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枣:嘶~

确实比之前的价值高太多了。

但同时姜枣又有些不得劲。

“这是官窑诶,官窑不是比民窑更值钱吗?

如果官窑只能堪堪卖到上万块 ,那民窑岂不是更便宜?”

这和她了解到的瓷器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不一样啊。

系统:“这个价值评估只是最低价啦,宿主你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卖高价啊。

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件清瓷器在古玩界,很受古玩收藏家追捧的。

你看无论是瓶身独特的造型,还是精美的图案或者优质的釉色,这些都是收藏家们的心头好。

这种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会使其以后在市场上价值不断攀升的,你要能等,当然也能它身价几十上百万的那一天,那你不是等不了嘛。”

“什么时候身价上百万?”

只要不超过十年,她愿意等一等!

“被广泛研究的那一天,古玩嘛,只要专家能发掘它的研究价值,那它立马水涨船高,毕竟价值这东西都是人所赋予的。

还有啊,清康熙虽然是清三代瓷器的巅峰时期,但人康熙喜欢青花瓷啊。

虽然他也特别喜欢红釉瓷吧,甚至还有一种红叫康熙红,但眼前这件它不是啊,它只是有红祥云的图案而已。”

“老板,看上哪件了?”

地摊老板见姜枣在他摊位面前站半天了。

姜枣蹲下身,拿起目标物看了起来,她一边看一边问老板。

“这件怎么卖啊?”

“嘿,老板好眼力,我这可是清康熙的物件儿,您给瞧好了,这是真正的开门货。”

系统给她解释道:“就是时代比较老的真货,古玩行一般叫作开门货或者一眼货。”

姜枣现学现用,“我瞧着也是一眼货。”

听到行话,老板大概心里有数了。

“您看好了真喜欢,我也不跟您来虚的,300块,你直接拿走。”

300?

那利润空间还挺大啊。

姜枣有些犹豫。

这个收价比起售价,确实不算高。

但她第一次花这么多钱收一件宝物,她感觉有些亏。

系统:“宿主,你可以再跟摊主讲价,这摊主估计并不认为这是一件真品,卖你300就是想赚你的钱。”

啊?

姜枣惊了:“合着刚才他在演戏啊。”

系统:“这人估计也是个专门走街串巷,甚至下农村到处收货的主。

他这种人叫匀荒货的,荒货一直都是古董市场的主流。

他虽然收了多年的货,但这里面鱼目混珠,真假参半的多了去了,有他自己分辨不出来的,也有他分辨出来坑外行的。

现在来看,他估计就是第二种情况。

他若真认定那件描金加彩矾红祥云龙纹梅瓶是开门货,铁定不会300块便宜出给你。”

姜枣:“那这人心可真够黑的啊,假的都要卖我300啊?”

系统:“所以宿主,你就使劲砍他的价,别让他占咱们便宜!”

姜枣:“放心,没人能从我这个钱串子手里淘到便宜。”

“话说,宝儿,你还有哪些古玩行话都一股脑告诉我吧,我不能在对方面前露了馅啊。”

“等我一秒,行话以及鉴定文档发你。”

姜枣快速浏览完文档的内容。

她抬起头,看向地摊摊主。

“不瞒你说,我是专门吃瓷器这行的。(吃在古玩行话里的意思是买,意思是专门干收瓷器这行的)

矾红描金作为釉上彩瓷的品种之一,我或多或少也是有些了解的。

据我所知,矾红描金瓷器要辨别真伪,主要看三点:

第一就是色彩和画工。

矾红描金瓷器之所以为人所喜爱,其特点就是瓶身金彩厚重,色彩鲜艳,画工精细。

这真品的矾红彩和金彩很是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但我看我手头这件,貌似色彩有些过于单调了。

老板你看,瓶身这里的金彩也很轻薄。”

她指着一个地方给老板展示,同时又说:“这画工嘛,好像也比较粗糙。”

姜枣:你不是想卖我假货吗?行,那我就给你说成假货,反正你也认不出这是真货。

说你,你也无从反驳。

“第二嘛。”

姜枣翻转瓶身,查看瓶底。

“就是看这底款了,众所周知,这矾红描金瓷器是明清产物,这明代的矾红描金瓷器底款多数为‘大明嘉靖年制’亦或者是‘大明万历年制’。

那这清朝的呢,底款也多为两款,一款是‘大清乾隆年制’而剩下一款则是‘大清嘉庆年制’。

老板你既断这描金加彩矾红祥云龙纹梅瓶是清康熙的物件儿,那就和常识中的底款不符啊。”

地摊老板被姜枣说的哑口无言。

当初他断这瓷瓶为假的原因也是因为底款。

“老板您不妨继续说说这第三点。”

他也想知道行家是怎么鉴的真伪。

姜枣一手拖着瓶身,一手抚摸瓶身表面的釉面。

“这最后一点当然是看釉面和胎体了。

真的矾红描金瓷器釉面光滑平整,胎体致密坚硬,假的嘛,这两方面都比较粗糙。

懂行的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

地摊老板自此无话可说。

“那您看您给个什么价?”

东西虽然鉴定为假了,但能卖还是要卖,不能砸手里。

不然真是即亏又闹心。

姜枣放下手中的瓷器,报价道:“10块。”

“10块?这也太少了,这虽然是仿品,但看釉面和画工,绝对也是清朝的瓷器。”

姜枣认同他,“是啊,你说的没错啊,它不就是一件民间仿清官窑作品吗?

但仿的就是防的,做工、画工各方面我也给你分析了,它就值这个价。

民间仿品又不是多稀罕的东西,老板你想要,我卖你几件都可以,就按10块一件的价格如何?”

地摊老板脸色发苦,“您再给添点。”

简直越说越闹心。

他自己手里这件还没卖出去呢,怎么可能还去对方那里买个几件?

到底谁做谁生意?

“十二,不能再多了。”

“十五!”

“嘿,老板你这……”

姜枣一副无语至极的表情,“一添就往上添三块钱,三块钱都够我吃盘菜了。”

地摊老板看出姜枣的松动,神情和缓。

他笑眯眯的从摊位上拿起那个矾红描金瓶。

“您大老板,哪能在乎这点钱,也就我们做小生意的在乎这三瓜两枣的,您看我给您把瓶子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