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延熹六年,一月初。庐江郡
天空一片乌云,雾蒙蒙的,天色也很暗。
一位中年男子在一个房间外来回焦急的走动,时不时往房子的方向观看,好像能看透房子一样。
男子嘴里还不断念叨着:
“怎么这么久还没生呀!”
突然,房子里也传出了声音,好像是:
“夫人用力呀!用力呀!”
随后房子里的产婆也开始不断的进进出出,端水的端水,拿布匹的拿布匹。
女子的叫声也从房间里面一阵一阵的传出来。
“啊!阿郎!!!”
中年男子一听焦急的想走进去看看,刚到门口就被产婆拦下道:
“老爷产房是不能进的!”
中年男子只得作罢,又只有来回走动,嘴里念叨:
“平平安安呀!”
又过了一会,女子一声大叫!产婆也从产房里冲出来报喜:
“老爷是个公子!是个公子呀!母子平安!”
中年男子高兴的说:
“下去领赏!”
待产婆收拾了一下产房,就等不及的走到了女子旁边道:
“细君,怎么样了?还好么?”
女子回道:
“没事,阿郎。快把我们的孩子抱过来给妾看看。”
这时候,中年男子才想起来自己的儿子,忙从产婆手里接过放到女子面前道:
“看我们的孩子,多像你呀!”
女子道:
“真好看!真像你!阿郎,你想好给咱儿子取的名字了么?”
“当然想好了,今天很多云,好像天色不好,可是这不就拨云见日了么?云从龙风从虎,就取一个龙字,怎么样?细君”
“好,那就叫谢龙!好!我们的孩子一定也会成为人中龙凤!”
“细君,你好好休息,我去吩咐给你准备米粥,你辛苦了!”
“好!”
女子闻言也就放下心神,自然也就睡着了。
这时候,中年男子才细细打量自己的儿子,嘴角也勾起了弧度,最后男子轻轻的把孩子放在了女子旁边,也出去安排事情了。
这时,婴儿睁开了眼睛,滴溜溜的眼珠左顾右盼。
“我这是穿越了?不是吧这么离奇呀!这是哪里呀!”
不过最后终究抵不过身体的睡意慢慢的睡着了。
………
熹平四年,春。
在一个庄园旁边的一片小树林里,一个女孩正在左顾右盼,不远处的一棵树后面有个少年正拿着一卷竹简专心致志的看呢,而女孩慢慢的在往这边靠近呢。
不过少年就地捡了一块石头丢到另一头的树枝,打下来不少叶子,女孩一下子被吸引了注意力。
“我抓到你了,云哥哥”
女孩高兴的说。
结果,女孩走近一看没有发现少年,女孩再回去找时,少年早已换了一个位置继续看竹简了。
女孩折腾了半天都没找到少年,一抬头发现天色也慢慢暗了,女孩子也慢慢感觉到眼前树木的树枝像是什么东西在张牙舞爪一般。
这自然吓坏了女孩,“云哥哥你在哪呀!呜呜!”女孩带着哭腔。
少年总算放下了竹简慢慢的走到了女孩身后说:
“我在这呢,走,回家吧!”
“云哥哥你躲哪去了。”
女孩破涕为笑的抱住了少年。
“走了,走了,回家了。”
少年就拉着女孩的手就往庄园走了。
不一会就走到门口了,“你们跑哪去玩了,云儿你是不是又欺负婉婉了?"站在门口的妇人道。
“阿母,我没有,我就是逗了下婉婉而已。”少年笑嘻嘻的走到母亲面前道。
“还没有你看看,婉婉的眼睛都红了。”
妇人走到女孩面前摸着女孩的脸说。
“云哥哥没有欺负我,叔母你别说他了。”
女孩笑嘻嘻的说。
“好了好了都进来吃饭吧,你世叔他们也来了,等明天要离开祖宅回舒城,你大人说给你找了个师君。”
妇人边走边说。
“大人和阿母也来了?”
女孩兴冲冲的就要往里面跑去。
“小笨蛋看着路,我拉着你走吧。
阿母,那些腐儒我可不要,师君得要能教得了我才行。”
少年拉着女孩进了客厅道。
一个声音远远传来:
“小子,你不要太猖狂,你放心这次的老师是我的故交,德行才能十倍于父,还教不了你?”
话音刚落,一个中年男子和一对夫妇走了出来。
“大人,既然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少年嬉皮笑脸的说。
“云儿,现在越来越能言善辩了呀,哈哈哈!”
旁边的夫妇里的男子笑道。
“魏世叔,过奖,过奖了。”
少年走近道。
男子笑道:
“还不能言善辩呀,你看我家婉婉天天跟着你,一天没看见你呀,就叫着要找你呢!”
“那不如我们结个亲家,本来就是世交,亲上加亲嘛!”
中年男子笑道。
“我正有此意,宗伦兄,那我们就高攀了。”
男子爽快道。
“那里话,那里话,贤弟就这么定了。”
一时间,宾主尽欢。
古人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年一听他们这么一说就急道:
“大人,魏世叔我和婉婉还小,以后的事情现在怎么就说得准呢?万一婉婉不愿意呢?”
男子乐了,冲着小女孩就说:
“婉婉,大人问你如果你长大了以后天天跟你云哥哥在一起,你愿意么?”
小女孩虽然脸蛋微微发红却也坚定的说:
“我愿意呀!”
“婉婉你还小你不懂别乱说呀!”
少年急道。
“好了好了,先吃饭吧。”
中年男子解围道。
仆人开始上菜,虽然庐江谢氏颇有家资,但一来是在祖宅,二来都是世交之人到访到也不用太过奢华。
不一会就上完菜,“下去吧。”中年男子道。
仆人逐一退下,待仆人退下,少年就按奈不住的道:
“大人,明日回舒县是真给孩儿找了个好老师么?”
中年男子道:
“不卖关子了,新任庐江太守卢植卢子干,是我的故交,我谢氏于庐江也小有名望,为父也出任过皖县令。
吾年少游学时与卢子干有过交情,前年卢子干为九江太守时也动用了不少人情帮助他,也有一份人情在,知道你从小没傲气有傲骨不愿拜无能之辈为师。
卢子干才能德行天下皆知,这次也是为了平定蛮夷叛乱才任为庐江太守。我儿今年也十三岁了,我早已经送上拜帖明日拜访卢子干,明天可万万不可失礼,若有机会拜入子干门下也是一件好事,于你于我谢氏都是好事。”
坐于左侧的男子听完也连忙道:
“云儿天资聪颖,在庐江也是名声在外,一定没问题的。”
“多谢魏世叔夸奖,小侄惶恐。”
“大人,孩儿明白了,明日定当礼数周全。”
........
少年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暗道:
“卢子干啊!卢子干。我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十三年了,这是一次机会。”
少年又看向父母那屋,心里也下定决心,再等几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覆巢之下无完卵也,若不谋划必然追悔莫及。