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回到蓟城,还没好好休息几天的燕文公又收到了来自渔阳的信。看着手中的竹简燕文公无奈道:“这个小子真是一天也不闲着啊,这次又要我写《求贤令》,难道鹏远也想变法不成?”

燕文公看到竹简最后姬鹏远写的《求贤令》,内心震撼不已,决定不改一字,颁发召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便得而用之。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燕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当从蓟城的《求贤令》流传天下的时候,天下震动,怀才不遇的布衣和家道中落的贵族子弟,从天下各处纷纷赶往蓟城。

好像天下的中心也从魏国都城安邑,转变成了燕国蓟城一样。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燕国蓟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从各国来的有志之士,把整个蓟城塞得满满的,使整个冬季的蓟城也充满了烟火气息,感觉不那么寒冷了。

燕文公没有想到一个短小的《求贤令》,竟然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来好多学派的人,就是不知道这些人里又有多少大才呢,哪怕只有一个也是赚到了。

望着站在书案旁的蓟城令,燕文公问道:“求贤馆,可曾准备好了,这次来了很多不同学派的人才,可要安排好了,不要让他们争执吵闹起来。”

蓟城令王渊赶忙道:“求贤馆准备好了,等待君上的旨意就能开馆,人员也吩咐到位,时刻关注着那些不同学派人才的言行,防止闹出事来。”

“好,安排人先把姬鹏远从渔阳喊回来,这次《求贤令》是他的主意,那就让他来主持这次选才”燕文公道。

远在渔阳的姬鹏远本来打算偷偷懒,潜藏三年的,慢慢培养自已的班底。自已的年龄还是太小了,没有声望,说话做事很不方便,不容易取信他人。

万万没想到,还没偷懒几天,自已又被燕文公喊回了蓟城,看着街道上从各国赶来的学子高谈阔论,谈论着国事,有的争论的面红耳赤,有的更是险些动起手来。

姬鹏远感觉自已应该离远点好,不要凑热闹,这可不是以后年代,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而是几乎人人佩剑的战国学子。

这个战国乱世,说是礼乐崩坏,但是也有很多人为了理想信念勇于牺牲,这不是后来那些封建王朝,奴役下的人们所拥有的。

百家争鸣,这样的思想大爆发,是中国古代五千年历史中仅有的一份,但是时间太短暂了,没有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要知道在世界历史中,这样的思想大爆发也只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出现在中国的“百家争鸣”,使中华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灵魂,第二次是相隔近千年的欧洲“文艺复兴”,使欧洲人解放了被教会束缚的思想,同时也使欧洲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向世界迈出进击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