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翠兰挑完最后一趟回来也是坐下休息了,孟瑶赶紧给她递上水壶,别的人家里都开始搭锅熬起糊糊粥了,虽然煮的是玉米糊糊掺着树皮,但是还是在空气里飘着一股粗粮的味道。

这倒是让孟瑶觉得肚子有些饿了,这要是院子围起来,房子盖起来就好了,那她空间里的吃的就能拿出来了。

“瑶瑶,咱们今晚也吃玉米糊糊吧。”苗翠兰看着儿媳妇说道。

孟瑶想起那掺了树皮粉的玉米糊糊,煮出来都不是金黄色的,都是棕褐色的,虽然带着玉米粗粮的香味,但是也有一股树皮清苦的味道,她赶紧摇了摇头,她还是宁愿吃凉馒头。

苗翠兰见此也没说什么,就煮了自己的那份玉米糊糊,她知道儿媳妇肯定有东西吃的,毕竟这一路上的白面馒头都是儿媳妇给她的。

孟瑶想让婆婆跟着一起啃馒头,但是婆婆说好久没吃玉米糊糊了,还是挺想吃一顿的,于是孟瑶也没有坚持,自己躲到车上又去啃馒头了,还不忘把孩子们也一块喂了。

吃过晚饭,苗翠兰就开始收拾今天上山砍回来的树枝树杈了,把多余的枝杈都削掉,只留那根主干,然后再把头削得尖尖的,这样插进土里更加方便。

孟瑶也在一旁帮忙,忙活到了夜里,今天砍回来的十二捆柴火全都处理完了,不过才围了一小段的篱笆。

隔壁邻居谢老太的二媳妇朱二花还笑话他们太笨了,也不知道把树枝砍两段,围那么高的篱笆。

沈家村并不是全都姓沈,原来的沈家村分为上寨、下寨和中间的平寨,上寨和平寨基本上住的都是姓沈的,下寨则是姓沈的也有,姓谢的也有,姓张、姓李的都有。

下寨大部分人家是很早之前人们逃荒到沈家村定居的,有些姓沈的是上寨和平寨分家后搬到下寨的,还有些是从外地逃难来的,其他姓的则都是逃难来到沈家村的,而上寨和平寨的,则是祖祖辈辈都是沈家村的人。

孟瑶的公爹沈富成就是上寨的,然后分家后搬到了下寨。

不过这次集体逃荒之后,在这里定居,大队长沈长山也没有再按照之前的上寨下寨来分了,全都打乱,就靠抽签决定,抽到哪就是哪。

他们新邻居谢老太有两个儿子,谢大强和谢二强,谢老太的男人是上门的,所以这两个孩子都跟她姓,当年她也才三十来岁,男人就病死了,一个人辛辛苦苦拖着两个儿子长大、成家。

所以谢老太在他们家威信相当大,基本上她说一,其他人不敢说二。

听到二儿媳妇笑话别人家,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过来指着二儿媳妇的额头骂道,“干你的活,嘴巴那么多干嘛?”

说完看了眼孟瑶家高高的篱笆围墙,也是撇了撇嘴,心里想着,这家孤儿寡母的,弄这么高的篱笆围墙,不知道的还以为在防着他们家呢。

看了看左边高高篱笆的孟瑶家,又看了看右边拼命想多占点地的沈富贵一家,她心里忍不住叹了口气,她手气怎么就这么背呢,偏偏就抽到了这两家中间。

一家高高筑起篱笆,另一家围篱笆的时候拼命往外蹭,就想让自己多点地,搞得两家篱笆之间的过道挤得不行,稍微胖点的人就过不去了。

沈富贵他们家往外蹭还不算,还嫌过道路小,居然让谢老太家篱笆往里边让让,把过道的路让得宽敞一些。

这下谢老太不干了,这不是明摆着占他们家便宜吗,直接找来了大队长沈长山,最后在沈长山的劝阻下,沈富贵一家总算是不逼着谢老太家让了,不过自己往外占的地也没有退出来,就让过道那么挤。

谢老太想到这还是忍不住啐沈富贵一家,这么一想孟瑶他们家也就是把篱笆围得高一点,至少没有多占地先。

次日,苗翠兰还是一大早就上山砍柴了,孟瑶还是在家带孩子以及平整一下院子里的地,等到篱笆围好了就该做土胚,砌泥砖房了。

可能是前一天干活太累了,今天苗翠兰上山两趟后就累得不行了,幸好花婶这个前邻居好,他们家她跟她男人沈长旺都能上山砍柴,不到两天就把自己家的院子给围好了,然后就帮着苗翠兰他们家一块围。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苗翠兰要把篱笆围得那么高,但是他们两夫妻还是帮着砍柴挑担到他们家。

有了他们的帮忙,没两天,孟瑶家的篱笆围墙也很快围好了,苗翠兰为了感谢他们还特意拿了不少自己烙的饼给他们,这个时候粮食是最珍贵的,别人家这么帮着,自然是要感恩的。

花婶跟她男人都不肯收,苗翠兰就硬塞到她女儿沈小娟的怀里,然后又赶紧跑回家去了。

这院子的篱笆围墙围起来了,从外边看不进来了,孟瑶也觉得隐私更有保障了。

这天晚上就拿出了两份米饭还有一些烤串,有牛肉串、羊肉串,也有蔬菜串,韭菜、豆角、土豆之类的。

最近大家不是都上山砍柴嘛,山上也是有野味的,有些人家自然就弄到了一些山鸡和野兔了,所以这两天不少人家院子里都传出了肉香味,因此孟瑶才敢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吃。

再说了,在院子里吃,风一吹味道就散了,就算别人闻到,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呀。

主要是孟瑶想吃米饭了,这段时间几乎天天都是啃馒头,她现在是见到馒头都害怕了。

苗翠兰现在已经越来越习惯儿媳妇拿出来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好东西了,基本是连问都不问了,给她就吃,坚决不往外说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