主战,而宋经略不许;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轻敌冒进损失惨重。最近探子来报东瀛撤兵向釜山,又变成李如松主张缓进,宋经略主张急追。
然后众人围绕是否出兵吵了起来。
拉扯之间等来了朝鲜的使臣高颜伯。
“当真!!”李如松顿时欣喜无比。计划成功了,当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什么!议和?”宋应昌错愕说道。
“老高,你没有在忽悠我们吧”耿直的查大受直接就开始质疑高颜伯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宋经略则是完全不相信朝鲜的官员。
认为他们很容易泄露军机,往往军情只要移咨朝鲜官员,他们一下朝后就会转告亲友。
朝鲜目前的风俗也不以泄露朝政为可议,反而认为如果不说就是瞧不起亲友。
这踏马就是奇葩。
高颜伯对着众人一礼
“诸位大人,我们也算同僚了,我的品行诸位难道还不了解嘛”
“老高,你,我们自然是信的过。可您后面的朝鲜众臣。”
“你别嫌我说话难听”
“恕我直言,他就靠不住。”查大受无情补刀。
高颜伯被无情打脸……尴尬。
不过东瀛议和这件事,确实有点离谱。
东瀛倭寇出兵30万,千里迢迢,倾国之军力,跨越大海。明显就是所图甚大,现在死了这么多人,投入了这么多资源。
临了,谈判??
你是在逗我吗,这岂不不可笑。
“他说的是真的,我可以作证”
空鸣的声音传来。
“千里传音”
“谁!!在场众人纷纷抽出佩刀,内力迸发。”
“好胆,哪个龟儿子地敢闯军营!!”
黑衣男子轻功而入,来人正是天字密探,段天涯。
“大家不要慌,不要慌,自已人!!”李如松见来人连忙出声苛止。
段天涯脑门渗出细密的冷汗,连忙掏出能证明他身份的令牌。
好险。
屋子里全是战场厮杀半辈子的高手,差点,有死无生啊。
“这位密使,多有得罪!!这次议和的内容,本将觉得有蹊跷,很多疑问。”
“据东瀛锦衣卫密报,他们的大名丰成秀吉死了。”段天涯将东瀛锦衣卫收集到的信息道来。
“什么!!”
在场众人无不惊骇莫名。
都说,最了解自已的,往往是敌人。
长达两年的交手,在座众人对东瀛丰臣秀吉的大名如雷贯耳。
丰臣秀吉
本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身份低微,确是能屈能伸。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 。
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
织田信长死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角逐而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
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
他终结了东瀛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是当之无愧的枭雄。
然而这么一个开国太祖般的人物,说没就没了。
段天涯不急不缓的将密报开始娓娓道出。
丰臣秀吉年纪大了,又生重病。
期间。
朝鲜战败,暴雨梨花针这等可怕“核武”的消息传回东瀛后。
全国哗然。
丰臣秀吉更是重疾缠身一病不起,其他朝臣蠢蠢欲动,开始明里暗里联合其他贵族诸侯,纷沓而来。
没几天就听说丰臣秀吉在忧虑和疾病中去世了,据在东瀛经商的线人锦衣卫密报,丰臣秀吉的死非同寻常。
疑似死于中毒。
雷恩这只蝴蝶,终将引起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